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羅琳勝訴!西方世界總算要“癲”到頭了?

.
正文前叨叨
我剛從挪威回到英國沒幾天,就開始瘋狂花粉過敏。
艾瑪是不是北極圈那種4月飄雪的氣候才更適合我這種“敏感星人”啊?
挪威的美圖和影片還有很多存貨沒來得及發呢,看大家都等不及買北極鱈魚肝油了,我就抓緊先開團吧!

👆點選圖片檢視團文詳情👆
畢竟春天正是補充營養的關鍵期!
挪威原產的北極深海鱈魚肝油純淨安全,護眼健腦、助益免疫力、專注力,對心腦血管、骨骼、皮膚健康都有好處,適合全家老小!
咱們這批油都是2025年1月的新鮮貨!產自挪威鱈魚最肥美的季節,適合囤貨哦~
更多挪威見聞在這裡:
文中當然有廣告,但同時也是溯源故事和遊記,還有難得見到的美景,看看挺漲見識的哦😘
.
01
四年了!
《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贏了!
不是出版圈,也不是娛樂圈的“好感度迴歸”,而是貨真價實的法律勝利。
英國最高法院這週二剛剛拍板定音:
2010年《平等法》中,“女性”這個詞,只指生理女性。
也就是說,無論你有沒有性別承認證書(Gender Recognition Certificate),只要你的DNA寫的是XY,抱歉——你就不是這個法案保護的“女性”。
這起案件由“蘇格蘭婦女”組織發起,資助人正是這位曾創造出魔法世界的天才作者。
之前她們打了兩次敗仗,終於在高院逆轉,一紙88頁判決書把性別定義權從“自我認同”拉回了生物課本。
有人歡呼:
“這不是終點,而是常識歸位的起點。”
而我只想說:
在這個日漸癲狂的西方社會,終於有人敢對“政治正確”說不了!
02
.
從“有月經的人”到“女巫審判”
事情要追溯到2020年。
羅琳在推特上吐槽一篇文章把“女性”說成“有月經的人”(people who menstruate)。
她一針見血地指出:
“以前我們是有個詞來形容這種人的吧?我想起來了,是女人!”
就這麼一句話,天塌了!
文化圈集體冷漠放逐她,把她的名字悄悄從電影製片人名單中刪掉。就連《哈利波特》的主演們都輪番跟她割席,表示劇組重聚的活動羅琳出席他們就不參加。
當年這事,讓我對飾演三小隻的演員好感大打折扣,童年濾鏡都不好使了。
羅琳的IP授權年收入也一度縮水800萬英鎊。
但比起錢,真正讓人心寒的是她所遭受的恐嚇和攻擊:
有人公開發布她家的住址,極端分子堵在門口抗議,連《泰晤士報》都跟進了頭版。
要知道,這可不是哪個匿名網友在社交平臺吐槽“某作家不友善”,這是對真人圍攻威脅。
就因為她堅持“女人是女人”這句常識。
但羅琳也是真的強!
她不屈服於流量民意,而是選擇硬剛到底。
為了捍衛這個看似“老掉牙”的立場,她做出了一連串“逆風操作”:
👉她開設了只對生理女性開放的庇護所“貝拉之屋”;
👉她資助法律訴訟,挑戰蘇格蘭的模糊定義;
👉她用筆名寫了本《墨黑之心》的小說,暗諷網路暴力與輿論吊打。
03
.
政治正確,到底正不正確?
其實,羅琳這次勝訴,不只是她個人的事。
這是越來越多西方人對“政治正確瘋癲化”的集體反彈。
這些年,我簡直是眼看著“性別自我認同”在西方逐漸演變成一連串魔幻現實:
癲例子1:
游泳冠軍靠“性別”翻身
美國大學男子游泳選手Lia Thomas自稱“我其實是女性”,然後轉到女子組參賽,一路奪冠。
原本名不見經傳,到了女子賽場直接橫掃。
而那些訓練十幾年的女孩,只能看著他大搖大擺地領獎。
.
癲例子2:
學校不許叫“boys and girls”?
英國一所小學規定,老師禁止再說“boys and girls”,一律改稱“learners”。
