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14 年開始,李亞飛創業已經十多年了。前兩次創業他沒有特別看重名字,第三次越發覺得好的名字就是成功的一半。他的 AI 程式設計產品 ClackyAI 中的「Clacky」,取的是程式設計師敲鍵盤的聲音。
李亞飛自己敲了 20 年鍵盤。他曾是深信服成長最快的研發主管之一,作為 Ruby 的重度粉絲,他還建立了 Ruby 深圳技術社群,在 Ruby 圈遇見了自己的第一個合夥人。2021 年,真格基金 Pre-A 輪投資 ClackyAI 公司至簡天成。
ClackyAI 既像 Devin 一樣具備自動操作 commit 和 PR 的 Agent 能力,又像 Cursor 一樣提供錯誤檢查和引用的 copilot 能力。 結合原生 AI Agent 架構,與工程師可控的任務規劃執行,讓 AI 程式碼寫得恰到好處。這也是李亞飛對 ClackyAI 的產品追求。
在 ClackyAI 開放 beta 邀請之時,我們和他聊了聊 ClackyAI 的產品邏輯、他使用 ClackyAI 的 Aha 時刻。

L3 程式設計,人與 AI 各打一半
Q:請先和大家介紹一下你自己以及正在做的 ClackyAI。
李亞飛:大家好,我是 ClackyAI 的 CEO。ClackyAI 是我們剛釋出的一款雲端 L3 級 Coding Studio,是做專業產品一個最好的開始。
Q:你提到之前幾次創業沒太在意名字,直到 2019 年成立實戰程式設計的技術能力評估平臺 ShowMeBug 才意識到「一個好名字就是成功的一半」。ClackyAI 這個名字怎麼來的?
李亞飛:Clacky 取的是敲鍵盤的聲音,英文裡有自動程式設計的含義。它涵蓋了一種普世、具體的心情。我也希望它有一天真的能替我們人類把鍵盤敲好、程式寫好。
Q:L3 Coding Studio 在 AI 程式設計裡的定位是什麼?你說它是「專業」的,是怎麼定義的?
李亞飛:現在的模型,大概能做到一個初中級工程師的水平,但能力增長到了瓶頸。這個階段最合適的產品形態不是全自動(L4),也不是人類主導的輔助(L2),而是 L3:人和 AI 五五開。
現在很多 AI 工具能快速生成 demo,但離一個真正能用的產品還有距離。我們希望使用者在 ClackyAI 上,用標準的技術棧,做出帶後端邏輯、能部署上線的完整產品。它有 Python 裡的 Django、Ruby 裡的 Rails 等語言技術,甚至背後還帶著真實的資料庫,比如 MySQL 和 PG。這就是所謂 Pro 級別的產品。
Q:從官網的案例看得出來,每個任務都是真實用語言框架搭建的,有資料庫、有後端。有沒有最近讓你印象特別深的案例?
李亞飛:先講一個我自己的。我自己幹了十幾年工程師,一直在維護一個個人部落格,從寫程式碼、寫內容、買伺服器、備案,全是自己來的。這個部落格我斷斷續續提交過 600 多次 commit。
最近我試著用 ClackyAI 重新搭一遍,體驗非常像是一個工程師在幫我開發。我只需要輸入需求,它就能很快把功能構建出來。比如我花了一小時接入一個內容稽核功能,這在過去我得花上一個星期。
還有今年 5 月,一個給我印象很深的使用者。他大學畢業不到兩年,想做一個 AI 工具的展示網站。他技術棧不熟,ClackyAI 會根據需求自動推薦框架,比如前端用 Next.js,後端配 Express,幾周內就部署了一個功能完備的產品,頁面也漂亮。
他不太懂程式碼,但有一些 sense 就敢下場。
以前很多產品卡在 demo 到產品化的那一步,我們希望 ClackyAI 能幫他們跨過那道坎,從 0 到 1,從 1 到 10,再到 100,不斷往後走。

