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早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煤礦文工團團長靳東談到AI換臉導致的詐騙問題,在社交平臺引熱議。他說:“一些喜歡我影視劇的觀眾,被AI換臉影片騙得很慘,這個性質非常惡劣。希望能建立更好的規則。”

就在前幾天,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董事長兼CEO雷軍在其建議案中也提到,“AI換臉擬聲”的不當濫用成了違法侵權行為的重災區。
相關話題也衝上微博熱搜榜單第一名。

對此,不少網友表示,希望儘快立法。



AI剪輯冒充明星的案例屢見不鮮
3月3日,有網友向演員劉曉慶求證:“@劉曉慶 我看到一個微信影片號發了很多你的影片,好像是AI生成的,是假冒的吧?很多話不是你說的。”

如何防範?
不僅是影片,伴隨人工智慧技術快速進步,文、視、圖、聲等的合成和製作門檻大幅降低,一些人工智慧生成的內容“李逵”“李鬼”難辨,給使用者帶來困擾。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對此現象予以關注,並提出建議。
美的集團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鍾錚表示,現在生成式人工智慧在法律法規體系上仍不完善,特別是在界定AI生成內容的版權歸屬,以及侵權責任認定、隱私保護標準方面存在空白。此外,目前對於生成式人工智慧影片的稽核,技術條件有限,還需要繼續完善技術手段。
雷軍也在建議案中提到,應加快單行法立法程序,在安全與發展並重的基礎上提升立法位階,明確“AI換臉擬聲”應用邊界紅線,完善侵權證據規則,加大對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實施犯罪行為的刑事處罰力度;強化行業自律共治,壓實平臺企業等各方的責任和義務;加大普法宣傳的廣度力度,增強民眾的警惕性和鑑別力,加強公眾對個人人臉、聲音、指紋等生物資訊的保護,避免給犯罪分子提供便利素材。
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律師協會監事長周世虹表示,建議將生成式人工智慧納入專項立法,明確開發者、運營者、使用者三方責任;完善監管協同機制,建立網信、工信、公安等多部門聯動的動態監管體系;設立AI生成內容標識制度,強制標識AI生成內容,防範虛假資訊傳播。
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表示,建議研究幻覺自動分析的技術和軟體平臺,開展幻覺自動分析、AIGC(生成式人工智慧)深度鑑偽、有害內容識別以及網際網路傳播溯源,由相關部門定期清理幻覺資料,為公眾提供AIGC幻覺資訊檢測工具與服務。
北京中銀律師事務所高階合夥人楊保全表示,一方面應該完善法律法規,細化“AI換臉擬聲”技術應用規範和侵權責任的認定標準;另外,強化平臺的監管責任,平臺需建立健全稽核機制,及時發現和處理侵權內容;最後,提高公眾的法律意識和防範能力,讓大家瞭解相關法律法規,面對詐騙能夠保持警惕。
來源:中國新聞網綜合中新經緯、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遼瀋晚報、網友評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