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唐曉園
要理解中國崛起的魔法,得學著倒放膠片:
當抖音小姐姐愉快地跳起2025的手勢舞時,華夏地底綿延千萬公里的光纖已為此刻排練了數十載春秋;
當拼多多把陝西周至的獼猴桃賣進長三角的千家萬戶時,那些掛著露珠的果實實際上正沿著90年代鋪就的農村公路網路逆行而來;
當deepseek用0.3秒寫完一首情詩,穿過晶片的某束訊號的遠親來自1972年實驗室的一個清晨——上海人趙梓森和他的團隊正試著讓一束光訊號在玻璃纖維中游走。
他們看起來在拼裝一些“會發光的義大利麵”。中國光纖的產業突破就在此刻。這些2025年早已退休的工程師們即將點亮的不僅是眼前這些玻璃纖維,更是一個民族即將被點亮數字化的神經末梢。

source:pexels
中國總在玩一種超前疊疊樂:在其他人琢磨如何把金融積木或產業塔牌堆得更高時,她默默為第一百零一層的搭建提前埋下隱形承重牆:
始終透過“基礎設施先行”(提前佈局鐵路、公路等老基建,通訊、算力等新基建),為未來產業升級與人民需求提供底層支撐。
這一過程中,上海作為全國工業重鎮和工貿結合的國際都會,始終肩負“基建先行”使命,並在此過程中形成了“預見需求、提前服務”的城市氣質。
這就是今天我們觀察到並想要寫作的上海核心氣質——
上海的偉大,不在於它誕生了多少巨頭企業,而在於它“預見需求”的遠見——基礎設施是產業爆發的“隱形地基”——上海總能在使用者需求爆發前、在企業創新出現前——提前完成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為時代需求鋪路👇
下文我們將透過我國通訊行業數個階段中的一些具體產業,一窺上海在新基建上“服務未來”的能力。
這種能力,既是上海成功的秘密,也是上海面向AI時代的競爭力。

上海率先實現程控交換機的本地化生產。
在全國人民打電話需求爆發之前,上海企業助力各地提前構建起電話網路。
武漢完成光纖技術突圍,上海則率先把技術突破轉化為普惠服務——上海2009年啟動“銅退光進”並普及光纖到戶——早於“雙十一”流量高峰和短影片爆發。
上海再次提前佈局——升級“雲網一體”網路(智雲上海),應對未來AI算力需求。

source:unsplash
上海“預見需求、提前服務”的城市氣質,放到個體身上,則塑造了鮮明獨特的回憶體驗——城市資訊化的腳步太快了,許多記憶都是短暫的。
那些被更迭浪潮吞沒的時光彩蛋裡,有我幼年時好不容易背熟的六位升七位電話號碼——剛背熟不久,上海固定電話又升八位了;
少年時剛裝上ADSL寬頻,還沒逛多久寬頻山,不用百兆網打魔獸你就out了;
而那些日劇中的經典橋段——“我現在不在家,請在滴一聲之後留言”——由於中國通訊的發展速度和其他發達地區完全不同頻——日劇港劇裡常見的“電話留言”在我的記憶里根本不存在。

source:unsplash
下文中不同通訊階段核心產業,如程控交換機產業、光纖等,它們之中,部分核心技術突破並非出自上海、最終卷出的行業巨頭也未必是上海的企業——但它們的起步、技術的率先大面積應用常發生在上海。
答案背後藏著上海的秘密。
善戰者,永遠先行一步。
固話時代:
上海,功成不必在我
我家的第一個電話號碼是六位數,“3**4**”。但這串數字是一段短暫的記憶,到了八十年代末,上海固定電話的六位號碼就不夠用了。
為了讓更多市民家庭裝上電話,上海在全國率先做了通訊技術升級。升級規則是:全上海2開頭的電話號碼前加3、3開頭的號碼前加4,以此類推。
所以到了1989年底,家裡的電話號碼就變成了“43**4**”。我把它歪歪扭扭抄在好朋友的通訊錄上。
沒想到,沒幾年,上海七位號碼又不夠了。
1994年上海共有14個市轄區——南市、盧灣、閘北都在。但第一個七位號碼告急的——是當時才成立兩年的浦東新區。伴隨著南浦、楊浦兩座大橋連起東西兩片,分配給浦東的首位數為“8”的電話號碼最先用完。
1995年某個深秋子時,全上海的電話“噌”又多出一位數——從這天起,上海人“裝電話難”徹底成為歷史。城市的通訊發展和她的建築群一樣,像被施了膨脹咒的豆莖,直插雲霄。

