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北京教育大變天!這所斬獲JHU、帝國理工的“黑馬校”官宣雙軌課程,資源太好了……

今年北京教育大變天!
除了中考官宣“小四門”——生物、地理、歷史、化學不再計入中考成績,總分變為530分,各科考察形式也可能發生變化,刷題得高分時代可能一去不復返,更加註重知識點和思維的培養。
再聯想到前不久,國家釋出了《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 年)》(以下簡稱《綱要》),更是提出要“著力加強創新能力培養,面向中小學生實施科學素養培育‘沃土計劃’;面向具有創新潛質的高中學生實施‘脫穎計劃’等。”
種種訊號都表明,教育越來越迴歸育人本質,核心能力、實踐應用、過程性評價等,可能是比死記硬背、一考定終身的分數競爭,更為重要的因素。
作為一名老母親,我敏感地察覺到帝都的學校也在順應這種趨勢做出改變,跨學科教學、專案式學習已經出現在不少學校的日常課堂中了
向來以“素質教育”“小班授課”“國際視野”見長的雙語學校,在這種趨勢下更加如魚得水。
而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北京有這樣一所“黑馬校”,不僅率先新開了小學“1+1雙翼素質班”初中“2+4貫通素質班”,讓家長:
  • 小學階段:能夠“兩條腿走路”,畢業時再決定走中高考路線,還是出國路線;
  • 初中階段:更是將三年課程在兩年內完成,貫通式培養讓孩子在整個中學階段也能擁有豐富的體驗和健康的生活。
在小初階段的課程中,已經融入了大量新奇有趣、對於未來能力培養的內容。
它就是北京市朝陽區凱文學校。說它是“黑馬”一點不為過,創校以來,朝陽凱文的六屆畢業生刷榜世界名校,錄取的院校包括美國No.6的約翰霍普金斯、No.18的範德堡、No.21的華盛頓聖路易斯、No.30的紐大;以及英國G5的帝國理工、UCL倫敦大學學院,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還有藝術頂尖名校羅德島、倫藝、伯克利音樂等。學生累計獲得329萬美金的獎學金。
此前,我們曾對朝陽凱文的高中畢業生Alice進行過採訪(點選閱讀),瞭解它豐富的初高中資源。最近我們又瞭解了一下它的小初課堂,才發現原來那麼好玩!!
在北京學大語文就是“地域壓制”
大語文這個概念流行很多年了。
把歷史、文化、哲學、藝術等多種學科融入到語文教學之中,這樣的跨學科不僅還原了語文的人文字色,也更能培養出具備廣博知識和靈活思維的全能型選手。
在北京學大語文,還是很有優勢的。
一方面得益於師資力量強,大語文太依賴老師了,全靠老師的腦子,有真才實學才能把各科知識結合得恰到好處。
另一方面也得益於地理位置,北京城就是大語文的沃土啊,就地取材就有用不完的素材,隨處可見中華歷史文化大寶庫。
△朝陽凱文小朋友用粘土製作的古建築脊獸,小小的手工作品,就蘊藏著中華文化
朝陽凱文的小學部,上個學期就選取了“北京中軸線”這個概念,開展了小學的大型學術探究活動——“遇見中軸”
北京的中軸線不用我們多介紹了,無論從地理角度還是從文化角度來說,它都是北京最有價值的一條“線”。它北起鐘鼓樓,南至永定門,縱貫老城南北,全長7.8公里,是北京城市規劃的核心。去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更是將“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朝陽凱文小朋友製作的中軸線示意圖(區域性)
這樣宏大的世界級文化遺產,還在上小學的小孩哥小孩姐怎麼入手研究呢?想想就頭大~朝陽凱文小學部語文組的老師們挺有辦法,她們從中軸線上看得見摸得著的建築入手,永定門、天壇、故宮、社稷壇、萬寧橋、鐘鼓樓……進行立體沉浸式探究學習。
以四年級選擇的“故宮”舉個例子,孩子們海量閱讀中軸線上故宮的書籍,老師在課堂上啟發式教學,從歷史、生活、建築等角度出發,找到探究問題的答案。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喜歡的主題,大家沉浸深入思考,提煉出一部完整的故宮小百科。
“故宮為什麼叫紫禁城?”
“故宮裡的神獸都叫什麼?”
“故宮是怎麼排水的?”
“古代皇帝是怎麼用膳的?”
“小皇子們一天到晚都幹些什麼?”
