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中國“天才運動員”事件,我終於理解了“全紅嬋”們的痛楚…

(立即掃碼,搶購開啟DAIKIN之旅)
(立即掃碼,搶先體驗)
本文轉載自:桌子的生活觀
刷到一個令人心碎的新聞。
19歲的天才足球少年郭嘉璇,在國外的集訓中,頭部意外與隊友的膝蓋相撞。
緊急送醫後,被診斷為腦死亡。
可以說,他是這一屆青年足球隊中最好的苗子,是北京國安青年梯隊的明星,還是國內唯一一個獲得邀請入選拜仁世界隊名單試訓的球員。
然而這一切,都隨著這場意外戛然而止了。
腦死基本回天乏術,目前沒有治療方案,只能維持現狀。
他所面對的,不僅僅是所有身體機能的喪失,後續還有難以負擔的高額醫藥費。
無獨有偶,昨天另一起競技運動員的意外也上了熱搜。
男籃隊員郭艾倫在訓練中,不慎被隊友的手指插入眼睛。
當場血流不止,喪失視力。
對一個籃球運動員來說,失去視力可能就意味著職業生涯的結束。
郭艾倫幾度哽咽:“感覺以後打不了球了。”
“瞎了我也不活了。”
目前,郭艾倫已經接受了緊急手術,被診斷為結膜破裂,縫了40多針。
後續恢復如何?能不能重返賽場?後半生的生活怎麼辦?
這一切,都是未知數。
同時看完這兩個事故,我心裡五味雜陳。
一方面感嘆於體育行業的風險之高。
一個小的意外,一次不經意的失誤,可能會斷送一名運動員大半輩子的努力,甚至是整個人生。
另一方面,又覺得此類事件不該被輕巧帶過。
就像網友說的:比起事故發生後的惋惜,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如何避免此類情況的發生,並給予他們更多的保障。
17歲猝死在賽場上的國羽小將張志傑,練習時失誤導致高位截癱的體操運動員桑蘭,太多類似的悲劇。
他們的下半輩子的生活保障怎麼辦?他們家人的生活保障怎麼辦?
正因為有太多的悲劇,有太多的隱憂,我才覺得今天要說的這個新聞,是如此振奮人心。
昨天“優秀運動員終身保障”專案落地在網上引起熱議,我們國家給予全紅嬋等130名運動員終身保障體制,年滿60歲之後可以按月領取保障金。
標準為金牌6000元/月、銀牌5000元/月、銅牌4000元/月。
比起嘴上動不動就談奉獻,談偉大,給予他們與自己的貢獻相匹配的收入和保障,比什麼都實在。
而且這還只是開始,隨著這個專案落地,會有越來越多的運動員得到保障。
羽毛球運動員王昶和梁偉鏗說:“這個專案對年輕運動員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激勵。它不僅能夠減輕運動員的後顧之憂,還能鼓勵更多年輕人投身體育事業。
因為他們可以看到,即使退役後,社會也會給予他們極大的尊重和保障。”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重大的利好訊息。
忽然想起前段時間引發爭議的體操運動員吳柳芳。
因為傷病無奈退役,最後只能走上擦邊舞蹈之路謀一口飯吃。
還有柔道運動員高鳳蓮,退役後生活艱難,為了生存,在街頭賣羊肉維生。
更有甚者,只能靠變賣獎牌維持生活。
競技體育是殘酷的,因為人們往往只知冠軍,不知第二名、第三名。
但他們每個人都像冠軍一樣,付出了同樣的青春,流了同樣的汗水,磨練了同樣的十幾年,可站在領獎臺上的人只有一個。
大部分運動員,是不被看到的那部分,在身體到達極限之後,只能黯淡退場,退役之後,也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將目光從金字塔頂端上的那些人中移開,那些失敗的“炮灰”們,難道不同樣應該得到我們的善待?
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和那些人有著同樣值得學習的精神和毅力。
更因為他們才是能夠代表大多數人的群體,能讓大部分普通人看到逆天改命的希望。
在知乎上曾經看到過一個問題:
“你會考慮送你的孩子去練職業體育嗎?”
有一個回答讓我印象很深。
“家庭條件好的話,不會送孩子去吃這個苦。”
一個殘酷的事實是,很多家庭送孩子去學體育,是因為太過窮苦到給孩子找不出一條出路。
全紅嬋成名前,她家是村裡有名的貧困戶。
滑冰運動員範可新小時候,家裡經常靠母親從垃圾箱裡撿東西回來維生。
還有奧運冠軍諶利軍,家裡也是遠近聞名的特困戶。
他們日復一日,一刻不停地刻苦練習為的是什麼?
為的是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是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如果我們連這些都不能滿足,不能給他們起碼的尊重和保障。
那普通人的努力,還有什麼意義?
誰還願意相信堅持的力量?
所以,我無比希望像這樣的終身保障制度,應該還來得多一點,覆蓋的人群更廣一點,這樣每一個拿著命去爭奪獎牌的人,會更安心,更有保障。
為什麼我今天要寫這篇文章?
不是為了喊口號,而是想說有些事情,不能喊喊口號、看看熱鬧就算了。
運動員背後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去反思和改進。
最大程度減輕他們的後顧之憂,給予他們更多的保障,而不是每次看到他們落魄生活的新聞才覺得惋惜。
讓他們看到,即使沒有登上金字塔頂端,即使退役,社會也會給予他們極大的尊重和保障。
這件事無比重要,這也是鼓勵更多年輕人投身於體育事業最行之有效的辦法。
很多人,羞於談錢,彷彿只要把那些做出貢獻的人和金錢扯上關係,就好像玷汙了他們一樣。
彷彿只要金錢上的獎勵大於精神上的讚揚,就會變得功利了一樣。
我們總愛把運動員架上神壇,卻在他們飽受傷病之苦,和生活之難的時候不聞不問。
我們熱衷渲染運動員的不易與被撞,卻對他們要負擔的生活的重量視而不見。
空談道德,不講規則;
空談犧牲,不講回報。
才是對運動員真正的漠視和不尊重。
為什麼一些歐美國家的體育很強大?
因為他們的運動員不愁無依無靠。
美國很多運動員退役之後仍有信託基金保障,涉及方方面面。
日本JOC設立運動員再教育基金覆蓋35+運動專案。
德國甚至給退役的運動員配備職業規劃師。
體育也好,別的職業也罷。
任何一個專案想要發展起來,都不應該“用愛發電”,再偉大的敘事,也遮不住現實骨感的淒涼。
談錢,就是對奉獻最大的尊重。
讓那些運動員、奉獻者們過得體面點,比什麼都實在。
別讓冠軍、英雄們的歸宿,只是感動中國的頒獎臺。
今日話題討論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歡迎留言評論~

– END –

 歡迎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PS. 碎片化時代,堅持原創不易,歡迎在文章結尾給我們點一個【贊】+【在看】,你的支援就是繼續創作的動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