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1

本文字數:1664,閱讀時長大約3分鐘
作者 | 一財評論員
就業是民生之本,穩定之基。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大穩就業政策支援力度的通知》(下稱《通知》),明確擴大穩崗擴崗專項貸款支援範圍等舉措,著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當前經濟面臨複雜的內外部不確定環境,尤其是正值高校畢業季,就業關係到經濟社會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加大穩就業政策支援力度迫在眉睫。
《通知》最突出的亮點,一是槓桿化就業政策,透過擴大穩崗擴崗專項貸款支援範圍,深化政銀合作,最佳化業務流程,進一步提升貸款便利程度等,透過金融工具和手段提高穩就業的資源調動和配置能力,為當前就業提供更大政策支援力度和空間。
二是將企業放在穩就業的中心位置。這不僅反映在為企業穩崗擴崗提供專項貸款,還包括提高相關企業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比例,如對中小微企業返還比例由不超過企業及其職工上年度實際繳納失業保險費的60%最高提至不超過90%等;對相關企業生產經營確有困難的,可按規定申請階段性緩繳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單位繳費部分。失業保險返還、社保等的緩繳等,有助於減輕企業負擔,降低企業的稅費負擔,從而改善和提升企業邊際投資收益率,使企業更有能力和實力進行穩崗擴崗。
三是擴大以工代賑政策覆蓋範圍和專案實施規模。這既維護了暫時遭遇失業困難群體的人格尊嚴,又強化社會奮進者基因,推動人們更積極地尋求更多就業創業機會,使失業保險等社會防護型保障體系不僅具有託底和善後的作用,而且散發出託舉的功能,營造努力可改變困局的社會風氣。
這方面的核心是要把握好尺度,即透過金融槓桿提升就業的資源調動能力,存在一個邊際成本的消化和分擔機制。因為金融槓桿是有成本的,何種情況適合透過穩崗擴崗專項貸款來穩就業,需有一個明晰的評判標準,設定這個標準的一個原則,應是相關專項貸款不會導致任何一方的處境和境況呈邊際惡化態勢,不會帶來額外的負外部性成本等。
鑑於穩崗擴崗專項貸款等帶有典型規制政策特徵,因此有效提升公共治理能力的關鍵,就是要充分考慮到支援政策所可能帶來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風險等,避免支援就業的專項貸款出現難以管控和識別的風險敞口。為此,需要強化規制的透明化擔保體系,營造企業、政府與金融機構間的充分利益博弈場景,使穩崗擴崗專項貸款等的定價清晰化。
同時,失業保險返還和社會保險補貼等支援型就業政策,要真正發揮其穩崗擴崗作用,關鍵要理順政策在經濟社會的演進路徑,及不同解決方案的邊際損益特徵。事實上,失業保險返還也好,社會保險補貼也罷,若這些政策的邊際改善有助於就業市場的穩定,那麼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當前企業所擔負的社保福利負擔等壓力過重,應啟動社保、財稅體制改革,真正從制度上減輕企業的稅費負擔,用法律制度的穩定性來為企業提供經營的穩定性。
事實上,失業保險和25%的社保補貼等,會否對那些企業產生穩崗擴崗的積極性,需進行一個敏感性壓力測試,以避免企業為了獲得優惠政策支援而作出逆向選擇。
顯然,若這種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不能得到有效的舒緩,那麼相關部門想方設法透過金融槓桿等手段撬動的穩就業資源,很容易被各種套利交易所侵蝕,從而事實上致使本可用於穩就業的資源,未能真正有效起到穩崗擴崗的作用。
同時,穩就業不僅需要穩崗擴崗貸款、失業保險返還等政策,更需制度變革拓寬市場活動空間和自由度,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改善投資邊際收益率,低成本高效率促進市場需求偏好釋放和匹配,這需要營造有求必應、無事不擾的公共治理環境,需要減員增效的政府改革和輕稅薄賦的財稅改革,不斷拓寬市場主體在經濟社會的自由行動空間,用市場機會滋養就業水分。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當前就業是經濟社會的穩定錨,就業友好型環境需要雪中送炭的穩崗擴崗貸款、失業保險返還等政策,同時還需社保制度、財政稅收制度等的全面深化改革,用法律和制度的高度穩定性、一致性和可預見性,為市場注入更多正迴圈的自由度和發展空間,構建出制度型就業友好型環境,在時間軸線上拉長人們面向未來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