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在貶值,大學學費為何在上漲

本文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真故研究室(ID:zhengulab)
作者:何亦陽、張一海
編輯:龔正
今年,從中國內地到中國香港、日本、美國,全球的高校都在調漲學費。在中國內地,部分專業學科紛紛從5、6000元突破7000元/學年大關。原因之一被認為是與財政撥款減少有關。教育主管部門在2023年度預算中稱,要按照“過緊日子的有關要求,厲行節約辦一切事業”
在海外,從哈佛到港大,學費也都在漲。原因也有海外特色——能源高企,抬高辦學成本。在日本東京,甚至還出現百餘年國立藝術高校,因為電費膨脹導致關閉鋼琴練習室的情況。高校學子難,看來高校想要度過2023也不容易。
學費普漲,
熱門專業紛紛突破7000大關
近期,不少網友稱,位於上海的華東理工大學,化工、材料、化學等專業的2023新生學費上漲54%,從每年5000元提升至每年7700元。文科專業則調漲30%。
我們登入華東理工大學官網,一份名為《2023年本科新生學費標準一覽表》的材料,披露了該校所有專業的2023本科新生學費。
其中,化學工程與工藝、資源迴圈科學與工程、精細化工(光電資訊材料方向)等專業的2023年本科新生學費,如網上所傳,確實為7700元。
偏文科專業的公共管理類社會學、社會工作兩門學科,2023年學費為6500元/年,是該校收費額度最低的學科。

圖 | 華東理工大學官網

去年是多少呢?
我們在該校官網查到了一份“華東理工大學2022級本科新生入學通知”。
通知披露,當年一般專業學費為5000元/學年,特殊或熱門專業(如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為5500元/學年。
該通知暫未明列網上所曝的化工、材料、化學等,究竟為專業學費、還是特殊或熱門專業,但如果按照2022年5500元/學年,和2023年7700元/學年的頂格標準計算,確實同比上漲幅度也達到了40%。
如果僅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2022年學費為5500元/學年,2023年學費為7000元/學年,同比也上漲了27%。
華東理工大學不算個例。今年來,各地陸續傳來調漲學費的訊息。
上海師範大學招生辦公室公佈的2023年新生學費標準中,文科類專業為6500元每生/學年,理工體類專業為7000元每生/學年。而2022年,該校一般專業為5000元/學年。

圖 | 上海師範大學官網

這些學校學費的上漲,可能算全國高校學費調漲動向的一個縮影。
今年1月18日,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關於召開四川省調整公辦高校學費標準聽證會的公告(第2次)》稱,擬從2023年秋季起,將文科類和理工類學費同步上調1100元,分別達到4800元/年和5200元/年;醫學類則上調至5800元/年。
3月17日吉林省發改委釋出檔案提高大學學費上限。人文科學上調至4600元/年,社科上調至4800元/年,理科、農學、體育上調至5000元/年,工科上調至5400元/年。
4月17日,上海市發改委組織召開聽證會,將公辦高校本專科平均學費標準由5420元/年調整至7215元/年,調漲高達33%。
而在更早的去年8月,山東和陝西也都已經各自宣佈了上漲學費的決定。山東省將文科類收費標準上調至4000元/年,醫學類上調至5400元/年;陝西省將文科類收費標準上調至5000元/年,理工類上調至6000元/年。
為何調漲,
主管部門號召“過緊日子”
大學學費調漲,在我國並不多見。公開資料顯示,1996年國家出臺政策,要求教育收費標準保持多年穩定。因此我國大學學費直到該政策於2013年到期後,才開始逐步上漲。
關於此次上漲原因,目前業記憶體在各種說法。但總體而言,高校的學費調整宗旨,還是圍繞高校辦學成本與高等教育發展之間的協調做文章。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一是高校學費長期偏低,有聲音認為可根據我國社會成本的實際情況,來進行適當調整。
北京一所知名文科高校的相關教授告訴我們,“客觀而言相比較於物價、房價,中國高等教育的價格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一直比較平穩,可以適當調整。這種價效比,對廣大學子而言,可以說讀大學是人生最好的投資。”
二是教育主管部門獲得的財政撥款減少所致。
教育主管部門在公佈的2023部門預算中稱,要按照“過緊日子的有關要求,厲行節約辦一切事業”。
然後在該部披露的2023一般公共預算中,財政撥款數額確實在減少。2023年該部財政撥款為1354.7億元,比2022年減少24.7億,檔案稱主要原因是國家發展與改革部門安排的基本建設支出減少。
財政撥款減少,部門支出也在減少。2023年,該部高等教育支出類預算數為1025.6億元,比2022年財政撥款執行數減少39.6億。主要原因同樣是國家發展改革部門安排的基本建設支出減少所致。
財政撥款減少,對高校意味著什麼呢?
按照財政部、教育部2022年6月印發的《高等學校財務制度》中的披露,我國的高校收入按順序優先順序羅列,分為:
(1)財政補助收入,包括財政教育撥款、財政科研撥款、財政其他收入;
(2)事業收入,包括教育事業收入(學費、考試費等)、科研事業收入;
(3)上級補助收入;
(4)附屬單位上繳收入;
(5)經營收入,即在教學、科研及其輔助活動之外,開展非獨立核算經營活動取得的收入等;
(6)其它收入,包括投資收益、利息收入、捐贈收入、非本級財政補助收入等。
涉及到各收入權重,2015年,在一份由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基金研究中心釋出的報告中指出,全國高校當年總收入為9364億元人民幣。其中,財政撥款佔62.4%,學雜費佔32.2%。可以看到,這兩項收入就佔到了高校收入的9成左右。
財政減,勢必其它方面就得做加法。
這7、8年來,中國高校收入總體發展趨勢是多元化,雖然來自高校的事業收入、事業單位經營收入、其他收入(包括社會捐助)等也慢慢變多,但財政撥款、學雜費仍算大頭。
這意味著,學雜費仍是比較容易用來調整的財源。
當然也應看到一個趨勢,各個學校對財政撥款的依附狀況出現了差異化趨勢。其中綜合實力越靠前的高校,雖然獲得的財政撥款數額很大,但由於高校收入結構多元化,來自財政的撥款佔比,總體在相對縮小。
比如2022年,獲得財政撥款力度最大的是清華大學,約為57.96億人民幣,佔該校預算總收入的16.01%。北京大學所獲得的財政撥款為51.72億人民幣,佔該校預算總收入的23.59%。