原因?怕“誤傷跨性別兒童”。
孩子們一臉問號,老師心累到辭職——這教育改革,不如叫“語言避雷指南”?
癲例子3:
拒絕叫女兒“他”,爸爸進了監獄
加拿大爸爸Robert Hoogland的14歲女兒自稱是跨性別者,法院判他必須配合稱女兒為“他”。
他不同意,結果被判“家暴”鋃鐺入獄。
你沒看錯,是親爸!
不認“他”,就違法了。
癲例子4:
女子監獄變“性侵實驗場”
加州女子監獄,因政策允許“性別認同為女性”的男性囚犯入駐,結果多起性侵事件爆出。
原生女性獄友請求隔離反而被指“恐跨”,還被罰禁閉,激起了公憤。
.
癲例子5:
劇組不能“誤傷”演員性別認同
美劇《The Umbrella Academy》演員Elliot Page變性後,要求角色也改設定。
編劇只好連夜重寫劇本,生怕被人們罵為“跨性別恐懼”。
戲還沒開拍呢,劇組已經被嚇得失語了。
癲例子6:
連“woman”都不能說
歌手Bette Midler吐槽“為什麼不能說woman只能說birthing people”,結果立刻被掛上熱搜,賬號差點被平臺限流。
她只是在問:我們難道不能說“女人”?
這跟羅琳的例子異曲同工。
“女人”不能直說“女人”,非得用“有月經的人”“能生育的人”來替代。
也許在一些激進性別理論支持者眼中,說“爸爸媽媽”都不對,要說“生物學父母”或“照料人”,不然你就是對“非典型家庭”的不尊重……
是的,我們都應該尊重每個人的選擇。
但當“認同”一詞可以輕易覆蓋“生物學事實”,並對他人空間、權利、甚至安全造成影響時,這個社會是不是就太癲了?
到底是誰在被保護?誰在被侵犯?
04
.
父母們的沉默與焦慮
不少西方父母抱著“尊重孩子”的心態,五六歲的孩子說“我今天想當女孩”,家長就開始安排心理醫生,學校也趕緊辦新名字新代詞,有的甚至支援吃“青春期阻斷劑”。
結果,到青春期又反悔的人不在少數,但身體已經沒法回頭。
一位17歲的美國女孩,13歲開始激素治療,15歲切除了乳房,如今清醒過來後哭訴:“我那時不過是討厭自己的身體,卻沒人阻止我。”
還有不少名人子女,也“忽男忽女”的。
但他們往往會被作為“認同自由”的代表。
如果有人公開指責,可能也會面臨羅琳那樣的處境。
朱莉和皮特的女兒Shiloh小時候自稱男孩
長大後又迴歸女孩形象
面對這種“癲”,最著急的往往是不那麼想隨波逐流的家長。
眼看著身邊就有孩子瞎鬧,真的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好在,終於開始反轉了!
英國NHS(國家醫療服務體系)今年關閉了曾經大力推進“兒童性別認同醫療”的塔維斯托克診所,理由很明確:“這類治療缺乏長期資料支援,風險未知。”
也有越來越多父母站出來說:
“我不是歧視,但我不願拿孩子當實驗品。”
常識的迴歸,不是保守的回潮
所以我認為,羅琳的勝利,不是女權對抗跨權,也不是左派對抗右派,而是一次常識的復活。
不是不允許你活在想要的性別裡,而是彆強求別人都陪你一起認同。
你可以選擇怎麼活,但不能強迫全社會都閉上眼睛說你是對的。
《哈利·波特》裡鄧布利多有句話:
“決定我們成為什麼人的,不是我們的能力,而是我們的選擇。”
而現在,現實也在提醒我們:
個人選擇應該被尊重,但公共定義絕不允許亂來!
否則,恐怕連魔法世界都救不了這個越來越魔怔的現實世界了。
你們說呢?❤️
1
END
1
正在團
.

170多年曆史的挪威沐樂思鱈魚肝油,
純淨安全健康,適合全家老小!

超級好穿的防曬衣、防曬褲,還有墨鏡哦~

親測好用的“王炸防曬”,大人孩子都安排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