懶,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力量
Q:你個人部落格開啟第一句話就是,「懶,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力量」。感覺 ClackyAI 也有體現這個理念,能讓人更快從 0 到 10。你覺得在 AI coding 和 agent 這方面,最吸引你的能力是什麼?
李亞飛:這句話是我很多年前做部落格定下的 slogan,懶,是驅動人類進步的關鍵。想想現在外賣、智慧家居,說一句話燈能開關,窗簾能拉,這都是「懶」的體現。人們想少做重複的事,把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上。
回到 coding,我本人做了 20 多年全棧工程師,明白 build 一個專業軟體本身是不簡單的,有很多 know-how。
但有了生成式 AI 的加入,它具備強大的創造力,讓我們不再需要事無鉅細地做事,而是變成關注產品需求和業務架構。
但我要說的是,今天想完全不懂程式碼就做出好產品還不現實。不過,只要你敢碰程式碼,不用想象得很複雜,能看得懂邏輯,你就有機會 build 出成功產品。
我們有使用者技術不深,但有 sense,願意上場試一試。我們想的就是把這個 gap 降到最低。我不希望你再去關心路由和語法,而是能夠放心地在一個成熟技術框架上疊加業務需求、逐步開發、迭代應用。
Q:你提到程式設計師身份可以向架構師轉變,還有使用者技術有限但有感覺就能參與。最近關於 Vibe Coding(氛圍程式設計)的討論也挺火,你怎麼看?
李亞飛:我們一直看好 Vibe Coding,但在大家用起這個詞之前,一直沒找到好的詞來描述這個畫面。
它形象地表達了一種狀態:我不寫程式碼,但實際上我在寫程式碼,是我作為一種稽核員去參與、去決策的過程。
我覺得它需要我們人類一種身份上的遷移。原來我們可能要事無鉅細地參與到每一個邏輯環節的確認,但未來會是整個體系的架構師。我們要去進行自我決策、去搭建體系。
目前 AI Coding 產品在升級,但也不可避免有一定的學習成本,就像大家總說「Vibe Coding 很 happy,Vibe Debugging 很痛苦」。
我們就想盡力去彌補 debug 的過程,讓之間的 gap 再小一點。
Q:很多生成式 AI 都在嘗試實現 Vibe Coding 體驗。你怎麼看未來 AI coding 里人和 AI 的協作關係?
李亞飛:我們設計了一個雲端開發環境(CDE),主要是給 AI 用的。AI 在裡面排程資源、獨立工作,避免本地調起帶來的安全風險。
現在理想的狀態是人和 AI 各佔一半工作,未來人類角色會逐漸減少,AI 可能佔到八成、九成。
最終,軟體開發可能變成一條流水線。AI 自動拆解需求,按流程完成,甚至上線產品。這是我們對 ClackyAI 未來演進方向的設想。