source:pixabay
上海順利完成龐大複雜的電話升位工程背後,伴隨的是固定電話時代核心產業——中國程控交換機從無到有的過程。
上海率先完成程控交換機的本地化生產和規模化應用,透過打下程控交換機的價格,在全國各地打電話需求大爆發之前,助力各地提前構建起電話網路。

縱橫制自動電話交換機 source:上海電信博物館
80年代要打通電話,靠三部分:電話機、線路、程控交換機(承擔所有接轉功能)。
上海人家八十年代裝部電話可能要排隊等個一年半載。全國範圍內包括各地鄉鎮的電話普及,就更加任重道遠。
原因主要就卡在“程控交換機”上。
●美國在上世紀60年代就進入了由計算機控制的“程控交換機”時代。中國在80年代還在用縱橫制交換機,甚至人工交換機。●1980年,中國電話普及率0.43%:處於美國1905年的水平;還不到當時非洲平均普及率的1/3。
遙遙落後的情況下,“買”和“造”兩條腿都得走。
經濟要發展,人民日益增長的打電話需求要滿足——“七國八制”先買起來。
上世紀80到90年代,中國潛力巨大的程控機交換機市場被七個國家(日本的NEC和富士通、美國朗訊、瑞典愛立信、德國西門子、比利時的BTM和法國阿爾卡特)、八種制式壟斷。
沒有資訊化就沒有現代化。所以資訊領域核心裝置的“買”只是權宜之計,必須跑出自己的產業。
這個從0到1塑造產業鏈根基的任務,交給了氣質獨特的上海。

source:pexels
上海核心氣質之一,就是“工貿結合”。
所以當1984年中國第一家制造數字程控電話交換機的合資企業——上海貝爾成立時,上海電信的前身(上海市郵電管理局)從長遠計,決定讓上海貝爾同時做三個“引進”:
●產品:從比利時引進S-1240型全數字程控電話交換機裝置;
●產線:引進S-1240生產線;
●技術:引進S-1240技術核心——大規模積體電路生產線。
上海為此成立了“上海1240工程局”,動員了包括上海貝爾、上海電信局在內的200多家本土企業,共同攻堅S-1240型程控交換機的國產化。
目標就是透過國產化率的提升,打下程控交換機的價格,儘快在全國建設起電話網路。
到了90年代,“上海1240工程”實現了S1240交換機的國產化(包括硬體和軟體的本地化生產)。為我國通訊產業帶來至少三方面的改變:
一是降低了通訊裝置的成本。
●比如,到了上海電話七位升八位時,已經可以使用上海貝爾自行生產的S1240型全數字程控電話交換機。上海電話初裝費自1996年起逐步下降。
二是我國巨大的固話網路建成:上海貝爾以遠快於國內經濟發展水平的速度先後幫助國內運營商在全國範圍內建設了國際長途、國內長途、大中城市的市話網等。
三是實行技術開放。大唐、巨龍、華為等企業真正第一次接觸到國外的技術,都是從上海貝爾的A級培訓開始的。
直至2000年初,上海貝爾的S1240交換機都在中國通訊網路的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這一過程中,1993年,華為C&C08系列率先完成了程控交換機的國產自研。
到了2014年,中國電信最後一個TDM程控交換端局退網——上海貝爾S1240交換機完成了歷史使命,被更新型通訊裝置所取代。

