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影片近8萬點贊,劉曉慶:點進去,畫面是我,聲音很像我,但不是我!

近日,有微博網友發文向演員劉曉慶求證:看到一個影片號發了很多劉曉慶的影片,好像是AI生成的,是假冒的吧?
有記者查詢發現,這個叫“曉慶人生”的影片號所發影片,有非常多的點贊和評論,其中點贊最高的一條達到7.8萬贊。
對此,劉曉慶轉發回應:
天哪,我點進去看了一下,畫面是我,聲音很像我,但不是我!這是怎麼做到的?大家以後不會搞不清楚哪個才是真的我了吧?我在各個平臺都叫劉曉慶!
網友紛紛提醒:現在AI已經很成熟了,要注意識別,不要上當受騙。
截至發稿,影片號已搜尋不到“曉慶人生”影片號。
AI合成名人音影片 亂象頻出

不止劉曉慶,據央視新聞此前報道,雷軍、劉德華等多位各界名人都是AI合成名人音影片亂象的受害者。

從惡搞企業家雷軍到AI製作張文宏醫生音影片為自己帶貨,甚至還有不法分子利用AI深度合成影片,進行詐騙。還曾有網友曾利用AI製作的劉德華聲音,為自己博取流量,劉德華電影公司還緊急釋出宣告提醒網民,不要落入偽造劉德華聲音的AI語音合成技術騙局。
而相應的深度合成軟體在網路上下載並不算難,還有一些網路主播會開直播教網友如何使用。
專家表示此類軟體目前在網路上有數十種,不過不論換聲還是換臉軟體,不同的場景需要調整相應的引數,步驟較多,屬於半專業軟體,有一定的技術門檻,所以不被網民熟知。但是記者發現目前在短影片平臺有眾多主播在教網民使用相關軟體。
今年2月,中央網信辦釋出訊息,2025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將進一步鞏固提升治理成效,聚焦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其中就專門提出“整治AI技術濫用亂象”。突出AI技術管理和資訊內容管理,強化生成合成內容標識,打擊借AI技術生成釋出虛假資訊、實施網路水軍行為等問題,規範AI類應用網路生態。
未經授權,合成製作他人影片聲音屬侵權
那麼,在網路購物平臺使用AI深度合成技術,製作出售名人的音影片,是否觸犯相關法律呢?專家表示,相關法律法規明確規定,未經授權,不得深度合成製作釋出他人資訊。網店接單AI深度合成製作名人影片,已經屬於侵權行為,並應該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趙精武表示:在司法實踐中,國內已經審結了首例AI生成聲音人格權侵權案。在這個案子裡,原告作為配音演員,在沒有經過授權的情況下,他的聲音被AI生成後對外出售。法院在審理中認為,我國的民法典已經在人格權編,將自然人的聲音視為一種人格權益,具有人身專屬性。所以,法院最終認定被告的行為構成侵權。
此外,中國計算機學會計算機安全專業委員會委員呂延輝還表示:防範AI侵權問題需要從法律、平臺和公眾等多個層面綜合施策。法律層面,要進一步完善相關立法,細化AI克隆技術的法律條款,明確侵權行為的定義和責任,同時加強執法力度。平臺層面,要強化相關政策法規的宣貫和執行,做好已有資料的保護,應用技術手段來規避AI克隆侵權問題的發生,同時也要建立健全內容稽核和侵權舉報機制,及時發現和處理侵權問題。
委員建議加強對AI生成虛假資訊治理
近日,也有政協委員針對AI生成虛假資訊治理表達了自己的關切。
全國政協委員、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教授甘華田表示,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他擬提出加強對AI生成虛假資訊治理的建議。近些年,透過AI技術深度偽造影片、政府公告、企業宣告、名人言論、虛假金融資訊等行為,已嚴重干擾了公眾的判斷,損害了社會的公信力和穩定。這類虛假資訊不僅誤導消費者,還可能對社會秩序、國家安全甚至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然而我國現行法律對AI生成內容的監管責任界定模糊,相關法律滯後,平臺稽核技術能力不足,違法成本低,治理難度大。因此,加強對AI生成虛假資訊的治理和打擊力度,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編輯|陳柯名 杜恆峰
校對|程鵬
封面圖片來源:影片截圖
本文轉載自中國新聞網(綜合都市快報、新聞晨報、央視新聞、紅星新聞等)
感謝關注每日經濟新聞,每天都有精彩資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