圖 | 清華大學獲得的財政補助最多

但到了地方,比如廣州大學,財政撥款2022年佔到了該校收入的81.33%。深圳大學財政撥款2022年佔到了該校收入的64.01%。上海大學財政撥款2022年佔到了該校收入的73.39%。
這意味著,收入結構多元化質量越高的學校,財政撥款減少帶來的衝擊就會少很多。
三是推進高等教育質量高質量發展需要,需要健全成本分擔機制,推動價格機制與教育改革發展相適應的需要。
比如四川省教育廳2021年曾在回覆政協提案時表示,四川省公辦高校仍然執行的是2004年的收費政策,平均學費僅4511元,處於全國較低水平,排在第23位。
財政投入和以學費為主的非財政撥款,是高校經費來源的“兩條腿”。
發展不均衡導致的結果是,四川省高等學校經費來源增長乏力,公辦高校生均經費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生均經費不足,在申報博士、碩士建立單位時容易受挫,從而影響四川省高等學校發展。
全球學費都在漲,
有高校快撐不起電費
不只中國內地的大學在漲學費,中國香港、日本、美國等地的大學近年也在調漲,只不過程度各有不一。
在中國香港,據《香港文匯報》整理,香港各大學2022-2023學年學費皆有一定程度上漲。
香港科技大學2022-2023學年內地本科生學費上漲10.7%(學費從14萬港幣調漲至15.5萬港幣)香港大學則上漲6.4%(學費從17.1萬港幣調漲至18.2萬港幣)香港城市大學上漲3.6%(學費從14萬港幣調漲至14.5萬港幣)