00年代上海貝爾西藏北路研發中心實驗室 source:上海貝爾
“基建先行”的上海,在這段產業起步時還展現了三重氣質:
上海的程控交換機本地化生產不僅是生產技術突破,更劍指“成本破局”——透過壓低裝置價格,抓緊助力全國構建固話網路。
上海通訊產業的目標從不是本地企業壟斷,而是透過技術落地和規模化應用經驗,為全國服務。
上海企業上海貝爾在程控交換機產業中承擔了“破冰者”角色。深圳企業華為、中興完成核心技術超越,上海是這場協作“群戲”的舞臺搭建者。“功成不必在我”。
在80、90年代“七國八制”的強勢態勢下,上海貝爾也曾有過兩種發展路線之爭:一是全力搞自研,主攻“技術研究”。二是提升本地生產化率,主攻“生產製造”。
最終,上海貝爾基於當時實際情況,從全域性出發,選擇先專注提升本地生產化率。
程控交換機的技術突破可能花一年半載,也可能更久。但經濟發展分秒必爭。通訊產業的萬箭齊發中,“打下核心裝置價格”,成為必須最先離弦的那一支。
另一個實際情況是,整個80年代,我國的外匯儲備規模一直沒有超過100億美元。用稀土等寶貴資源換來的外匯,每一張都要用在刀刃上。
上海貝爾在上世紀屬於國資委直屬的合資企業,承擔著平衡外匯賬戶的壓力。
1988年,朱鎔基在上海貝爾國產化現場會上指出,只有實現了國產化,才可以減少使用外匯,降低成本。
上海人的務實在這一過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上海貝爾先全力提升中國程控交換機的國產化率,把程控機價格打下來,讓電話從上海至全國,先普及起來。
之後,隨著華為自研的國產程控交換機在市場和技術的雙迴圈下愈加成熟,華為和上海貝爾的產品一旦出現大量重合,勢必會引發殘酷競爭及資源浪費——全國各地包括上海,都開始逐步採用華為和中興的程控交換機。

source:上海貝爾
上海貝爾也沒有放棄技術自研:1993年,由上海貝爾自主研發的七號信令版本(CDE5X)成功,讓中國在不依賴西方技術的情況下,自主建設和管理通訊網路,極大提升了農村地區的電話網路覆蓋——為日後華為的程控交換機走上“農村包圍城市”的市場路線打下了地基。
上海肩負的,從來不是上海單一本土企業的縱向上升,而是劍指整個中國通訊業的遠方——塑造產業鏈的根基。

source:giphy
搞定程控交換機後,到了90年代末,電話在全國範圍內已大大普及。
上海80後也開始陸續搬離各自長大的新村和里弄。老房子門口的小菜場還在,新家隔壁進口超市也開了。
我長大了一些。照理說,日劇和美劇裡主角電話留言的橋段就要上演:
“我現在不在家,請在滴一聲之後留言”。
但這種電話情緣式的劇情轉折在我這一代人的記憶裡是根本不存在的。
資訊時代的中國速度,與此前所有發達國家都不同。
固定電話全國普及沒多久,以2G為代表的行動通訊已經崛起。過不了多久,摩托羅拉的經典鈴聲就會不時從擦肩而過的行人褲兜裡響起。
另一個更廣闊的世界即將在我眼前展開。它將由BBS、伊妹兒、聯機遊戲構成。
這一次,上海將再次提前構築網路時代“新基建”——率先推進光纖到戶。
光纖產業的技術突破在上海率先化為大面積應用和公共服務,在電商、短影片產業爆發前就為城市預埋下了看不見的鋼筋鐵骨。
網路時代:
提前十年鋪路,上海和武漢的雙人舞
淮海路看看燈、人民廣場人擠人、綠葉臺看看菜菜子,然後很多上海小囡的娛樂專案會在2000年前後迅速讓位於——
上網。

