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這三部片絕了,剛好給娃寒假看,不允許還有人不知道!

文|黛西
小時候放寒假了,就愛搬個板凳,焊在電視跟前看。
現在網上資源多了,生活節奏也越來越快,10分鐘看完一部電影,3分鐘講完一本書,人也越來越沒耐心了,刷短影片都得倍速快進。
全世界的娃馬上就要(砸)(手)(裡)了,我尋思找幾部片兒分享給你們,有營養,且娃能看懂的。
找來找去,發現還得是央視片兒屆鐵打的頂流。
今天和網際網路姐妹們,分享三個我很喜歡的央視科普片吧,把科普片拍得像動畫片一樣,把知識講得好玩兒又好懂。
三部片子都是請出一位大咖,給娃講科學。
三位大咖是門捷列夫、巴斯德牛頓給娃講化學、生物學和力學。
知識濃度極高,一集25分鐘,全程無尿點,上小學的娃都可以看,大人陪看也不無聊,年齡上不封頂。
不是廣子,央視不可能找我宣傳,在央視網站和央影片 App上就能看,公號後臺對話方塊回覆“央視片”也可獲取觀看,完全免費。

1. 《門捷列夫很忙》
 7歲+ | 元素週期律 化學發展史 
門捷列夫忙啥呢?
他忙著去北極探險,北冰洋的一條海底山脈,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他還一個人坐著探空熱氣球去3000米的高空收集氣象資料。

他設計的箱包,在當時的時尚界也是小有名氣。

這是這部片子的開頭,幾句話讓人哇了三次,原來這位化學大師,還是個跨界選手。
解說語言沒有那麼一本正經,娃聽著不犯困,還能記得住。
如管活潑的金屬元素叫“暴君”穩定的金屬元素是週期表上的“貴族”,不只因為性格高冷,還因為它們通常都很貴,被定義成“貴金屬”。

《門捷列夫很忙》一共5集第一集從元素週期律的發現開始講,一共5個不同的主題。
後面四集分別講四種最重要的元素、有毒元素、金屬元素和碳元素。
五個點一串,把化學的神奇和有趣都展示了出來。
比如構成我們這個世界的,只有不到100種元素,構成我們整個身體的,只有25種元素。

作為天字第一號的氫元素,有多輕呢?地球的引力根本抓不住它,所以大氣層中的氫,不是在逃離,就是在逃離的路上……

神奇的碳元素,可以組成世界上最軟的東西,也能構成世界上最硬的東西。

從化學出發,這部片子還延伸到了歷史、生物、天文各個方面。
比如講到有毒元素,就講到了煉丹術導致貝多芬和達爾文的鉛中毒,還有法國貴族曾經鍾愛的綠色其實是有毒的砷元素。

寒武紀的生命大爆發,是因為大量藻類製造出了氧元素。

地球上鐵之後的金屬元素都不是我們地球自己擁有的,是從宇宙中恆星衰老爆炸之後,拋撒出的塵埃中“撿”來的。

除了講知識,這部片還給娃傳達了科學精神大膽質疑,堅持真理,讓人肅然起敬。
比如偉大的元素週期律,直接挑戰了統治歐洲幾百年的四元素說。
第一次提出的時候,被批了個體無完膚,門捷列夫也被嘲笑成占卜師,而不是化學家。

直到幾年之後,科學界根據元素週期律的預測,不斷發現新的元素,門捷列夫才真正獲得尊重。
氟元素的提取,更是讓幾代科學家獻出了生命,最後成功提取氟的科學家,中毒四次,在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之後的兩個月,就去世了。

如今的氟已經被人類“馴服”,我們用不粘鍋炒菜,用含氟牙膏保護牙齒,都離不開那些化學家的貢獻。
還有一個讓我覺得特別走心的亮點,也是“很央視”的特色,每一集最後都會回到中國。
比如化學元素的中文翻譯竟然是受到明朝皇族名字的啟發。

一本至今沒找到作者的中國古籍,可能是最早的關於氧氣的記錄。

沒摟住一下子寫了小1000字,這部片裡的亮點實在太多,有空一定和娃一起看看,大人和娃都有收穫。

2. 《超級巴斯德》
 7歲+ | 生物學 微生物學 遺傳學 基因科學 
巴斯德這個名字娃可能不知道,但娃一定知道巴氏殺菌奶、疫苗、麵包醬豆腐。
這些看著互相不沾邊的東西,其實都和巴斯德有關。
他是法國偉大的微生物學家他發明了疫苗,征服了狂犬病他推廣的無菌手術原則,成了現代醫學的鐵律,也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

巴氏殺菌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而各種發酵技術,都離不開微生物。
從巴斯德的故事講起,6集的時間,把生物學講得有聲有色。
第一集從生物的出現和演化講起,生物無非是由各種元素組成,我們賴以生存的氧氣曾經並不存在,是由藍藻製造出來的。

