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談判“毫無成果”說明什麼?

 防走失,電梯直安全島報人劉亞東A 


·劉亞東
當地時間2025516日,土耳其、俄羅斯、烏克蘭三方會談在伊斯坦布林結束,這場時隔三年的直接對話引發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儘管談判被烏克蘭議員稱為“毫無成果”,且俄羅斯提出的條件被烏方視為“不可接受”,但這場會談本身已傳遞出多重訊號:既是戰爭陷入僵局的縮影,也是各方博弈策略的延續,更凸顯了土耳其作為“中間人”的地緣政治野心。

5月16日,在土耳其方面主持下,俄羅斯和烏克蘭代表團在土耳其伊斯坦布林舉行會談。
新華社發(土耳其外交部供圖)
從公開資訊看,俄方要求烏軍從頓涅茨克、盧甘斯克、赫爾松和扎波羅熱四地撤軍,作為停火的前提條件。這一要求顯然超出了烏克蘭可接受的底線——自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後,烏東兩州獨立問題便成為俄烏衝突的核心矛盾;而2022年俄方對赫爾松和扎波羅熱的軍事控制及“入俄公投”更被國際社會普遍視為對主權國家領土完整的侵犯。烏克蘭若接受撤軍要求,等同於承認俄方對四地的實際控制權,這不僅違背烏政府“恢復1991年邊界”的戰爭目標,也將動搖其國內政治合法性。 
與此同時,俄方在談判中強立場,可能反映出其對當前戰場態勢的信心。過去三年間,俄烏衝突陷入消耗戰,儘管西方持續軍援烏克蘭,但俄方透過調整經濟結構和軍事動員逐漸穩住了戰線。此次強硬要價既是試探烏方底線,也可能試圖以“既成事實”逼迫國際社會預設其對四地的控制。  
土耳其在此次談判中再次扮演了關鍵調解者角色。作為北約成員國,土耳其一方面與烏克蘭保持軍事合作(如提供無人機),另一方面又與俄羅斯在能源、黑海安全等領域深度捆綁。這種“左右逢源”的策略使其成為俄烏雙方均可接受的談判主辦方。然而,土耳其的調解努力尚未取得實質性突破,這既因俄烏立場差距過大,也與其自身戰略目標有關——埃爾多安政府試圖透過斡旋衝突提升地區影響力,同時換取俄羅斯在敘利亞、能源等問題上的讓步。 
土耳其伊斯坦布林多爾瑪巴赫切宮總統府
值得注意的是,澤連斯基在會談後已經表示烏方對談判程序的失望,或是對土耳其調解能力的不信任。而俄方強調“與普京保持密切聯絡”,則凸顯了莫斯科對談判的絕對主導權,其“以打促談”的策略未發生根本改變。  
儘管談判未取得進展,但雙方同意“暫停而非終止”對話,表明衝突雙方仍保留外交解決的可能性。這場會談本身至少傳遞出兩點積極訊號:其一,俄烏均未徹底關閉談判視窗,這為未來可能的妥協留下了空間;其二,國際社會對沖突長期化的擔憂加劇,促和壓力可能成為推動雙方調整立場的潛在動力。 
然而,現實困境依然嚴峻。烏克蘭的生存焦慮與俄羅斯的安全訴求之間存在結構性矛盾,而西方對烏支援的不確定性(如特朗普當選後的政策變化)也讓基輔難以輕易讓步。若雙方無法在領土問題上找到折中方案(如暫時停火或區域性交換),衝突的軍事化趨勢恐將持續。
2025 年 2 月 24 日,戰爭中的烏克蘭士兵
圖源:Getty Images
伊斯坦布林談判的僵局再次證明,俄烏衝突的本質是地緣安全秩序的重構之爭,涉及主權、意識形態與國際規則的博弈。短期內,雙方難以在核心利益上退讓,但對話的延續本身或能為局勢降溫提供契機。國際社會需警惕衝突外溢風險,同時探索更具創造性的調解機制——例如推動人道主義停火、建立中立監督區等——以避免局勢滑向更不可控的深淵。而對於土耳其這樣的“中間人”而言,若想真正發揮建設性作用,則需超越戰略投機,將地區穩定置於自身利益之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