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圖片報名,抓住風口(iOS使用者請用電腦端開啟小程式)
本期要點:詳解2025年大熱點
你好,我是王煜全,這裡是王煜全要聞評論。
最近,有個詞被各個科技大佬反覆提及——AI Agent,智慧體。
黃仁勳在CES展的釋出會上就指出基於AI Agent的Agentic AI將是未來的重要趨勢。為此,英偉達推出了NIMs和NeMo兩大技術平臺,以幫助企業快速部署和管理AI Agent。
在後續的採訪中,黃仁勳進一步闡述,英偉達的核心任務是為ServiceNow、SAP、Oracle等行業巨頭提供開發AI Agent的工具包、庫和AI模型,為整個AI生態奠定基礎。

Meta的首席AI專家楊立昆(Yann Lecun)也在近期的採訪中談到了AI Agent。他指出,這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領域,短期內需要讓AI系統能夠執行一系列行動,長期來看則需要下一代AI系統的支援。
在前哨科技特訓營直播課中,我們也多次提及了Salesforce、Oracle和Palantir等公司在AI Agent領域的進展,並反覆強調2025年將是AI Agent元年。現在看來,這個趨勢已經愈發明顯了。

不過,或許看到這裡很多朋友還一頭霧水,究竟什麼是AI Agent?
Google在最新發布的白皮書則給出了AI Agent的定義:一種能夠觀察世界、利用工具並採取行動以實現特定目標的大模型應用,不僅具備自主性,更能主動推理出下一步的行動策略,從而實現最終目標。
簡單說,AI Agent就是一個能自主幹活的智慧系統。
因此,有人認為AI Agent對打工人的影響不小,像微軟和亞馬遜近期就宣佈了裁員計劃,有點像要大換血的節奏。似乎一場人與機器的賽跑即將開始,未來如果誰的績效水平還不如AI Agent,就有可能被淘汰。

然而,我們對AI Agent的影響有著更長遠的理解。AI Agent的興起並不是簡單地替代人類工作,將打工人淘汰出局,而是會深刻改變工作流程和公司業務模式。每個人都要重新思考工作任務的本質,對工作崗位進行重新梳理,能適應這個過程的公司和個人才會成為未來的贏家。
舉個簡單的例子,以往在手機上的訂餐,都是由我們自己完成,並沒有意識到其中的決策過程。但如果把這個任務交給AI,就需要幾個AI Agents來分工合作:一個AI Agent負責分析我們的用餐習慣,發掘個人喜好;一個根據我們的消費水平選擇合適價位的產品;一個與各類APP互動,找到相應的餐廳和菜品;一個AI Agent負責進行橫向對比,給出最佳建議;可能還要一個AI Agent和你進行溝通介紹並完成下單。甚至在這個過程中,可能還需要加入一些AI Agents來評判健康、減肥等各方面的因素。
也就是說,因為人的特長難以分門別類地評判,而且人與人的溝通成本太高,所以以往在一個組織中,管理者往往傾向於把幾項工作任務融在一起交給一個人去完成,在公司招聘或者設定崗位時,很多環節也都是模糊的。
但AI Agent的出現讓我們對工作任務有了更深的理解。AI Agents之間的互動非常高效,且每個AI Agent的特長不同,我們可以而且也需要把工作拆解成不同的步驟,交給不同AI Agents共同完成,以獲得最佳效果。
那麼此時,公司內部的HR(人力資源部門)就變得更重要了,HR的負責人也將成為公司最關鍵的管理者之一。他們要和公司的IT部門一起,重新評價公司裡每個崗位所需完成的工作,並思考這些工作如何串聯起來形成高效的流程。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AI Agent的能力日益強大,但並非所有工作都會被其替代。就像即使機器臂已經如此發達了,但特斯拉的超級工廠仍然需要人類工人和機器合作,才能完成電動汽車的生產。未來,企業也需要確定哪些任務適合交給AI Agent來自動化完成,哪些任務則應該由人類員工來完成。這種人與機器的協同工作,將成為企業運營的新常態。
當然,這也對人類員工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要具備更強的複雜決策能力、同理心和創造力,並進行更加戰略性的思考,才能在人機協作的環境中發揮更大的價值。
可想而知,那些拒絕改變、不願使用AI Agent的公司,將很快會被大量使用AI Agent的公司淘汰。
但是,用好AI Agent並不容易,盲目使用可能會讓企業內部流程變得更加混亂。就像曾經很多公司以為IT化就是把資訊都存在電腦上,結果需要溝通時還是會把材料打印出來,不僅投入更多,而且反而變得低效了。
所以,此時公司應該基於AI進行業務流程的重構,不應該簡單地將原有流程中的部分工作交給AI來完成。
我們認為未來的業務流程應該是反過來的,不是以員工為重心,讓AI來提升員工的效率,而是以AI的能力為重心,人和AI Agent要形成順暢的交接和工作介面。每個員工都應該像包工頭或者說管理者一樣,負責評估和監督AI Agent的工作,查缺補漏,並在AI卡住的時候介入解決問題。同時,也只有當人不斷給AI反饋時,才能讓AI也變得更強,實現人和機器的協同進化。
去年股價暴漲的Palantir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們對自身流程進行了再造,透過整合AI Agent到資料分析平臺中,實現了快速資料處理和洞察生成。這讓Palantir顯著地縮短了專案週期,提高了決策效率,以前需要五到六週完成的任務,現在僅需一週即可完成。
不過,我想強調的是,從更長遠的角度看,未來所有公司都會變成人機混合的公司,那麼真正有前途的,一定是其中那些有進化能力的公司。也就是說,想成為最終的贏家,你的業務流程需要具備閉環反饋和基於反饋的改進機制,透過不斷的迭代和最佳化,將業務做得越來越好,從而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最後,我們常說,科技是這個時代最大的紅利。把握紅利離不開前瞻性的觀察和思考,所以推薦你加入科技特訓營,先人一步、看清未來!
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更多詳細的產業分析和底層邏輯,我會在科技特訓營裡分享,歡迎關注全球風口微訊號,報名加入。
王煜全要聞評論,我們明天見。
推薦閱讀:

【科技特訓營】看懂科技產業,離不開長期觀察。線上書院模式,與王老師深度連結!為未來五年做好準備,先人一步,看清未來!
↓長按圖片掃碼報名,先人一步,看清未來

↓¥399,掌握王煜全AI產業預測精華(iOS使用者請在電腦端開啟)
↓點選加入,學會用AI為你工作(iOS使用者請在電腦端開啟)
此外,我們還為您準備了一份清單
“全球十大AI獨角獸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