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平、興Q1財報對比,誰在進步誰退步了?

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的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
作者:價投老菜鳥
來源:雪球
本週,包括四大行、股份行在內的各家銀行都發布了一季報,在整個行業衰退的背景下,備受關注的招、平、興三家的Q1業績如何?鄙人不才,在此分享個人的一些理解,以期拋磚引玉。
本篇將從資產質量、負債結構及付息率、資產結構及收益率、盈利能力、估值及安全邊際五個角度展開,以觀察招、平、興的經營狀態。
一.資產質量
鄙人並沒有能力分析其他資產(金融投資等)的質量,所以我主要關注貸款質量。

表1 貸款質量(招商銀行)

表-2 貸款質量(平安銀行)

表-3 貸款質量(興業銀行)
和上一篇一樣,我們逐一觀察三家銀行2025Q1的各個關鍵指標。
1. 90天偏離率。
偏離率衡量了一家銀行認定不良貸款的嚴格程度。興業這個老六沒有披露偏離率資訊,所以我只能假定它繼續保持2024年年報的偏離率(0.8492)。
在偏離率這一指標上,平銀(0.64)<招行(0.7813)<興業銀行(0.8492)。這意味著平安銀行對不良資產的認定最為嚴格,並且Q1財報顯示,它幾乎沒有放鬆對不良貸款的認定。招商銀行則稍微放鬆了不良認定(偏離率由0.7567稍微惡化至0.7813),從而使不良率下行1BP。興業銀行對不良貸款的認定最寬鬆,這表明三家之中興業的資產質量壓力最大。
2. 不良率、撥備率、撥貸比。
在這三個指標上,招行>平銀=興業。平銀的撥備率領先興業,但撥貸比落後。
3. 90天以上逾期率。
90天逾期率是一個非常客觀的指標。在這一指標上,平銀(0.68%)<招行(0.73%)<興業(0.92%)。這說明平安銀行的資產質量紮實,而興業相對差一些。
4. 關注貸款率。
關注貸款是潛在的不良資產。在這一指標上,招行(1.36%)<興業(1.71%)<平銀(1.78%)。然而三家之中,只有平安銀行的關注率較上年末下行了15BP,招行稍微惡化、興業維持不變。這意味著,靜態視角下平銀的關注率最糟糕,動態視角下只有平銀的關注率在改善。
5. 統一口徑不良率、撥備率。
將偏離率固定為0.5,還原不良貸款後,重新計算不良率、撥備率,就得到了統一口徑下的資料。
先看統一口徑不良率,平銀(1.35%)<招行(1.46%)<興業(1.83%)。這說明平安銀行的資產質量紮實,而興業相對差一些。
再看統一口徑撥備率,興業(137.44%)<平銀(184.79%)<招行(262.42%)。這說明招商銀行的資產質量安全墊最厚實,而興業相對薄弱。
6. 信用減值損失及佔比。
三家銀行的貸款規模各不一致,所以直接看計提的信用減值損失數值的話,沒法橫向比較。所以我關注信用減值損失佔比這一指標,2024年,平銀(1.45%)>興業(1.05%)>招行(0.58%);2025Q1,興業(0.24%)>平銀(0.22%)>招行(0.18%)。這意味著招商銀行計提的信用減值損失並不充分。當然,它憑藉往年積累的鉅額貸款減值準備,還可以繼續浪。
7. 貸款減值準備與核銷。
其實對比三家的新生成不良率會讓我們更好地感知它們的資產質量變化,但我逐漸意識到:即便銀行們都披露新生成不良資料,它們也會在偏離率擾動下展現出不同的統計口徑。再加上Q1報表中,興業完全不披露相關資訊(新生成不良或核銷資料),平銀與招行披露的口徑又不一致。所以,在橫向對比三家的Q1財報時,我徹底摒棄了新生成不良率這一指標。
那麼我們如何瞭解一家銀行某個季度內的新生成壞賬水平呢?
左思右想,我的腦海裡突然蹦出一個簡單粗暴的指標:淨核銷額。
淨核銷額=期初貸款和墊款減值準備+本期信用減值損失-期末貸款和墊款減值準備。
淨核銷額指標有兩個缺點。1,銀行實際核銷的不良可能會大於它;2,本期的計提是針對所有資產包而不僅是貸款。以平銀和招行的Q1財報來感受一下這兩點缺陷,
平安銀行Q1的核銷資料:

實際核銷-收回已核銷不良=17065-3643=13422
淨核銷額=89600+7430-85251=11779
實際核銷扣除收回部分的資料還是大於淨核銷額,這是為什麼?答案就在於,平銀調整了內部的計提結構,其他資產計提的減值損失為負值(大約-16.43億)。這也就解釋了穀子地大哥在平銀一季報解讀裡提出的缺口問題。@ice_招行穀子地
原文如下:

平銀Q1計提的信用減值損失只有74.3億,為何穀子又說計提貸款減值90.73億?因為90.73-74.3=16.43。我們可以拿招行季報裡信用減值損失那一段的敘述作為佐證:

招行透過降低其他資產的減值損失,提高了貸款及墊款的減值損失。招行如此操作,平銀也一樣可以。寫到這裡,我已經徹底理解了,穀子大哥作為雪球上的招行代言人,他內心深處對平銀持有一定的偏見是可以理解的。
言歸正傳,雖然淨核銷額存在上述缺陷,但這並不妨礙它反映出銀行的整體核銷力度及變化趨勢。特別是面對興業這種啥也不披露的老六,我們依然可以基於淨核銷額,對三家銀行進行橫向對比。
淨核銷額佔比=2×淨核銷額/(期初發放貸款和墊款+期末發放貸款和墊款)

表-4 淨核銷額及佔比
從表-4可以看出,招商銀行無論是淨核銷額還是佔比都是偏低的,然而它的貸款和墊款規模(6.86萬億)較興業(5.69萬億)、平銀(3.34萬億)都更巨大,究竟是因為招行的貸款質量更優秀還說它的核銷策略不審慎?不得而知。興業銀行的核銷力度同比稍微減弱,但是環比增強,這說明興業的資產質量稍微惡化。平安銀行的核銷力度無論是同比,還是環比都在減弱,這表明平銀的資產質量正在改善。
綜上,招行得益於往年積累的厚實的撥備,它的資產質量仍然保持穩健;興業的資產質量正緩緩惡化;平銀的資產質量則在改善。
二.計息負債結構及付息率
很遺憾,興業沒有像平銀一樣詳細披露各項存款結構的付息率(見表-5),招行也只披露了各項計息負債的總付息率(表-6)。基於這些已披露的資料,我們沒辦法比較各家的計息負債付息率,為了做橫向對比,只能手動計算。

表-5 平安銀行存款日均餘額及平均付息率

表-6 招商銀行計息負債付息率
興業在付息率方面就只有兩句話的描述:

從已披露的資料看,招行2025Q1的存款平均付息率(1.29%)遠低於平銀(1.81%)和興業(1.79%)。這表明招行的存款成本優勢巨大。
接下來我們手動計算三家的總計息負債付息率,看看招行的領先優勢是否和存款一樣明顯。
將資產負債表中的吸收存款、已發行債務證券、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放款項、拆入資金、向中央銀行借款、租賃負債(僅招行)計入計息負債。(注:每一項都採用期初、期末的算術平均值)

表-7 平銀計息負債付息率

表-8 招行計息負債付息率

表-9 興業計息負債付息率
在這種計算口徑下,平銀的付息率環比下行18BP至1.8%,招行的付息率下行15BP至1.35%,興業的付息率下行20BP至1.88%。(這些資料與平銀、招行披露的資訊略有差異,但因為興業完全不披露,所以可用來做橫向對比)
可見,招行的負債成本優勢明顯。興業的存款付息率較平銀低2BP,但總計息負債率卻高於平銀,這說明興業更高的同業負債成本仍然是一個問題(興業的同業負債規模遠超招行、平銀)。
綜上,招行的計息負債付息率遙遙領先於平銀、興業,但領先優勢略微縮小。平銀的計息負債付息率稍稍優於興業。
三.生息資產結構及收益率
生息資產收益率也存在類似問題,平銀披露的資料讓人賞心悅目,招行只披露了生息資產總收益率,興業啥都沒說。。。。。。所以,平銀一季度零售貸款收益率環比正增長的原因仍不清晰,友商們都不披露。。。。。。

表-10 平安銀行貸款和墊款日均餘額及平均收益率

表-11 招商銀行生息資產收益率
老規矩,我們手工計算三家的總生息資產收益率。(注:每一項都採用期初、期末的算術平均值)
將平銀資產負債表中的發放貸款和墊款、債權投資、其他債權投資、現金及存放中央銀行款項、存放同業款項、拆出資金、計入其生息資產。
將興業資產負債表中的發放貸款和墊款、債權投資、其他債權投資、現金及存放中央銀行款項、存放同業款項、拆出資金、應收融資租賃款計入其生息資產。
將招行資產負債表中的發放貸款和墊款、以攤餘成本計量的債務工具、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債務工具、現金及存放中央銀行款項、存放同業款項、拆出資金計入其生息資產。

表-12 平銀生息資產收益率

表-13 招行生息資產收益率

表-14 興業生息資產收益率
在這種計算口徑下,平銀的生息資產收益率環比下行5BP至3.61%,招行的收益率下行25BP至3.23%,興業的收益率下行19BP至3.49%。可以看到,平銀生息資產收益率的下行幅度已經大幅收窄(甚至零售資產收益率環比上行)。於是很多人都主觀認為平銀重走老路、重新接受一些高風險客戶,而不是判斷宏觀經濟復甦了。後者當然難以判斷,但問題是友商們都不披露相關的零售貸款資訊,所以平銀的這一現象目前並沒有明確的答案。
綜上,平銀的生息資產收益率領先於另外兩家,同時它的計息負債付息率也優於興業,所以三家之中興業的息差壓力最大。
四.盈利能力
首先關注規模因素。我主要關注總資產、發放貸款與墊款、總負債、吸收存款、核心一級資本淨額、風險加權資產合計六項。