編碼是上雲最後的關鍵一環
Q:為什麼會選擇現在做 ClackyAI?
李亞飛:Coding 是一件全球化的事情。2016 年我在做第二次創業的時候,就想做一家技術驅動的公司。
那時候我們的思路是:CI/CD(持續整合和部署)、需求管理、測試管理都已經上雲了,唯獨編碼還在本地。我們覺得,開發是上雲的最後一環。
到了這次創業,2019 年我從二號位轉到一號位,對過程有了更多把握。2021 年拿到真格投資後,開始做雲端程式設計方向,也就是 CDE 引擎,探索怎麼把它落地到不同場景。
轉折點在去年 4 月,模型能力升級,AutoGPT 這一波 agent 產品火了。雖然那時 agent 的成功率只有 4%,但我們還是決定下場,把 AI 深度整合進來。現在成功率已經有了 50%。
雖然本地開發習慣培養了 20 年,但接下來親自細寫程式碼的時間不多了。AI 會介入得越來越多,人力會逐步減少。
Q:你在和 ClackyAI 互動過程中,有過「Aha Moment」嗎?
李亞飛:有,比如匯入專案時,它會第一時間幫你自動搭建好開發環境。這在全球可能還僅此一家。
很多人上來就開始寫程式碼,然後 Agent 去在後置安裝開發環境,這其實是開發過程中最大的 gap。環境配置太複雜,是人類介入程式設計的最大門檻。
我們試圖用 AI 把這一步自動化,幫你把環境搭好。看到我們使用者,包括我自己,都覺得「哇,這個太牛了」,資料庫連上了,專案跑起來了,幾天的手工活省了。
還有一個有趣的點,有時你只是心裡面想了個答案,沒有描述很細,它給的方案反而比你想象的更好。比如我說想做個部落格分享功能,它自己會找到合適的位置,把它放好,細節也一併補上了。那一刻你會覺得,「嗯,這就是 Aha 時刻。」
Q:在 Cywin 到 ShowMeBug 的幾次創業經驗裡,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李亞飛:創業本質其實沒變,永遠是「make something people want」。
大家總說程式設計師沒錢,不願意付費,但這只是個表象。像 Cursor 已經打破了這個認知:當你的價值夠好,使用者願意付費。
創業要回歸第一性原理,源於一個非共識的洞察,看山不是山,然後紮實把一件事做深、做好。AI coding 就是這樣。它重新整理了很多人的認知,也打開了程式設計師市場的機會,因為 AI coding 是最容易閉環的應用場景。
過去 20-30 年,計算基礎是計算機,需求遠遠沒有被釋放。SaaS 也是用一套標準產品去覆蓋所有行業的人,個性化有限。但如果 AI coding 足夠豐富,讓研發成本從千萬降到百萬甚至十萬,定製化需求必然迎來爆發,會十分龐大。
有人擔心效率提升會讓程式設計師失業,但我看是短期波動,長期是爆發式增長。
Q:所以你覺得 AI coding 不會是贏家通吃,而是會有很多垂直細分和專業 know-how 逐步形成?
李亞飛:對,ClackyAI 本質上是一個系統,一個生產力底座,但未來的應用層會百花齊放。過去可能一千個人有同樣的需求還顯得太小眾,但現在不是了。現在大家常說的就是「一人有限公司」——一個人用很低的成本做出一個產品,服務一小群人,也能活得很好。

ClackyAI 早期團隊合影

從 0 到 1 構建專業產品最好的地方
Q:剛才你提到創業很多時候是起源於非共識的認知。一路走來,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一個非共識但正確的決策是什麼?
李亞飛:AI CDE。從今天來看,它還不是一個共識。你去調研程式設計師市場,尤其是資深開發者,很多人說:「你要讓我放棄 Vim,打斷我的腿也不會換。」
但我始終覺得,不論是 Vim 也好,還是其他傳統編輯器,本質上都是為人類設計的。但今天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開發形態:人與 AI 協同。這個雙向適配的系統不能只為人類服務,也不能只靠 AI 自動完成。
這個方向很多人也看到了,但覺得太難,要麼繞過去做外掛,要麼還停留在本地整合開發環境(IDE)路線。我們是少數幾個真正往雲端走的團隊,也走得比較早。我相信半年、一年之後,這件事會形成新的共識。
Q:形成一個新的共識還需要時間跟很多的努力。ClackyAI 的定位是雲端的,遷移成本是不是很高?
李亞飛:得分兩類開發者來看。一類是做從 0 到 1 的,另一類是在成熟產品裡從 1 到 n。對於後者,你在維護一個已有系統,確實不好遷移。但我們也想鼓勵大家 Day1 就用更專業的方式去 build。
以前一個想法要落地,要花大量時間找設計師、寫 PRD、請工程師,尤其編碼很耗力。但今天有云端的預設環境,一個想法輸入進去,我們就能幫他用標準技術棧直接搭個頁面出來。
比如你想建個部落格,不一定非得用靜態頁面。我們會建議你試試 Python + Django,全棧易上手,也適合快速驗證新想法。專案拉下來也好部署,整個從 0 到 1 的過程更輕,之後再往 n 迭代。
我們就是分這兩個階段來做:先解決 build 的問題,幫助開發者把第一步做得足夠專業,後續再讓 AI 發揮更大價值。
Q:未來一年、三年五年,你希望 ClackyAI 變成一個什麼樣的存在?包括剛才提到人與 AI 寫作會從現在的五五開變成二八開,這要多久來實現?
李亞飛:我們看到的終局是一個「軟體工廠」。
你輸入一個需求,系統就自動拆解、生成、部署,全鏈路完成。不管這個畫面是 5 年、10 年後實現,我們不著急,重要的是現在就入場。
第一步,我們想成為所有從 0 到 1 做專業產品時的首選工具。未來隨著 AI 能力再進一步,人類介入會越來越少,進入二八分工。我們希望成為開發者更深層的基礎設施,讓更多專案導上來,藉助 AI 去完成更復雜的系統建設。
Q:在走向這個終局的過程中,你認為 ClackyAI 的護城河會是什麼?
李亞飛:我們這個階段的核心是打磨一個為 AI 而生的雲端開發環境,並逐步建立資料飛輪跟品牌優勢。到最後可能是一個高效、全鏈路的解決方案,會自然形成生態優勢。

