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人比大部分別的國族都更卷?

中國人有極強的風險意識,知道看著挺厚的家底很可能一下子就被掏空,因此思考問題一直從最壞的預設出發,時刻充滿生存焦慮。
中國人為什麼只賺錢不花錢、只吃苦不享受?
文/學術之樹常青
來源/學術星球
看到豆瓣上有人談海外華人和當地人眼中彼此的形象:華人總是覺得本地人太懶,賺點錢就去花,花完了再來賺,本地人則覺得華人總是錢錢錢,從早到晚、從生到死都在琢磨怎麼搞錢,不知道這種生活有什麼意思,又貪婪又無聊。套用流行詞彙講,一方躺平,一方內卷。
即便在國內,也會有類似的鄙視邏輯出現在不同地區的人群之間:某些發達地區的人覺得另一些地區的人太懶了,40多歲就開始不幹活,天天打麻將指望兒女養,自己這邊的人則退休了還找活兒幹,想著自給自足,不給子女添麻煩,甚至還想幫他們一把,因此自己活該富,他們活該窮。欠發達地區的人則會覺得,你們這麼活著有什麼意思。
且不談中國內部的地區差異,作為一個整體,中國人大概確實比大部分別的國族都更卷一些,更能吃苦、警惕享受、愛攢錢,也就是常說的艱苦樸素。但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先從一個簡單的判斷開始:錢本身沒有價值,它只是一種工具,是用來滿足生活需要的。據此,只賺錢不花錢、只吃苦不享受是很奇怪的,表面上看非常不理性。
因此,這是一個有待解釋的現象:為什麼這麼聰明的中國人會陷入這種表面看不理性的做法?
有一個顯而易見的原因:傳家。
財富不是為個人積累的,而是為家庭、為後代積累的。因此表面上的不理性,其實只是一種延遲滿足策略:自己吃苦,後人享福。中國人所說的享福很大程度上就是靠投胎運氣好可以不勞而獲吃祖宗飯。
但即便考慮到家族傳承,中國人——至少是傳統中國人——也有些過分延遲滿足了,簡直把吃苦本身當成目的、當成美德了。
因此還得加上另外一個原因:風險應對策略。
季風氣候等不穩定因素使中國人有極強的風險意識,知道看著挺厚的家底很可能一下子就被掏空,因此思考問題一直從最壞的預設出發,時刻充滿生存焦慮。
也許還有別的原因吧,但上面這兩個原因應該是最主要的。
這是一本為美好社會理想構建政治地基的探索之作)
END
推薦閱讀
十點公社
一個時代的記錄
自由評論
只為蒼生說人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