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條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
週一至週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 能源·
伊比利亞半島遭遇近年最嚴重大規模停電,原因尚未查明,已有國家宣佈進入緊急狀態

圖片來源:Unsplash
據Ars Technica報道,當地時間約12:30,歐洲伊比利亞半島遭遇大規模停電事故,西班牙、葡萄牙、安道爾公國的大部分地區,以及法國西南部部分地區遭遇大規模停電。在西班牙馬德里等主要城市,停電導致交通訊號燈失靈、火車停運、機場停飛,企業和學校均已關閉。有賴於基站和網路運營中心配備的備用電源,市民仍能利用蜂窩網路通訊。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經宣佈進入國家緊急狀態。
據澎湃新聞報道,截至目前,西班牙和葡萄牙大約一半地區已恢復電力供應,但全國恢復供電所需時間可能比預期更長,需要數日。西班牙電網運營商Red Electrica表示,此次停電是電力系統振盪導致的,已經排除了惡意攻擊的可能性,目前具體原因仍在排查。(Ars Technica, CNN, 澎湃新聞)
· 核聚變·
新核聚變裝置能以一半的成本將聚變功率提升近百倍

圖片來源:原論文
儘管核聚變被認為是未來清潔能源的重要方向,但目前的核聚變反應堆(如託卡馬克)存在效率低下和執行成本高昂的問題,導致商業化應用仍需數年時間。而且,要進行聚變反應首先需要產生等離子體,這些等離子體非常熱,目前傳統技術主要利用強磁場來約束高溫等離子體,但需要耗費大量電力。此外有一種名為“場反向位形”(Field-Reversed Configuration, FRC)的磁約束技術,它的優勢在於,透過等離子體自身產生的磁場來約束等離子體,而不依賴外部磁場。但此前構建場反向位形的嘗試都沒能達到預期效果。
最近,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的研究中,美國私營聚變能源公司TAE Technologies與加利福尼亞大學合作透過中性束注入,改進了場反向位形技術,從而在中央約束容器(CV)中成功產生高密度的高溫等離子體,並顯著提高了等離子體的穩定性和約束效率。他們由此開發出一種新型核聚變裝置“Norm”,該裝置有望將聚變功率提升至傳統裝置的100倍,還能將執行成本削減一半。這項研究表明,中性束注入方法可能在未來的聚變能源系統中提供技術和經濟優勢,因為它簡化了FRC的啟動過程,並減少了對複雜技術的需求。這一突破性的發現有望推動FRC技術的發展,併為實現無中子核聚變提供新的途徑。(Bob Yirka , Phys.org)
· 氣候變化·
2024年大氣二氧化碳出現難以解釋的飆升,科學家表示擔憂
據Inside Climate News報道,今年4月初,美國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全球監測實驗室釋出了大氣溫室氣體濃度的更新資料,顯示去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年增幅達到了3.75ppm。近幾十年來,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年增幅通常在1~2ppm之間。這讓2024年的全年平均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逼近430ppm,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約40%,足以使地球升溫1.5攝氏度。
在出現強厄爾尼諾事件的年份,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增幅往往會更高,如1998年和2016年的年增幅約為3ppm。但即使考慮了氣候事件的影響,2024年的年增幅依然高得異常。研究者表示,考慮到全球碳排放量和海洋碳匯的年際變化不大, 這可能意味著陸地碳匯正在減弱,例如森林和溼地等陸地生態系統吸收的碳量。(Inside Climate News)
· 神經科學·
40赫茲光聲刺激可改善唐氏綜合徵小鼠認知功能
唐氏綜合徵是一種由21號染色體數目異常引起的發育障礙,患者常具有認知缺陷,且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方法。過去的研究發現用40赫茲(Hz)的光、聲刺激大腦,即GENUS療法,或能幫助改善阿茲海默病等認知障礙患者的認知功能,但尚無證據證明這對唐氏綜合徵患者也有效。不過,近日一項發表於PLOS One的研究在唐氏綜合徵模型小鼠(Ts65Dn)身上進行實驗,為GENUS療法提供了有力的支援。
研究者用40赫茲的光、聲刺激唐氏綜合徵模型小鼠,每天1小時、持續3周,發現這可以改善小鼠的短期記憶,包括區分新舊物體和空間導航的能力,且使海馬區神經活動增加。單細胞RNA測序分析發現,接受這種刺激的小鼠突觸相關基因表達增強,齒狀回區突觸明顯增加。研究者還在這些小鼠中觀察到TCF4基因表達上調,TCF4是新神經元生成所需的關鍵基因轉錄調控因子。這項研究為開發針對唐氏綜合徵等神經發育障礙的非侵入性治療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證據。(PICOWER INSTITUTE AT MIT)
· 公共衛生·
氣候變化或加重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全球負擔
《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的一項研究指出,當前的氣候變化路徑以及未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可能會導致到2050年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AMR)的全球負擔加重。研究者預計到2050年,全球AMR可能會增加最多2.4%,並呼籲在單純減少抗生素使用之外,立即採取行動應對更廣泛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因素,從而緩解全球AMR負擔。
研究者分析了對抗微生物藥物耐藥的6個關鍵細菌病原體的3200萬分離株的4502份記錄,這些記錄收集自1999-2022年的101個國家。他們利用預測模型分析了社會經濟和環境因素以及政策會如何影響全球AMR趨勢。他們的分析結果顯示,在最壞的氣候變化適應情景下,即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升高4~5攝氏度(SSP5~8.5),與低排放情景(SSP1~2.6)相比,AMR到2050年可能會增加2.4%。這一增幅在高收入國家為0.9%,在中低收入國家為4.1%,在低收入國家為3.3%。他們還發現,可持續發展行動,如降低自費醫療開支、擴大免疫接種規模、增加健康投入以及保證全民獲得水、清潔和衛生服務,或可使AMR的未來流行率比基線水平降低5.1%。這一效果有望超過減少使用抗微生物藥物的影響,該措施預計可將AMR流行率降低2.1%。不過,由於使用的生態學模擬方法以及AMR監測資料集質量的限制,研究無法得出因果關係。此外,因無法獲得資料,主要模型沒有考慮會導致AMR的特定因素,如教育、糧食生產中抗微生物藥物的使用,以及動物養殖實踐。(Nature)
撰寫:馬一瑗、王怡博、二七
編輯:王怡博
-電商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