未來不要害怕程式碼,要相信
Q:你 96 年讀中學就接觸電腦了。後來的一些學習經歷影響了你後來的創業嗎?
李亞飛:小時候總想搞清楚計算機是怎麼工作的。剛才聊到為什麼要自己搭播客,連原始碼、域名都要自己管,就是因為我想知道 CPU 跟記憶體怎麼互動,指令是怎麼執行的。這種對底層原理的好奇也延續到了我對創業的理解。
我一直覺得,真正長期的價值,是把事情做實,而不是講一個漂亮的故事。今天大家都在談 AI,很容易講,但我們得知道 AI 的邊界是什麼。現在的模型效能沒有出現質變,而且訓練不是以事實為依據的,很多時候它是圍著人類偏好轉,容易出現幻覺。
Coding 恰恰是一個對準確性要求極高的場景。我們做雲端開發環境,也是想從底層消除幻覺的風險,把生成式 AI 用在更可控的範圍內。
我不認為 AI 會完全替代寫程式碼這件事,至少短期內不可能。很多看上去「無程式碼」的幻覺,本質上還是要落回程式碼上。我們更鼓勵大家敢去碰程式碼。不管是開發者、產品經理、創業者,甚至是投資人,只要敢動手,就能搭出一個專案。這可以算一種夢想。
Q:現在大家重新在談 AI First,你怎麼看?ClackyAI 內部是怎麼理解這件事的?
李亞飛:去年我們還在反覆強調 AI First、AI Native,今年已經不怎麼講了。大家預設就是這個節奏。
我們自己是先落在實踐上。去年年底,ClackyAI 有了內部可用的版本,我們就要求團隊每天都自己用。現在大家每天能在產品上發出 10–20 個 Pull Request。
我們工程師思維很強,也支援大家多試工具。市面上有成熟的 CI/IDE 工具,我們也用。不斷對比,一起 build。
Q:你平時用很多 AI 工具嗎?
李亞飛:幾乎每天都會試一兩個,有空就寫點測評,慢慢也沉澱進產品裡了。
Q:如果你要給年輕的創業者一些建議,會說什麼?
李亞飛:創業也許只有三成靠實力。但你不去做的話,連那三成都沒有。留在桌上,才有機會。
我的建議就是:幹中學,學中幹,不斷滾動自己的能力認知。很多知識你花三年沉下來,理解的深度就能超過很多人。直到有一天你已經比大多數創業者優秀,或者你抓住了一個非常好的 timing,就有大的機會。
別焦慮,現在是個好時代。
Q:對於第一次嘗試 ClackyAI 的使用者,你最想對他們說的一句話是什麼?
李亞飛:要衝,要膽大。你不要害怕程式碼,要相信。

文字|Cindy & Neya
播客|Xin
編輯|Wend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