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急轉直下,還能不能來加拿大?

點選上方藍字關注我,獲取更多北美的精彩原創文章。
先說兩個沒怎麼引起重視的訊息。
1,瑞士蘇黎世理工拉黑了部分中國理工科大學,申碩博變得幾乎不可能。
細看政策裡面的條文,更苛刻,中國籍都會受影響。
大白話就是不歡迎中國學生了。
蘇黎世理工是愛因斯坦的母校,出了32個諾獎,被譽為諾獎的搖籃。
這個政策在歐洲應該是第一個,緊跟美國。
俄烏,應該是導致瑞士轉向的主動力。會不會擴散到歐洲其他大學,還有待觀察。
2,加南大安省,昨天宣佈,各醫學院不再接受國際學生。
這意味著,麥克馬斯特大學、多倫多大學這兩個世界著名的醫學院,與中國及其他國家的留學生無緣了。
出國來加拿大讀醫這條路又變窄了。
這是一個趨勢,人才的國際流動在收緊,有的是全球性的,有的是針對東方大國的。

一, 

說回加拿大,
加拿大小土豆政府說,未來三年,要削減移民和留學生20%以上,這個數字很驚人。給人一種加拿大不再歡迎留學移民的感覺,我說下所瞭解的實際情況,給大家參考。
首先,削減後的目標仍然很高。
看過去20年的加拿大移民人數,即使削減到一年30多萬,依然是2016年後的高峰額度。放在全球視野下,加拿大的移民占人口比例和絕對人數依然是很高的。
其次,說是三年目標,但因為明年要換屆選舉,小土豆大機率要走人。他說的話不一定算數,真正能兌現的,只有2025年的計劃。
所以,如果不幸,剛好卡在2025年辦理,受到這個政策的影響。個人建議是無論如何都要熬一熬,熬到選舉後,熬到2026。
值得注意的,明年的省提名名額削減地非常狠,一大半砍掉了,這是影響最大的。走各省省提名的要小心,要多一個備選方案。尤其是非碩博通道,僱主擔保等,預計是削減的重災區。
二,
無論怎麼變,都是優先已經在加拿大的人。
我們常說,出國這件事,最大的忌諱就是隻動嘴不動手。
有人希望兩邊好處都有,呆在舒適區,遲遲不動身,就會不斷錯過機會。
過來讀書、工作,哪怕是旅行籤,也好過紙上談兵。
中國人最關注的碩博通道,我認為不會有負面影響,即使萬一有,也只是細節微調。
些年,加拿大的碩博一直很穩定,擴招少。很少聽到到加拿大讀了碩博還留不下來的。學生們要做的,無非是安心讀書,找到工作,累加拿大本地工作經驗。
另外,有兩個加分項,也是讀碩士需要努力的方向:1,提高英語成績,2,找到薪水高的工作。其他就靜待花開,不用焦慮。
對未來的留學生,專業選擇變得越來越關鍵。
幾年,碩士以下留學,我們就只建議學生讀醫護類、STEM、技術工等緊缺專業。
這次政策變化很大,但醫護類的地位巋然不動。
加拿大缺醫生護士,加上老齡化,再加上醫護專業的護城河很高,每年能培養的人就那麼一點。這三個因素疊加,決定了只要能來加拿大讀醫護,後面基本就穩了。
另外就是STEM和技工專業,但現在也不一定了,要仔細去研究緊缺專業目錄,來決定專業選擇。
三,
變化,是加拿大留學移民的主基調。
不同於美國的留學移民系統,幾年都看不到一個實質性的變化。加拿大的政策要靈活多,今年以來每個月甚至每週,都能看到聯邦和各省的政策變化。
因為美國的移民政策掌握在國會手上,在兩黨兩極化的背景下,幾乎不可能在移民這件事上達成一致。
而加拿大的大部分許可權,在聯邦行政政府和各省,國會只有在特別重要的法律上才會插手。移民局和各省會不斷

根據需要,調整政策。

但放在十年為單位的時間軸上,從1960年代開始,加拿大的政策變化又沒有那麼大,總的基調是歡迎留學生和移民。
所以,美國的留學生和打工人把加拿大叫做“北美救生艇”,總能在搞不定身份的危急時刻,在加拿大登上救生艇。
操作上,有點像股市。
到加拿大留學移民既要看長線,也要看短線。
長線意味著你入市,進入這個軌道了。
短線,意味著你需要關注一些具體的整的變化,審時度勢,抓住機會。
收縮移民,總體是好事,因為這幾年口子開的太大,帶來很多社會問題,即使是很多新移民,也是反對目前狂飆突進的政策,社會承受不了,需要緩一緩。
但長期看,相比其他國家,還是要容易些。
下一次視窗期會是什麼時候?
沒人能預測,唯一的建議是,如果有想法,一定早動手準備,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
四,
補充幾句,
家長們經常問,多大年齡適合出來留學?
這些年,我的答案都是:如果夠條件,就不要猶豫,越早越好。因為隨著對抗加劇,歐美對移民態度整體變保守,不知道後面還會發生什麼。
對出國有興趣的家庭,加拿大還是不錯的選擇:國家更平和,背靠美國這棵大樹,能通達北美市場和歐洲,國民教育程度高,福利保障到位,能給新移民託底。
適合希望長期安定下來,享受生活,養育後代,打造事業的家庭。
尤其對中國,在發達國家裡總體是很友好的,不管政策多激進,都不會看到前面說的瑞士蘇黎世大學這麼決絕的政策。這也是我經常經常會勸退去歐洲一些小眾國家的原因,北美要寬容的多,機會要多得多。

END
我們在這裡分享美國加拿大的工作生活經歷。對北美教育生活有興趣的朋友,歡迎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