source:unsplash
之所以“上網”能作為一段記憶單獨拎出來,是因為和現在“上網如同呼吸一樣自然”不同,上海80後的上網初體驗十分崎嶇。
上海城市“入網”在1994年,和“東方明珠”竣工同一年。但到了上海人家開始陸續上網的90年代末,仍然繞不開三座大山。
一是貴。用“貓”撥號上網時,每個月家長要交大幾百的上網費。
二是不穩定。一有電話打進來,立馬掉線。
三是慢。2000年開始,上海和撥號上網說再見。上海電信全面開放ADSL寬頻接入業務,下行速率從512K一直漲到8M。
但開啟一部好萊塢電影的載入進度條仍然像蝸牛爬過上海石庫門露水未乾的青磚————8M已是ADSL所能達到的速度極限。
真正讓使用者獲得速度感知的變革發生在2009年。網站的載入條開始順滑如小籠包的褶子。
這一年,上海加速推進的光纖網路普及(“銅纜換光纖”)。
●相比傳統的銅纜通訊,光纖通訊傳輸速率高、頻寬寬、能耗低。●光纖到戶(FTTH)在當時全球範圍內都很罕見。
上海市民因“光纖到戶”而獲得跨越式網速提升背後,是一場武漢光纖技術突圍和上海電信市場服務的雙向奔赴。
武漢熔鑄技術矛尖,上海架起應用長弓——這一次,上海在產業鏈中的角色,不僅是研發,更包括應用和推廣。
上海再次提前預見需求,和武漢共同詮釋了技術與民生的雙向奔赴——武漢硬核研發解決問題,上海電信普惠服務將光纖技術率先大面積轉化為全民可負擔的基礎設施。

source:pixabay
中國光纖技術突破的上半場(實驗室技術準備)和下半場(規模化生產製造)都發生在武漢。
1972年,武漢電信總局528廠成立雷射通訊研究室。
日後研製出我國第一根實用型通訊光纖的科學家——上海人趙梓森任該研究室副主任。到70年代末,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在光纖研製、光電器件、通訊系統上都取得重大突破。照理說,光通訊應該能快速透過大規模生產走上實用化、產業化道路。但中國光纖的產業突圍和今日的晶片頗有相似:
你以為卡在晶片,其實是還卡在光刻機;
你以為卡在光刻機,其實還卡在機床;
你以為卡在機床,其實還卡在材料……
80年代中國生產的光纖裝置壽命有限,原因也是套娃型的卡脖子——我國生產光纖裝置的車床會因期腐蝕失去精度。追根溯源是我國當時無法生產一種耐腐蝕的鋼材料。
中國光纖產業走上了“引進、消化、吸收”路線。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被指定為外企合作負責單位。趙梓森擔任武漢通訊光纖廠中方技術負責人。1988年,武漢長飛公司成立。
從武漢長飛使用的光纖全都進口自美國康寧公司,到長飛自主生產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的光纖——歷時十年。
十年中,伴隨的是產業多個環節的同步突破。
到了2000年,中國光纖的大規模生產終於不再受制於人。
新的問題是,如何讓應用同步跟上。

