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線IPO報道,「天天IPO」系投資界旗下專注上市公司報道公眾號,歡迎關注!
排隊赴港二次上市。
作者 I 楊繼雲
報道 I 投資界-天天IPO
這一幕正在繼續。
據《彭博》報道,東鵬飲料正接近與摩根史丹利和瑞銀達成合作,即將赴港上市。據悉,第二上市可能在2025年年內進行,預計募資額10億美元。
東鵬飲料背後,是潮汕商人林木勤30多年的奮鬥史。1987年創立於深圳,東鵬飲料曾因跟不上時代步伐一度瀕臨破產,直到2003年林木勤接過指揮棒,研發出爆品,並最終在2021年正式登陸A股。
至此,“A+H”上市大軍又多了一員——前有美的集團、順豐控股相繼成功登陸港股,後有寧德時代、賽力斯、海天味業,2025赴港二次上市大軍浩浩蕩蕩。
1300億飲料巨頭
又要敲鐘了
猶記得2021年5月27日,東鵬特飲的母公司東鵬飲料在上交所掛牌上市,A股功能飲料第一股正式誕生。IPO當天,東鵬飲料在開盤後迅速漲停,實現260億市值。
如今近4年時間過去,截止今日(1月21日),東鵬成為市值1300億的飲品巨頭。

(圖片來自官網)
根據最新財報,2024年前三季度,東鵬飲料實現營收125.58億元,同比增長45.34%。此前,2023年,公司總營收突破100億元人民幣,淨利潤達到20億元。
實際上,早在2022年,東鵬飲料就曾計劃在瑞士證券交易所發行全球存託憑證(Global Depositary Receipts),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
然而,由於相關上市要求的收緊,東鵬飲料最終終止了瑞士上市計劃。
直到今天進一步轉戰港股。針對此次的最新訊息,有東鵬飲料相關人員回應外部媒體稱,已與前來拜訪的投行保持溝通,瞭解相關港股上市的相關政策,“目前我們沒有決定要做任何事情。”並未直接否認。
國內消費品牌正經歷出海熱潮,東鵬飲料也不例外。一瓶小小的飲料,從廣東大本營出發,進而鋪設全國,多年後東鵬飲料也吹響了海外征途的號角。
為了“走出去”,2024年3月,東鵬飲料還發布公告,同意以證券投資方式對境內外產業鏈上下游優質上市企業進行投資;2024年年底,東鵬飲料還宣佈擬以不超過2億美元合資設立印尼子公司,圍繞軟飲料生產與貿易開展業務。
在A股之外上市的野心,顯然與東鵬飲料的全球化發展戰略相合。正如很多創投圈人士分析,“港股是很多中國品牌佈局國際化的重要橋樑和契機。”
潮汕大佬操刀
從瀕臨破產到千億市值
東鵬飲料背後,是潮汕人林木勤一段力挽狂瀾的創業故事。
東鵬飲料集團創辦於1987年,是一家國有老字號飲料生產企業,不過,被大家熟知的東鵬特飲卻是在10年後才面世。上世紀的八九十年代,是功能飲料跟風輩出的時期,彼時在90年代初進入中國市場的紅牛已經大受歡迎,這讓很多人都看到了機會,東鵬特飲在1997年被推出,樂虎問世於1998年。
不過,紅牛依舊勢頭極大,大多數功能飲料都只能活在它的影子裡,東鵬特飲的“翻身”經歷了很長時間,而背後的操盤人是東鵬飲料的董事長林木勤。
2003年,國家允許國有資本退出一般競爭性行業,彼時瀕臨倒閉的東鵬飲料年產值不足2000萬元,連員工工資都無法發放,公司高層打算將公司資產優先轉讓給內部員工,以渡難關。
時任東鵬飲料集團銷售總經理的林木勤覺得機會來了。當時擺在他面前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和眾人集資買下公司地皮和廠房,但個人股份較小;另一個是以較小的代價買下公司的品牌和生產裝置,繼續做飲料,但是自己主導。
多番考慮後,林木勤選擇了後者。在接手東鵬飲料之前,他曾在一個合資飲料企業工作過10年,從基層生產線、生產部長、技術開發部長到銷售部長等等,用他的話來說,“閉著眼睛都能想象出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崗位上的狀況”。
林木勤雄心勃勃,想要做出一個民族品牌。不過現實卻有些窘迫,他曾回憶:“沒有資源、沒有渠道、沒有資本,這就是我接手東鵬時的困境。”為了爭取資源,林木勤一個一個城市地跑;為了建設渠道,他曾經聯絡無數個經銷商,談渠道、談價格。
功能飲料是市場的突破口。2009年底,他號召包裝差異化、價格差異化,推出了沿用至今、帶有防塵蓋的瓶裝東鵬特飲,重點在大本營廣東省內進行推廣,一下打開了市場。
2013年,東鵬特飲邀請謝霆鋒作為品牌代言人,大舉進攻全國市場。2016年,為了尋求差異化,東鵬特飲推出“年輕就要醒著拼”等一系列廣告語,主打年輕化。如今,東鵬飲料市場佔有率一路攀升,除了功能性飲料還涵蓋了即飲咖啡、電解質水、無糖茶等多個賽道,不斷豐富產品線,佔領消費貨架。
而在整個過程中,東鵬飲料至少拒絕過數十次外部投資者的投資請求,僅有唯一一個外部投資人加華資本。
林木勤把公司從破產的邊緣拉回,實現上市敲鐘,造就了一個逆襲神話。
2025,A+H上市潮
放眼望去,是一場赴港二次上市潮。
最新引發轟動的是寧德時代。上個月,寧德時代釋出公告,擬發行H股並在香港聯交所主機板掛牌上市,最晚將在2026年6月前上市,成為“雙重上市”的動力電池龍頭。這意味著,已在A股上市、市值萬億的“寧王”正式赴港IPO。
而赴港上市背後,同樣與寧德時代全球化戰略密不可分。
無獨有偶,海天味業也公告稱,計劃發行H股並在香港聯交所主機板掛牌上市。海天味業已於2014年在A股上市,最新市值超2300億元,是名副其實的“醬油一哥”。
正如公告所提及,海天味業赴港,也是為進一步推進全球化戰略,提升國際品牌形象和綜合競爭力。
大部隊正在趕來。1月15日,A股上市公司三花智控向港交所遞交了首次公開發行H股股票並在港交所主機板上市的申請,正式宣告赴港。另外,市值約2000億元的賽力斯也在醞釀港股IPO,目前處於前期準備階段。
更早前,美的集團、順豐控股等已先後完成了赴港二次上市。
那麼,這一波“A+H”上市潮為何兇猛?
最顯而易見的原因在於,當全球化出海成為大趨勢,行業龍頭企業需要拓展海外業務,許多A股公司希望透過赴港上市來進一步推進國際化程序,因而更傾向於選擇“A+H”的兩地上市結構。
與此同時,香港監管層一直在推動A股赴港上市的程序,並積極縮短IPO審批流程。尤其2024年12月,港交所擬降低“A+H”股上市最低門檻,大型A股上市公司赴港IPO的進度變得更快了。
“我們注意到有越來越多的海外投資人願意投資優質的中國資產。有好專案發行的時候,全球的資本目光都能夠聚焦到香港。”香港交易所高階副總裁暨中國區上市發行服務部主管韓穎姣在清科年會上表示。
由此,也締造了2025此刻的赴港上市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