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場合需要笑聲。根據沃頓商學院、麻省理工學院、倫敦商學院等院校的研究,在工作場合,大笑能帶來諸多益處。笑聲能紓解壓力,趕走煩悶,提高員工參與度和幸福感,並激發創造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員工的分析準確度及工作效率。
但斯坦福大學的MBA在讀生埃裡克·提斯林(Eric Tsytsylin)在學校網站上發了一個影片,其中提到,職場人士得了“缺笑症”。嬰兒每天平均笑400次,35歲以上的人則只有15次。蓋洛普近期做了一個針對美國的研究,資料顯示,人們週末笑得比平時多。也難怪,工作場合中人們都努力保持冷靜。那麼,公司及領導層該如何讓員工多笑一笑呢?在休息室播放威爾·法瑞爾(Will Ferrell)的電影?安排下班後一起觀看脫口秀?或者每次開會前先講個笑話?
多數人會說,問題是每個人的笑點都不一樣:你覺得有趣或捧腹的笑話,另一個人可能認為毫無樂趣可言。然而,有兩本書的作者針對這一疑問提出了反對意見。這兩本書名為《幽默密碼:令人發笑的原因之全球調研》(The Humor Code: A Global Search for What Makes Things Funny),以及《內部笑話:如何用幽默進行逆向思考》(Inside Jokes: Using Humor to Reverse-Engineer the Mind)。這兩本書的作者認為,笑料背後有規律可循。他們用不同的方法竭力證明自己的觀點。

《幽默密碼:令人發笑的原因之全球調研》
在《幽默密碼》中,科羅拉多大學營銷和心理學教授彼得·麥格勞(Peter McGraw)和記者約埃爾·沃納(Joel Warner)走訪了洛杉磯的喜劇俱樂部、坦尚尼亞的偏遠村落和亞馬遜河流域,檢驗自己的理論,即幽默存在於“良性衝突”中。換句話說,引人發笑的情景通常是“錯誤、令人不安或充滿威脅的”,但又似乎是“合宜、可接受或安全的”。例如,撓癢、調笑、無大礙的小差錯,或顏色笑話。作者的自身經驗印證了大家的感受,那就是“笑話成功的少,失敗的多”。喜劇非常依賴語境,它是一種“在共享資訊基礎上的精心編排和暗諷”。但如果你瞭解聽眾,“良性衝突”的秘方仍能幫你製造幽默。
另一本書《內部笑話》的作者印第安納大學的馬修·赫爾利(Matthew M. Hurley)、塔夫茨大學的丹尼爾·丹尼特(Daniel C.Dennett),以及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小雷吉納爾德·亞當斯(Reginald B. Adams Jr.)則用更為學術的方法得出了不同卻相關的理論。作者以典型的學術派晦澀筆調寫道:“幽默是在認知上已經成立的某個假設,結果被證明是個謬誤。”翻譯過來就是說:人們會因為和現實衝突的事而發笑,特別是其中涉及某種看法、幸災樂禍的情緒、優越感等讓人愉悅的成分時。當他人身陷這種與現實衝突的窘境時,人們也會覺得可笑。最簡單的例子是雙關語和惡作劇。但作者用大量篇幅逐一分析各種不同型別的幽默,無聊得令我不得不投降於他的觀點。

《內部笑話》
但對那些想在工作場合增加歡樂氣氛的人來說,書中並沒有太多可行的建議,因為它們探討的主要是那種你在脫口秀表演或《週六夜現場》節目上聽到的笑話。如果你是一位經理,在講話和PPT展示中偶爾穿插幾個笑話當然沒問題,但你不可能像鮑勃·霍普(Bob Hope)那樣在辦公室到處插科打諢,也不可能像理查德·普萊爾(Richard Pryor)那樣說髒話,或像瑞奇·熱維斯(Ricky Gervais)那樣以侮辱別人製造“笑”果。
那麼,讀者能否在工作中用到這些書中的內容呢?我認為,他們的理論的確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工作中講哪種笑話比較恰當及其原因。比如,你可以與同事分享自嘲式的故事;與老同事相互揶揄;私下裡,開些能引起同組人共鳴的玩笑(通常針對“局外人”,比如傲慢的諮詢顧問或者笨拙的實習生)。

當然,開這些玩笑時要小心。儘管兩本書都提到,強調優越感的幽默存在於世界各地,但歧視性的評價顯然會冒犯他人。倫敦商學院在讀博士張剛(音譯)在最新的研究中稱,儘管那些擅用幽默的領導者更能激勵員工,但員工不太尊敬那些搞笑未果,或拿自己開涮的領導者。另外,各個國家對工作場合搞笑的接受程度不盡相同。正如麥格勞和沃納提到的,在日本“搞笑僅限於特定場合……別在辦公室開玩笑”。
或許,看看《幽默密碼》一書結尾處總結的建議更有指導意義。
笑聲可以讓人卸下心防。揶揄一下大家都擔心的事情吧。
提斯林在演講中提及類似方法,還提到應用這些理論的具體公司。比如,雅虎和IBM的會議室以諸如Kajagoogoo這樣瘋狂的名字命名;影片網站Hulu舉辦過吃墨西哥玉米卷大賽和氣槍比賽;美國西南航空公司異想天開,選擇“LUV”作股票程式碼(LUV是love的縮寫,此處指的是西南航空總部所在地達拉斯的Love Field機場——譯者注)。提斯林鼓勵商務人士多想想笑聲的力量。在我們日常交流、時間分配,甚至招聘過程中,都不應忽略幽默和歡樂氣氛。對此我表示贊同。
我最喜歡的會議總以詼諧的打趣開始,不是拿最新的IT升級開涮,就是講一個某位難搞作者的趣事,要不就調戲一下拖稿的人。我最愛的同事會用自己的故事、搞笑的郵件或偶爾的俏皮評論讓我開懷大笑。我最喜歡的老闆懂得如何開玩笑,並調動起員工的幽默因子。麥格勞和沃納引用了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Edward Hall)的一句話,“如果你懂得並掌控了人們的幽默,那麼你就控制了其他一切。”
關鍵詞:幽默
牛文靜 | 譯 康欣葉 | 校 萬豔 | 編輯
幽默就像一種魔法,但它是可以學習的。將更多幽默帶入工作場所,從而提升我們的幸福感、團隊業績甚至企業的盈虧底線,這是我們所有人——尤其是領導者的責任。現在應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認真地對待幽默。
點選下方圖片閱讀本週推薦專題
如果幽默是一種魔法,掌控它能改變什麼?
《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 聯絡方式
投稿、廣告、內容和商務合作
↓點選閱讀原文進入哈評中文網,獲取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