source:unsplash
如果可以將光網路終端設定在使用者家中(即“光纖到戶”fiber to the home,FTTH),實現全光纖,零銅線,中國網民就可以享受到極高的網速。
技術沒問題了。但如果光纖到戶費用高,自然是普及不起來的。
中國光纖產業的普及到戶,最先爆發自上海。
2009年上海在全國率先推進“光纖到戶”,得以全市推進的前提是——上海電信寬頻使用者從ADSL進入百兆光網時代幾乎是免費升級的。
趙梓森把這一突破歸功於上海電信,“上海電信高瞻遠矚,有魄力。透過犧牲自己的利益讓市民得到實惠,帶動城市光網的發展。”
上海電信為了普及光纖到戶做了兩件事:
1)光纖到家,增速“免”費2)規範施工工藝,打消使用者對光纖入戶要打洞及室內佈線的顧慮。
這一年開始,上海像被裝進了水晶球——光纖像透明的藤蔓爬上石庫門,又鑽進陸家嘴的鋼骨,在浦江兩岸織就光的羅網。
2013年,國務院釋出了“寬頻中國”戰略。寬頻首次成為國家戰略性公共基礎設施。
在“寬頻中國”釋出的前一年——2012年,上海已啟動了全市第四次寬頻大提速:使用512k寬頻的市民可以免費升級到10M。
之後數年中,上海人家裡的網速每隔一段時間就被重新整理一次。
2020年,天貓雙十一訂單峰值達到58.3萬筆/秒;2021年,短影片平臺與直播結合,推出短影片直播功能;智慧家居產業則開始從單品智慧向全屋智慧過渡——但上海人對這些新興產業的感知是平穩而新奇的:
因為早在這些產業創新出現前:2018年中國電信上海公司就提前實現了上海全城千兆覆蓋目標。
從更高的視角看,中國網際網路上半場的爆發離不開寬頻等基礎設施的超前佈局。人們可以流暢進行電子購物、直播的本質是光纖網路對高併發流量的無縫支撐👇
●截至2024年底,三家基礎電信企業的固定網際網路寬頻接入使用者總數達6.7億戶,全年淨增3352萬戶。●其中,10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使用者為2.07億戶,佔總使用者數的30.9%。

2023年和2024年固定網際網路寬頻各接入速率使用者佔比情況 。圖源:工信部
●固定網際網路寬頻接入服務持續在農村地區加快普及,截至2024年底,全國農村寬頻使用者總數達2億戶,全年淨增790.5萬戶。

2019-2024年農村寬頻接入使用者及佔比情況 圖源:工信部
依託新老基建,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的電商、短影片、社交軟體迅速崛起。增長引擎發燙的中國網際網路企業中,跑出了之後雲計算時代的中堅力量,則是後話了。
截至2024年底,我國固定網際網路寬頻接入埠中光纖接入(FTTH/O)埠達到11.6億個,比上年末淨增6570萬個。光纖網路基本通達全國現有行政村。
截至2024年底,具備千兆網路服務能力的10G PON埠數達2820萬個。

2019-2024年網際網路寬頻接入埠發展情況 圖源:工信部
2024年,完成包括雲計算、大資料、資料中心等在內的新興業務收入4348億元,比上年增長10.6%。其中,雲計算、大資料、移動物聯網業務收入比上年分別增長13.2%、69.2%和13.3%👇

中國光纖產業巨大的未來市場在萬兆光網。生成式AI的快速發展正推動對光纖基礎設施的需求。
上海的“基建先行、預見需求、提前服務”的城市精神也一路走到了算力時代。
算力時代:
基礎設施即未來
2024年,上海電信釋出“智雲上海”。城市不再僅僅用混凝土丈量高聳入雲的天際線。
智雲上海是全球最大新型都會網路,也是國內第一個實現“全城上雲”的城市級雲網平臺。是可進化的新型基礎設施👇
●它是立體的。底層是一張巨大的新型都會網路。網上是流動的算力和不斷豐富的應用服務。●它是動態的。這張網被越織越密——上海將在全市部署60個邊緣節點,確保全域級、毫秒級的極致低時延。邊緣雲、智算中心將在這個網上打通。它的算力調動能力在增強、生態服務應用在增加。
算力時代,上海的使命同樣不在於誕生了多少企業巨頭,更在於再次以“基礎設施先行”的戰略眼光,為產業升級、全民創新提前搭建好底層支撐。
●上海網際網路資料中心、大資料、雲計算、物聯網等新興業務收入為247.6億元,佔電信業務收入的34.6%,收入佔比全國第一;●上海5G基站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14.5個,5G基站佔比和密度均全國第一;●上海算力指數、運力指數全國第一;
“智雲上海”作為提前佈局的算力時代基礎設施平臺,已經透過以下兩點為AI產業爆發打好地基👇
一是流量洪峰應對。二是未來產業需求匹配(將算力轉化為千行百業的生產力)。
一方面,智雲上海為算力時代“永不擁堵”的流量交通做好了準備。
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中國算力快速增長。與算力增長相匹配的,就是流量的增長。
根據《中國電子報》資料,從發展曲線看,2010至2020年十年間,固網流量增長了4倍,但2020年到2030年的十年,將增長2500倍。
上海AI企業和遊戲企業對算力的需求都很強勁。比如米哈遊,是一家完全長在雲上的企業,其落子的雲遊戲需要超大算力,才能滿足幾十萬玩家同時線上。
上海規模以上AI企業數量已經超350家,五年來幾乎翻了一番。
未來城市必然要面臨的問題是,如何讓虛擬網路上每一輛“車”都跑得通暢?
智雲上海已經可以做到兩點:
一是雲寬頻保證“市區內不堵車”。
二是為更大範圍內的交通擁堵減壓。
當雲網關判定你的訪問物件是“大內網”時,如同汽車直接駛入巨大的“市區範圍”(流量進入邊緣雲,即進入離你最近的區域網環境),不去和其他汽車搶公共道路。
同時智雲上海在“大內網”的建設過程中有兩個前瞻:
一是它一直在修非常寬的道路(目前新型都會網路骨幹網頻寬很高)。等於“內網”裡全是十車道。為算力時代迎來巨大流量做好準備。
二是它的路修得很密,路口又多。還能為每輛車自動導航。為算力時代必定越來越大的東西流量分流做好準備。

