那隻吃飯睡覺的青蛙,其實正是顧影自憐的“你”

▲回到家的旅行青蛙是在看書
昨天晚上,網友在經過杭州大廈時,看到有人打出一條“尋蛙啟事”:尋蛙啟示,蛙寶寶徹夜未歸,我和你爸(李)澤言,等你回家。
僅僅在一週以前,社交網路上最火的遊戲,還是和“紙片人”談戀愛的《戀與製作人》。不計其數的玩家在自己的朋友圈、微博裡自稱是“白太太”、“李太太”,為了和遊戲裡的“老公”完成約會,不惜一擲千金……
App Store免費APP排行
然而,現在再去中國區的App Store裡逛一圈,你會發現它已經被無情地“排擠”出免費遊戲下載榜第一頁的行列。而空降榜單的,正是《旅行青蛙》。突然之間男男女女也都在養蛙。從養“老公”到養青蛙,短短幾天,熱門風向標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值得一提的是,至今《旅行青蛙》這款遊戲還沒有開發出適合iOS系統的漢化版本。也就是說,蘋果手機的玩家們硬是克服了語言上的障礙,把一款全日文遊戲,捧上了中國區免費榜第一的寶座。
這也讓人不免產生了一個疑問,這款遊戲到底是有怎樣的魔力,可以讓玩家如此痴迷?
從遊戲形式上,《旅行青蛙》並沒有什麼突破,它的前身有點像是千禧一代童年時期的玩具“電子寵物”。電子寵物從一個“蛋”開始養,可以養到寵物成年、配種、生寶寶。但青蛙和電子寵物在“養成方式上”卻有一個根本性的改變。
電子寵物的養成模式是,你要不停地照顧它的各種吃喝拉撒,餓了要喂吃的,渴了要喂喝的,病了要喂藥,睡了要蓋被等等。這其實是許多遊戲的根本特徵,“打怪升級”,養一隻電子寵物就像闖關。
但《旅行青蛙》不同,它是徹徹底底的“性冷淡風”,你除了給青蛙買買東西收拾收拾行李外,不能干涉它的任何舉動,也不能跟它交流。它更像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安排和旅行。
在遊戲裡,你有一隻寵物青蛙,你的主要任務就是收集三葉草,以及為青蛙準備出門的食物和行李。而青蛙就是待在家裡,看看書、寫日記、吃飯、削木頭,然後出門旅行,遇到旅伴,帶回土特產,寄你明信片……對於青蛙的任何舉動,你沒有干涉的權利,你只能看著,或者等著,它出不出門、何時出門、何時歸來,全都是隨機的。
▲《旅行青蛙》的主介面
每次你開啟遊戲介面,你的蛙是在家還是出門旅行去了?隨緣。
你的蛙是一個人去旅行,還是帶著小夥伴一起合影?隨緣。
你的蛙是喜歡去遊歷名山,還是去看大海?隨緣。
你的蛙在家是喜歡看書還是雕刻、寫信?隨緣。
作為玩家,你能做的,大部分時候,只是“等待”。
許多網友彷彿在這隻“隨性”的蛙身上找到了自己青春期的影子。養兒方知父母恩,不曉得遊戲設計者的初衷是否如此,興許只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如今這款遊戲倒是成功激起了不少人的“母性情懷”。
▲網友的評論
但是《旅行青蛙》更像是年輕人自我形象的投射。
任何養成遊戲都有一個本質性的共同特徵,寵物寄託著玩家的情感,寵物與玩家的關係是現實社會關係的某種投射。即便“性冷淡風”的《旅行青蛙》也是如此。
眼下的日本,被日本戰略學家大前研一稱之為“低慾望”的一代人,喪失物慾和成功欲,不結婚不生育,宅,不社交,一個人過著無慾無求的小確幸日子。
《旅行青蛙》出自日本遊戲公司就不奇怪了,這隻“一個人”生活,“一個人”吃飯、看書、睡覺,“一個人”旅行,不怎麼與其他人互動的青蛙,其實就是年輕人自我形象的一種投射,是年輕人的數字化化身:低慾望,佛系,但又怡然自樂。
▲吃飯的青蛙與看書的青蛙
中國這幾年流行的幾波青年亞文化,無論是“小確幸”“喪文化”“佛系”,其源頭都是日本。
不少人注意到,如今中國年輕人呈現出與日本年輕人某種相似的精神和情感狀態。《旅行青蛙》在中國社交網路的流行,也在於那種低慾望、佛系、一個人生活、又能怡然自樂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
“養蛙”背後是深刻的孤獨。
不必諱言,高速發展的中國也帶來轉型的陣痛,面對著高居不下的房價、難以跨越的階層流動、複雜的人際交往,不少年輕人放棄了抗爭。他們只能訴諸個人心理,儘量調節情緒,讓自己更快樂起來。
但這怡然自樂中,卻又不時流露出某種苦澀的味道,那種味道是孤獨。不少人在社交網路上留言:“我家蛙子不出門,揹包都整理好了,看了一下午書,一點動靜都沒有。老媽不需要你上清華北大,快出去浪啊!”“沒有小朋友跟你玩嗎,不要這麼自閉,多認識些朋友有好處。”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這呼告,更像是對自己說的。不少一個人生活的年輕人,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叫“空巢青年”。
他們背井離鄉來到大城市打拼;他們孤身一人,沒有太多朋友,也沒有什麼業餘娛樂,日子孤寂單調無聊;而生活的諸多不順意,最終讓他們產生了一種精神上的空巢感和無歸屬感,他們與人群背離,在城市的繁華之外找到暫時的精神撫慰。
這時,他們就像那隻宅在家裡,沒有朋友,一個人旅行的青蛙,雖有著一個人的清淨和自在,但也有著一個人的孤獨、苦悶和自憐。
面對真實的孤獨,勸誡常常顯得空洞,而真實的慰藉又難以獲得;好在還有一隻孤獨的青蛙,孤獨地面朝大海,那渺小的背影好像告訴著你: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種共鳴,足矣。
(參考資料:新京報)
閱讀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公眾號並回復相應編號
41】-《為什麼總是外國人來紀念我們的大師?從周有光刷屏谷歌說起》
40】-《Google說這是2017年最常被搜尋的一個字,不覺淚目》
39】-《留學生找工作:教你面試怎麼穿,這些Dress Code你瞭解嗎?》
38】-《招聘季都過去了,你才和我說要找工作?| 內含求職大禮包》
37】-《海歸潮真相:能移民的基本不回國,回國的大多都後悔了》
36】-《家境一般該不該出國留學?》
35】-《一個老留學生的自白》
34】-《我負責招聘:說說這幾位面試失敗的中國留學生》
33】-《深度 | 2017美國各專業就業難易分析》
32】-《訓練自己30秒內回答任何難題——麥肯錫的黃金工作守則》
31】-《會點菜的人,社交不會太差》
30】-《沒事別想不開去留學》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