圖 | 香港文匯報所做的香港各大學學費

相比於港本,內地生更青睞的港碩漲幅同樣明顯。香港大學會計學和市場營銷碩士的內地生學費,從33萬港幣漲到了36萬港幣;香港中文大學語言學碩士從15.5萬港幣上漲至16.2萬港幣。
有熟悉陸港兩地的大陸學生表示,內地高校今年漲價之所以漲幅比香港明顯,是因為香港各高校每年都在小幅上調學費,而內地學費的上調則在近兩年極為集中。
和內地一樣,香港高校漲學費的邏輯,也是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透過增加學費收入保持學校的收支平衡,維持良好的運營。
在日本,則出現了以私立大學為中心學費上漲的情況。
日媒《朝日新聞》於2022年10月出的一份調查顯示,日本485所受調查的私立大學中,有22%回答會在5-10年內“全專業”或者“部分專業”漲價。另有日本教育團體統計,實際上日本的私立大學在過去7年本身就處於學費連續上漲中。
日本私立大學的收入結構是8成來自學生學費。對於漲價理由,代表性的私立大學稱是“疫情3年學費一直未漲,但因日元貶值、導致能源費在內的成本一直在漲,學校經營已經到了極限。”
日本國立大學因為辦學主旨是“高等教育、機會均等”,受訪國立大學中只有1%回答將漲學費,公立大學無1所回答將漲學費。有日本教育調查機構指,日本國立大學的學費自2005年以來就一直處於平穩的狀態。
日本國立大學的收入結構是40%來自國家的財政補助,學生的學費佔到收入結構的14%。
看上去十分美好,不過實際上日本的部分國立大學因來自日本政府的補貼減少、部分學校已經陷入經營窘迫的極限。
以國立的東京藝術大學為例,該校是日本頂級的藝術大學(1887年成立)。在2019年度將學費上漲了20%,然而該校今年2月爆出,將撤去2間音樂練習室內的鋼琴。原因是日本能源價格高企,導致學校電費陷入膨脹狀態。

圖 | 東京藝術大學

據該校公佈,2022年該校電費支出就達到了1.27億日元(按時下匯率為649.7萬人民幣),但實際支出卻達到了3.64億日元(合1862萬人民幣)
除了撤掉練習室的鋼琴,該校還削減了圖書館樂譜書籍的購入、學校大禮堂因為暖氣年久失修、但經費不足,導致該校不得已在學生做鋼琴練習成果發表時,派發毛毯來給學生保暖。
擴充財源和生源,成為日本高校的當務之急。
在美國,據 U.S. News 的一項年度調查資料,在 2023-2023 學年,美國公立和私立學校的大學平均學費都有所上漲。
其中排名比較靠前的公立學校,學雜費漲幅明顯較小,在1%及以下,而私立大學的平均學雜費漲幅約 4%。
美國國內有聲音指,該漲幅今年有放緩。但如果把時間線拉長,近20年來,美國私立大學的平均學雜費上漲了144%,公立大學的學雜費上漲了171%。
今年,哈佛大學今年本科學費由52659美元上調至54269美元。2023-2023 學年,耶魯大學的本科學院就讀總成本上漲至 80700 美元,相比去年 77750 美元,漲幅約3.8%,其中學費為 62250 美元。

圖 | 哈佛大學

斯坦福大學2023-2023學年的學費增加 4%,本科生年度總成本將上調至 77034美元,其中學費為 57693 美元。
通訊和媒體專業在全球排進前10的紐約大學上漲3%,商科在全美排名第一的賓夕法尼亞大學上漲2.9%。以研究型大學著稱的哥倫比亞大學上漲最為兇猛,達到了8.27%。
至於上漲原因,能源價格高企導致社會通貨膨脹,是美國學費上漲重要原因。
後記
當高校學費調漲新聞陸續出現時,不少網友都在評論嘆息:為何學歷在貶值,學費卻在上漲。

時下,不少大學畢業生還在努力找工作,踏入社會的第一道挫折,很容易導致對自己大學學歷是否還有較高議價權的懷疑。


況且,在近1、2年,包括公共事業管理、資訊管理與資訊系統、服裝與服飾專業等在內的一些專業面臨撤銷,更加深了部分專業學生對自己在大學讀書4年價值的焦慮。
應該來說,這部分心理實屬正常。但也應該看到,讀大學仍是最好的投資。教育機構也安排有包括獎學金、助學貸款、入學困難補助等在內的多層次助學、獎學措施,能夠幫助到有需要的困難學子。
為了讓交的學費能夠在未來掙回來,甚至幾倍賺回來,不妨我們可以樂觀考慮下在大學時,我們能改進的事——變以前的“樂讀”為“繼續苦讀”、“獨立思考地讀”、“創新前瞻地讀”,習得未來為社會大眾服務的真本領,相信那時,社會能給於讓你學有所值的回報。
作者何亦陽、張一海
編輯龔正
來源丨真故研究室(公眾號ID:zhengulab)——人類觀察家聚集地。
 相關閱讀 
  • 唐尚珺同學,請退出高考考場
  • 小紅書上的幸福小孩:花1000萬富養,拿5千塊工資
  • 放棄“雞娃”,中產父母去泰國陪讀
  • 中國孩子超前搶跑, 美國學生狂卷體育, 未來誰會贏?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後臺回覆“投稿”,檢視詳情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