如上圖所示,
南北向流量:客戶端到伺服器的流量走向。
東西向流量:資料中心內部伺服器之間的流量走向。
我國的東數西算,就是典型的東西流量。
先明確一點,當時代更快走向萬物互聯,未來會有更多應用遷入資料中心,以及不同資訊源、各種應用之間需要更多高效連線,意味著資料中心的流量會從南北向流量為主,逐漸演變為以東西向流量為主。
它需要一個更大算力、超高頻寬、東西直連的資訊通訊基礎設施。
過去,傳統都會網路是一種南北向的樹形網路架構,在未來算力時代,這種架構較難滿足東西向流量增長的需求。

智雲上海的新型都會網路則是一種混合結構——

新型都會網路採用葉脊架構(Spine-Leaf),橫向可彈性擴容,可提供100G+的超高速連線,滿足了400萬+使用者的智慧化服務需求。
由於所有流量都在雲上,流量排程就十分靈活。
如同上海“窄馬路、密路網”的部分道路佈局,每一個路口都能為騎行、漫步、駕車的人群分流。“大內網”也能透過一個個邊緣節點,緩解東西流量的擁堵。
當智雲上海解決了上海本地流量擁堵問題,讓更多汽車直接進入“內網”通行,也意味著為更大範圍內的流量減壓。

source:pixabay
另一方面,智雲上海同時承載青浦和臨港 “東西兩翼”智算中心,是國內率先建成的單體萬卡液冷智算叢集。
當臨港的算力池開始吞吐萬億引數大模型的呼吸——那不過是上海超時空疊疊樂遊戲的最新一層。它將觸達更廣闊的人群:為長三角提供更普惠的智算公共服務。
這些都建立在它遍佈全市的邊緣算力優勢上——上海電信規劃佈局了60個淺邊緣和500個深邊緣算力節點,這意味著,算力將一步步遷移到離你最近的地方。
未來的算力不會只從雲計算中心產出,它同樣從你的手機、汽車,甚至生產場景中產出。“智雲上海”已經構建起的邊緣計算基礎設施,為未來的自動駕駛、元宇宙等對時延有極高要求的產業提供了執行條件。
可以說,目前我們對元宇宙等還缺乏感知,但那是產品側的問題,智雲上海解決網路側的問題,為未來的產業做好了準備。
一張巨大的新網已經建成,並不斷向60個邊緣節點邁進。網上算力澎湃。
“60”不會是終局,這個數字還會裂變。