……
故宮很大,從一個小點入手,就能挖掘出許許多多有趣的知識。
發現問題是起點,真正的探究在於尋找答案的過程。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利用圖書館、網路等多種途徑查詢資料,還用上了最近非常火的AI。
四年級的Cody同學探究的是一個很專業的領域:故宮是如何防雷的。講起自己的研究領域,小孩哥如數家珍,給我們科普了古代的防雷裝置“鴟吻”、“雷公柱”以及現在也在用的避雷針……
△除了防雷,還有防火、防水、防震……孩子們從各個角度探索故宮保護的小秘密
這些知識都是孩子們自己蒐集來的,找資料的過程也不簡單。現在的資訊來源太多了,孩子們發現網路上查詢的資訊和書中呈現的內容有時會不一致,在收集資訊之後還要做篩選、甄別的工作。雖然難度不可同日而語,但這工作邏輯和工作流程與咱們寫論文也差不多~
“老師,你看!這個口袋可以開啟,裡面的小書好精緻!”
翻翻書、知識口袋、骰子問題卡、排序小遊戲……
孩子們對於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知識小報格外重視。不僅有自己精心準備的文字內容,同時呈現著富有美感與創意的設計,每一個作品都是一個故事,一段旅程,並且自己要擔當講解員,把故事和知識講出來。
“研究成果”多種多樣,除了設計精巧的知識小報之外,還有手工模型和以中軸線建築為主題的舞臺劇。
孩子們閱讀了大量資料,自己編寫劇本,排演了《正陽門的歷史演變》,把正陽門的歷史脈絡生動地呈現在舞臺上,語文、歷史、文化、藝術……一場小小的舞臺劇,就是一次成功的跨學科實踐活動。
儀式感也是必不可少的,最終的彙報大展,是這次探究式學習的最高潮
△孩子們親手繪製的中軸線主題畫作被製作成了巨幅海報,懸掛在學校體育館上空
孩子們穿著中國傳統服飾,化身中軸線講解員,給同學和家長講解自己的探究成果。
在深入瞭解了一座古建築之後,娃又變成了自豪的文化傳播大使,把北京的中軸線介紹給更多的人。
在老師的帶領下觀看紀錄片,閱讀各種資料;在父母的陪伴下來到戶外,親自走近中軸線去實地看一看;孩子們不知不覺就實踐了“讀萬卷書走萬里路”的古訓。
這樣的“大語文”孩子學著不累,又有收穫和成就感,多“卷”一點兒也無妨。
英語這麼學堪稱“降維打擊”
再來看看朝陽凱文學校的英語學術課,在課堂上製作花生醬三明治,畫設計草圖,製作自動澆花機器……
這是實實在在的英語學術探究課!在朝陽凱文五年級的課堂上,孩子們正在實踐科學發明創造,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並用英文寫作一篇關於“如何進行發明創造”的說明文。
我們還記得自己小時候學習英文寫作時,學的都是套路,每一種文體背一兩篇,考試的時候改一改換換詞,就大功告成了。雖然看起來文章寫得中規中矩,卻絲毫談不上自我表達,更沒有時間對一篇文章進行推敲打磨。
在朝陽凱文的英文寫作課上,套路?不存在的。
瞭解英語寫作結構的步驟,看看老師給的例文:《如何給大象洗澡?》《如何抓住一隻外星人?》……為了讓孩子對寫作這件枯燥而困難的事感興趣,老師先得開啟腦洞,同學們在有趣的話題中讀懂說明文清晰的結構。
別看在題材上天馬行空,細節上卻是精雕細琢,看這五彩繽紛的例文,每一個顏色都對應一個寫作小技巧~
寫作這件事一定要來源於生活,光有一篇有趣的例文,離抓住孩子的注意力還有十萬八千里。於是老師就從最簡單的,日常生活中都會做的事情開始,教孩子觀察生活。上面提到的花生醬三明治,就是因此而走進課堂的。
如何製作一個花生醬三明治?
我們需要準備什麼?
製作一個三明治需要幾步?