是不是很眼熟,門捷列夫給咱們講過。
講到解剖學和微生物學,解剖學的出現,根本上是人類對自己的好奇和觀察。

而“解剖”這個詞,在2000多年前的中國古籍上就出現了,沿用至今。

片子裡還有些很有趣的觀點。
比如生物演化最大的動力之一是啥?
吃!
是“吃”,讓地球進入了生物大爆發時代。
為了讓自己吃的更好,生物逐漸進化出了高階的頜骨。

我們的超級巴斯德,也為人類的“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微生物幫助人們發酵,讓我們喝上了更美味的紅酒和啤酒,吃上了鬆軟的麵包和發麵饅頭。

動物疫苗,讓我們擁有了健康的牛羊,為家畜的養殖做出了巨大貢獻。

巴斯德最偉大的貢獻之一,就是發明了疫苗。
片子裡講了疫苗的原理和發明過程,其中最驚心動魄的,就屬狂犬病疫苗了。
為了戰勝狂犬病,巴斯德撬開鐵龍里瘋狗的嘴,去獲取致病菌,他和助手的實驗室裡甚至放了一把手槍,防備有人不幸感染之後,儘早結束生命。。。

就是在這種豁出命的勇氣之下,狂犬病疫苗誕生了,從此拯救了無數生命。
除了疫苗,微生物學還讓人們看到了細菌,認識了病毒,才有了現代醫學的很多理論基礎,很多曾經沒得治的病,都被人類戰勝了。
片子最後一集講到了遺傳學,DNA的發現和人類對癌症不斷髮起的挑戰。
或許有一天,我們可以透過基因改造,永遠摘掉癌症萬病之王的帽子。
美好的願景,給孩子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3. 《我的牛頓教練》
 8歲+ | 力學 運動科學 
這部片子的難度,相比前兩個稍微大一些,需要娃有一點物理概念基礎。
也是一共6集每集25分鐘的動畫+講解。
為啥叫牛頓教練呢,因為全片都是圍繞著體育展開的,用體育講物理,更準確的說,是用體育講力學

原來人類不斷突破自己的極限,更快更高更強的背後,都有精妙的力學原理。
比如在足球場上踢出漂亮的香蕉球,利用的是球的旋轉帶來的空氣壓力變化

高爾夫球能飛的那麼遠,全靠球表面的那些小凹點,產生的一個個小型空氣漩渦的幫助。

為了減少水的摩擦阻力,人們發明了鯊魚皮泳衣,但是鯊魚皮並不是光溜溜的,而是表面粗糙,為啥呢?
因為這種鱗片一樣的構造,能留住很小一部分水,形成一個個小小的漩渦,相當於給身體鍍了一層水膜,極大的減小摩擦阻力。

真的太反常識了!
咱們看乒乓球比賽,經常看到對手一接球,飛到天上去了,有時候又直接下網。
不是因為對手菜,是咱們的球太能轉。
球的旋轉方向、力度,和球拍表面產生的摩擦力、作用力、反作用力,是乒乓球比賽中最重要的技巧之一。

聽著挺複雜,在片子裡全部用慢速動畫演示出來,看得非常明白。
除了速度,人類還在不斷追求力量極限。
舉重運動員能把自身重量幾倍的槓鈴舉過頭頂,也是因為有了物理學原理的秘籍。

速度和力量從來不分家,牛頓提出的公式f=ma,合外力等於質量乘以加速度,就能讓羽毛球直接砸開大西瓜。
一顆不到5g重的羽毛球,怎麼打爆大西瓜?
答案是,只要速度夠快。
羽毛球的最快球速記錄,達到了400多公里/小時,羽毛球運動員大力抽球,高速撞擊西瓜的瞬間,西瓜直接裂開了。

這就是量能的轉化。
全片頻繁提到牛頓三大定律,裡面包含的各種基本的物理概念,作用力、反作用力、重力、摩擦力、阻力、慣性等等
看完牛頓教練,即使娃不能全部明白裡面的物理原理,也會對很多物理概念有了印象。
《我的牛頓教練》的物理原理和名詞比較多適合小學高年級和初中以上的孩子。
剛上小學的娃可以先從《門捷列夫很忙》和《超級巴斯德》看故事性更強一些。

就這三部片子,真的很想堵央視門口催更!
你們有啥好片兒,也別藏著了,評論區分享給網際網路姐妹們!
黛西

📍📖 你可能還喜歡讀
📍🛒 黛西好物推薦
📍📹 你可能還喜歡看
來影片號圍觀真人黛西
謝謝你們點的小紅心❤️
不開打賞,喜歡請多多轉發&點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