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震盪不消磁——探測1990年以來中國內地和香港的聲音實踐”展覽現場(左滑檢視更多)
本文轉自:中間美術館
生活不斷向前,我們的記憶也在不斷迭代,究竟怎樣才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記住些什麼;究竟怎樣才能從一些事情中,留下經過的痕跡。
基於此,我們以“中間故事”作為承載的紙張,記錄下發生在中間美術館的故事。或是對工作的反思與總結,或是有趣的人事,亦或者僅僅將一段經歷加以平實的記錄,使其不至於失落於時間的河流。文字、圖片、影片、作品,任何形式都可以收錄在“中間故事”中,作為呈現、表達回憶與感受的一種方式。
在本期“中間故事”,我們邀請正在展出的展覽“震盪不消磁——探測1990年以來中國內地和香港的聲音實踐”的視覺設計師Suze回顧她同中間美術館的合作與工作歷程。在策展人李藹德推薦之下,我們最初在線上認識了這位活躍在香港設計與音樂領域的設計師,在看到她實踐中混雜而具有現場感的視覺元素後,即刻邀請她與我們一起工作,也在後來的線下工作中延續著這份友誼。在和Suze討論視覺方向時,大家一致認為藏青色與塗鴉這兩個關鍵詞是最適合展覽氣質的,既意味著在接納各種聲音的同時沉靜反思,也包含日常中的革命精神,以質樸的行動去對話和拓展我們生活的空間。Suze常常在設計中提出自己對展覽和作品的各種想法,從而也開闊了我們在對聲音進行視覺轉化時的侷限性。在展覽海報、導覽冊等整體視覺之外,Suze還參與了展覽開端的年表設計,也持續為展覽期間的活動設計活動海報。




《震盪不消磁》(左滑檢視更多)
語言:中英
尺寸:142x210mm
頁數:92
工藝:裸脊裝
“震盪不消磁”門票及套票
本次展覽提供普通票與套票兩種選項,套票除門票外,還包含一本導覽冊。票務詳情如下:
票種
|
普通
|
套票
|
全價
|
20元
|
30元
|
半價(適用於學生、教師,憑本人有效證件)
|
10元
|
20元
|
優待(適用於16歲以下青少年、60歲以上觀眾、殘障人士、美術館及媒體從業人員、現役及退役軍人)
|
—
|
10元
|
如您不購買套票,展廳提供導覽冊借閱,歡迎觀展後歸還至前臺。

Suze陳
我的平面設計實踐大多時候是直觀而孤立的,當中涉及大量反覆試驗和電腦操作,雖然不乏邏輯和理由,但往往後知後覺。寫這篇手記是一次對於視覺作業的自我剖析,以文字憶述設計的構思和實行,對我而言並不簡單,但也是有趣的過程。反之,為展覽“震盪不消磁”做的這套視覺辨識,就是把不同聲音場景裡的視聽經驗、個人/集體記憶的交集,等等抽象的感官程序轉化為可視的元素——這才是我比較慣常的表達方式。

“震盪不消磁——探測1990年以來中國內地和香港的聲音實踐”展覽主視覺海報
那幾個歪七扭八的手寫字是開端:我認為標題的呈現必須具有些許挑釁性,或者至少像展覽中那些在制度外遊走的作品和人一樣多少帶著一些“脾氣”,於是讓這幾個比例不和諧的中文字佔據畫面的大部份,再以當中粗糙的輪廓延伸成其他視覺元素。


香港的人工草皮與中間美術館附近的人工草皮(左滑檢視更多)
感謝策展團隊給我很大的自由度,對於主視覺的方向他們只提出一個要求:藏青色——見於北京傳統大褂、工人的制服,是象徵市井和勞動的顏色;也是展覽作品之一《此地無聲》的海報基調,參與當中的藝術家以聲音創作介入不同的公共場所。設計的初期階段我人在巴黎,在冬日的雨天裡想像著北京的藏青色和乾燥的凜寒,卻執意想在設計裡塞一些來自香港的日常:滑著手機相簿我看到這張路過一個待修足球場時隨意拍下的照片,人工草皮被捲起堆放,依稀形成一些鬆散的不規則漩渦,於是擷取而成主視覺背景元素,算是滿足自己一個鬼祟的動機。那些漩渦在漂浮的標題後面也是一片虛擬地貌抽象的比擬,一個個持續擴張和收縮。

“震盪不消磁——探測1990年以來中國內地和香港的聲音實踐”展覽門票:全票(左)、半票(右)




《震盪不消磁》內頁(左滑檢視更多)
這套視覺辨識整體使用高能量、高對比的顏色,同時充滿鋒利和圓潤的線條——這個凌亂而澎湃、但隱藏秩序的畫面,希望能讓觀者聯想到聲音創作的能動性,同時也代表著我的願望:願創作者、行動者們輕盈靈動,持續製造更多震盪和共鳴。
至於資訊較龐雜如大事紀、導覽冊和展籤,讀者的閱讀需求和清晰的層次結構是首要考慮;在同一套字體系統下,也要同時兼顧如何與主視覺相輔相成,大如展廳牆上年表的文字分類和配色、小如導覽冊的裝訂工藝,可不能只依靠直覺了。

1979-2024中國聲音實踐大事記,“震盪不消磁——探測1990年以來中國內地和香港的聲音實踐”展覽現場
在《為什麼,是植物圖鑑》裡,中平卓馬反思自己創立的攝影雜誌《挑釁》,他這樣寫道:“我們儘管傲慢也仍然堅信這個世界是與個人直接相遇的,從即時的生命體驗中獲得的技術性的粗糙、晃動等,在眨眼之間甚至就被變形為一個構思。當時我們可能曾經有過的那種反抗態度及其影像,被當成是一種反抗情緒、反抗脾氣寬容地接受下來。因為這種情況,反而只導致了一種結果,那就是去除掉了我們的反抗中的主要內容。”(林葉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1年)
“噪音”——或該展覽使用包容性更高的說法“聲音實踐”——和中平卓馬那些具“技術性的粗糙、晃動”的攝影作品大概同樣源自後工業都市異化出的一種個人的、樸素的動能。不過這段話寫於70年代,至今我們關注的中心也許早已偏離所謂結構或制度,要繼續討論只會捲入悖論的漩渦裡。那些流動於不能公開地點之場域的演出和事件,還有這麼多人吃力不討好地共同在讓它們持續發生,有些蹤跡還聚集到美術館的展廳裡,應該算是一個奇觀吧。
設計師介紹

Suze陳土生土長於香港,實踐跨越多重媒體,並隨著外在條件變化。出身於平面設計,彈出彈入活躍於香港地下藝術場景,亦會為不同音樂單位擔任視覺設計及現場VJ。透過尋找不可控因素中的模糊和詩意,她呈示了個人在變動中的自處方式。Suze陳於2023年發起《往來》(Exit Entry)展演系列,持續邀請中國內地藝術家於香港進行現場表演。
文字:陳凌欣(Suze Chan)
編輯:李慧一
排版:劉星瑤
攝影:房永法、曹立瑤、陳凌欣
正在展出 What's 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