老師帶著孩子們一邊做一邊思考,開始寫作前,先學會把一件事描述得有條有理,學會後就可以在課堂上享用美味的三明治了~
讓我們驚喜的是,老師把英文寫作和發明創造、動手實踐結合了起來。孩子們要挖掘生活中的真實需求,寫出一篇說明文,還要親手把自己的發明做出來。發明創造的部分是大多數孩子最喜歡的,完成自己的小發明還可以帶回家。
△這位小朋友發明的是“太陽能風扇”
我們和五年級的Sophie小朋友聊了聊,製作自動澆花機器就是她的創意。Sophie發現,很多人都覺得“每天給植物澆水”很麻煩,如果創造一個可以自動澆花的機器,就能大大提高效率。
有了想法就付諸實踐,列出需要的材料:塑膠瓶、膠槍、卡紙、削尖的鉛筆……列出清單可以找老師“購買”。
在朝陽凱文的課堂上,老師非常注重一件事的“可實操性”,雖然想法可以天馬行空,但終究要落到實處。所以每做一個專案,老師都會讓孩子考慮方方面面的問題,比如預算能不能hold住,比如是否對環境有傷害,傳遞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模擬真實世界的複雜。班級裡甚至專門為孩子們開了家“銀行”,給娃準備了代幣,花錢這件事就這樣有了實感~
這畢竟是一節寫作課,說了這麼多,和寫作好像還不沾邊啊!其實上面的每一步都是為寫作做準備的,有了親身體驗,寫作素材就自然而然有了。
別看課堂有趣,真落到筆頭上,對於寫作的要求可是一點都不低。老師給孩子們準備了一張“I Can Checklist ”,從拼寫到時態到語法再到寫作格式,足足17條要求,每一條都要達標。
不僅如此,孩子們的作文還會進行反覆的自查和修改,Sophie告訴我們,她的作文修改了三版,“revise(修訂)”和“edit(編輯)”是寫作中最具有挑戰性的部分。不過還好,現在有AI幫助孩子們自查語法,Sophie還給我們推薦了學校用的AI小工具——Grammarly 。
△貼一張Sophie的小作業
英文探究課從發明創造的計劃、設計流程、材料準備、動手製作、寫作成文,是一件很費工夫的系統工程。從最初學習方法,到動手實踐,再到修改完善,直至最終完稿,大概需要5-6周時間。在這樣的英文探究學術課堂上,寫作技巧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創意和方法是培養孩子思維的重頭戲。
這樣的英文學術課,太讓人喜愛了,孩子們在課堂上的狀態全英文交流、小組討論、提出問題、積極思考、熱情參與,熱愛學習這件事在老師的引導下變得如此輕鬆簡單。
曾經我們被問到:朝陽凱文是不是偏藝術和體育?看到這樣的語文和英語學術教育水平,我們相信自己的眼睛—朝陽凱文“學術立校”是硬核實力,藝術和體育是這所全人教育理念的IB學校的標配優勢。
上雙語學校一定要走國際路線嗎?
很多老父親老母親有這樣的疑問:上雙語學校以後一定要出國嗎?
以前是,現在還真不一定。
現在帝都的家長更重視孩子的教育質量,選擇雙語學校,很多是因為看重學校自由包容的氛圍和相對先進的教育理念。能讓孩子在中小學階段接受更優質的教育才是剛需,出國反而不是剛需了。
比如朝陽凱文,就新開了小學“1+1雙翼素質班”初中“2+4貫通素質班”
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1+1雙翼素質班”,這個班型的升學路徑有兩種,既可以選擇國際教育,也可以選擇升學國內公立初中,孩子小學畢業時,可以再決定是走國內中高考路線,還是走國際路線申請留學。
它非常看重數學、語文基礎學科,保留了雙語學校小班授課的優勢,每班人數上限24人。重視基礎教育,強化英文優勢,可以說是雙語學校中的“學術加強班”。
它的英文課和國際接軌,藝術和體育也是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不浪費雙語學校的優質教育資源。
中學的“2+4貫通素質班”更是一次大膽探索,讓三年的初中學科課程集訓式兩年內完成。貫通培養讓孩子在中學階段也能擁有豐富的生活體驗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朝陽凱文字校的學生更是可以在初升高的階段優先直升本校精品素質高中。
這個班型留出更多時間推進學科融合、實踐拓展,競賽提升,還填補了傳統教育對藝術和體育重視不足的空白,每週8節藝術和體育課程,致力於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強健體魄和良好審美的全方面人才~
中學的貫通素質班面向國內高考,特別適合不想出國,但又想讓孩子享受雙語學校優質教育資源的家庭。
熟悉北京學校的小夥伴可能會發現,我們沒有重點寫硬體條件~畢竟在北京,朝陽凱文是一所硬體條件非常卓越的學校,校園非常大,學校裡有自己的專業劇場和兩個奧運賽事級別的專業冰球場和游泳館,體育館這樣的常規設施更是不用說了(對硬體條件感興趣的小夥伴戳這裡看探校文吧)。
但我們始終覺得,看學校首先要看教育理念和教學質量,其次要看學校的氛圍和孩子的氣場是不是契合,眼看探校的高峰又要來了,建議各位正在擇校的家長別偷懶,去學校實地探訪一番。老規矩,放上最近的開放日海報,對朝陽凱文感興趣的老父親老母親可以報名開放日,走進學校看一看~
點開大圖,長按識別海報上的二維碼
報名開放日,走進校園看一看
👇👇👇
點贊&在看,及時收到推送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