表-15 資產規模
由表-15可知,平安銀行的總資產、總負債規模都沒擴張了,但存款增速相當不錯,這意味著平銀的負債結構更加穩健。與此同時,平銀的核心一級資本淨額增速遠超風險加權資產增速,這相當nice,因為我們至少短期內不擔心它再融資了。
招商銀行的總資產、總負債規模幾乎在同比例擴張,它的核心一級資本淨額與風險加權資產也維持了同步增速。這是一個相當穩健的表現。
興業銀行的總資產、總負債規模都在小幅擴張,存款增速也超過貸款,這都沒什麼大問題。但尷尬的是,它的核心一級資本淨額增速明顯小於風險加權資產增速,這意味著興業一季度擴張了風險權重比較高的資產的規模。我覺得這真是莫名其妙,但它就這麼幹了。
其次簡單說一下淨息差。
2025Q1三家銀行的淨息差分別為:平銀(1.83%環比上行13BP)、招行(1.91%環比下行3BP)、興業(1.80%環比上行4BP)。平銀、興業的息差回暖得益於它們負債端的付息率下降得更快,而招行原來的負債付息率就低,它繼續壓降負債成本的難度會更大。
最後分析三家銀行的營收結構。

在收入端,我們關注淨利息收入、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四項。
1. 淨利息收入。
在增速上,興業、招行都是正增長,平銀還沒有徹底脫坑,但另外兩家的表現說明全行業正在復甦。在絕對數值上,誰更優秀?三家銀行總資產規模差異較大,所以我簡單粗暴地用淨利息收入/總資產來觀察它們單位資產創造的利息收入。
招行:淨利息收入/總資產=52996/12529792=0.42%
平銀:淨利息收入/總資產=22788/5777858=0.39%
興業:淨利息收入/總資產=37722/10631299=0.35%
可見單位資產創造利息收入的能力:招行>平銀>興業。
2. 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
在增速上,興業已經轉為正增長,招行、平銀還沒有徹底脫坑。其實這也說明,在本輪危機中,零售比重更大的銀行受打擊更嚴重,招行也不例外。而對公業務佔比更大的興業,已經迅速從低谷中恢復了過來,它在銀行傳統的兩大核心收入上都表現出了極強的韌性。
3. 投資收益。
一季度招行、平銀的投資收益依然表現強勁,興業相對拉胯(2024Q1它的表現很好,所以基數高)。這也說明FICC業務很不穩定,盈利很難持續。以招行為例,一季報表顯示,以後將要重分類進損益的金融資產公允價值淨變動 -140億(興業-18.8億,平銀-6.8億)!而去年年報這一項高達164億!和光大銀行一樣,招行後面三個季度的投資收益恐怕有點難了。

4. 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受一季度利率回升影響,三家銀行持有的金融資產均大幅貶值,這是行業共性。只不過興業持有的規模小一點,遭受損失小,招行、平銀分別承受了-53億、-30億的損益,這也是它們本季度歸母淨利潤負增長的最大誘因。
在支出端,我們關注業務管理費、信用減值損失。
1. 業務管理費。
這一指標主要用於計算成本收入比,以反映銀行的成本控制能力。我們分別看看三家銀行一季度的成本收入比:
招行:成本收入比=23988/83751=28.64%
平銀:成本收入比=9055/33709=26.86%
興業:成本收入比=13439/55683=24.13%
可見,2025Q1成本控制能力:興業>平銀>招行。
2. 信用減值損失。
這一指標在資產質量裡已經聊過,不再贅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招商銀行的攤薄ROA、ROE指標均領先於平銀、興業,但問題是招行的這兩項指標下行的幅度也明顯大於後兩者。可見,一家銀行長期保持高水平的ROE是非常困難的,維持住了,它依然是優等生;維持不住的話,它也會墮入平庸。
綜上,在盈利能力視角上,招行>平銀>興業。
五.估值及安全邊際
其中攤薄ROE以去年年報的資料為基準,實際上三家都在下降,且招行的下行幅度更大。

可見,在當前市場的估值水平下,平安銀行具有更高的安全邊際。
結論:招行得益於往年積累的龐大撥備規模,它的表現依然穩健。平銀沒有老本可吃,所以它破釜沉舟,所幸一季報顯示它正在一點一點進步。相對來看,興業的表現讓人一言難盡,一季報顯示它正緩緩退步。
雪球三分法是雪球基於“長期投資+資產配置”推出的基金配置理念,透過資產分散、市場分散、時機分散這三大分散進行基金長期投資,從而實現投資收益來源多元化和風險分散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