source:unsplash
智雲上海是上海“基礎設施先行”與“城市使命感”的雙重敘事——透過超前佈局通訊與算力基建,構建“技術-產業-民生”協同生態,推動城市從“資訊化”到“智慧化”的升維。它是技術工程,也是戰略體現——透過超前基建,將算力轉化為生產力,讓上海在AI時代率先構建“永不擁堵”的數字高速公路,為千行百業提供支撐。這一模式或將成為全球智慧城市的新範本。
我們看似在考古過去、觀察此刻,又何嘗不是在預習未來:
中國崛起的奇蹟,是多年前埋下的種子在今天開了花。
杭州正加速進化著以雲計算、人工智慧等領域為新質生產力的數字經濟;成都的積體電路產業規模預計在2025年突破2000億元,成為全球半導體領域重要一極;重慶作為中國重要汽車生產基地已經插上數智化雙翼;珠三角的家電創新和新能源創新一起湧現。
而再次把目光回到上海——
一封“基建先行、預見需求、服務全國”的信件在一代代電信信使手中傳遞——
“打下程控交換機價格必須早於電話需求井噴”、“光纖到戶要早於流量洪峰”、“雲網融合早於AI算力飢渴”——再蓋上“超前佈局”的郵戳,從固話時代寄到算力時代,再一路寄往尚未命名的紀元。
最後別忘了,上海的通訊基建從不止步於幅員遼闊的網路搭建,從不僅征戰於未來產業的前瞻佈局——它長於宏大敘事,也始終關照個體。
它已於3平米的方寸間再次先行一步——
經過數字化升級的遍佈上海大街小巷的上海電信公用電話亭有了一個新名字,“Hello老友亭”。
在固定電話尚未普及的80年代,我見過它如何捕捉弄堂口阿婆喊孫子回家的滬語;千禧年,它錄下過異鄉人輸入IC卡號時思鄉的呢喃;它曾把城市私語彙入一臺虛擬總機,今天又用5G和AI服務老年群體——
截至2023年末,上海市戶籍總人口為1519.47萬人,戶籍人口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近四成。作為全國最先邁入老齡化的城市,一代建設者離開了曾經奮鬥過的崗位,但上海數字化的浪潮從不會拋下她的老朋友們。
樓下的阿婆說,現在她能接觸到的全上海最智慧的機器不是無人車,而是街角那臺"老友亭"。
“按這個鍵是叫車,按這個能約門診。還能查你的養老金。”
這就是我的城市,她總是一邊書寫未來,一邊續寫過去——讓3平方米鑄鐵與玻璃的方舟和遼闊的智雲網絡一樣持續更新著新時代的技術船票。
就這樣,戰略遠見與人文溫度成為城市最迷人之處。
然後一代代建設者會告訴你,當全世界驚歎“中國速度”時,別忘了,她是在兌現多年前就許下的諾言。
[1] 2024年通訊業統計公報. 工業和資訊化部
[2] 外匯資源短缺年代的記憶.中國外匯. 2021年第13期
[3] 《實業興邦》.中國言實出版社
[4]《玻璃絲通訊終成真:趙梓森傳》.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5] 中國資訊化年鑑2016
[6] 中國資訊化年鑑2019
[7] 中國資訊化年鑑2021
>End
>>>
本文轉載自“星船知造”,原標題《上海,無赫赫之功》。
為分享前沿資訊及有價值的觀點,太空與網路微信公眾號轉載此文,並經過編輯。
>>>
充滿激情的新時代,
充滿挑戰的新疆域,
與踔厲奮發的引領者,
卓爾不群的企業家,
一起開拓,
一起體驗,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質,
共同實現更高價值,
共同見證商業航天更大的跨越!
——《太空與網路》,觀察,記錄,傳播,引領。
>>>
·《衛星與網路》編輯委員會
高階顧問:王國玉、劉程、童旭東、相振華、王志義、楊烈
· 《衛星與網路》創始人:劉雨菲
·《衛星與網路》副社長:王俊峰
雜誌訂閱,請加微信:
wangxiaoyu99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