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中,家庭群裡收到訊息,侄子被全球排名前五的大學物理系錄取,姨媽我歡喜振奮的同時,也冒出很多好奇。
侄子從小成績不是中等,就是還行。中考失利後,轉換方向進了公立學校國際班。他既沒什麼從小打造的小眾特長,也沒有什麼跌宕奇特的戲劇人生。
家庭呢?我表姐專升本讀的會計,姐夫是來自北方的小鎮做題家。兩人一路從基層的崗位做起,不富有也不高知。問我姐看育兒書麼?回 “從來不看任何書,就買過一本黃帝內經,一年還沒看完。”
我給表姐發訊息,找她取經,我姐:“哪有什麼經,純屬巧合。他小學初中成績就那樣,想他有個大學上,能找到工作養活自己就行了。誰想到上這麼牛的學校啊,太夢幻了。要問我,我就覺得是他初三那年燒香顯靈了。”
我:“哈哈哈哈哈哈,你要笑死我。”
她:“要不然你直接採訪他吧”。
對哦,Why not?
所以,在今天的內卷社會,一個來自普通人家的孩子如何找到自己的方向,考上世界一流大學?作為三姨,我和侄子進行了從未有過的兩次深談。在開始內容之前,需要說明三點:
1.文中涉及到個人身份的資訊有刻意為之的模糊。在聽說了眾多留學圈的怪象後,這是一種出於保護家人安靜生活的無奈為之。
為何選擇了物理:
侄子小學成績平平,上過數學奧數班,學不下去就沒再學了。表姐說初三是至暗時刻,但燒香之後侄子就開竅了,成績就一路開掛。中考失利,但高一就確定了要報X大學物理系,這是怎麼回事呢?
侄子:因為確實我找到了一個我學得好,並且也喜歡的學科。
小樂:但物理這個興趣,是什麼時候浮現出來的呢?
侄子:一開始其實是對天文學感興趣,所以我一開始讀一些關於太陽系內的一些行星方面的書,都是一些科普書,講一些天體運算。然後到初中我又讀了一些其他的科普書,我覺得那些科普書對我的興趣影響是非常大的,一個是對how to還有what if。這兩本書我覺得是很好的科普書。
因為它就是從一些看似荒誕的角度,用物理或化學或數學去解決一些問題,我看了就覺得非常有意思。比如說我有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話題,是把牛排從多高扔下來,可以保證它落到地面的時候,恰好變熟。

這些書都是誰給他選來,買來的呢?問了表姐,她說“他三年級有一次看電視,我發現他居然能聽懂電視節目介紹的物理原理,反正我是沒聽懂,後來就買了很多跟物理,天文相關的書讓他看。也買過一些文學書,翻都沒翻開過。正好我們單位樓下就是新華書店,中午沒事我就去找書,反正都是看上去不正經的書,漫畫科普啊,很多家長是不會讓小孩浪費時間看的那種書的。”
我想了解他對物理的興趣如何發展,要來了他申請材料中的自我陳述,在PS裡他提到打檯球引發自己去做一些物理計算。我心想打球的孩子多了,但是誰玩兒的時候還想著做物理分析呢?
侄子:當時教練跟我說,當球在旋轉時,入射角不等於反射角。我覺得這個現象很有意思,因為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情況下,比如把一個物體拋到牆上彈回來時,入射角通常等於反射角。為什麼會有不同呢?於是我就去查了一些資料。
小樂: 你能給我解釋一下嗎?為什麼球在旋轉時撞到桌邊後,彈回來的角度和直接撞上去的不一樣?
侄子: 是的。我可以用一個圓形物體來演示一下。比如這個膠帶,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球的縱剖面,也就是從一個角度觀察球時看到的圓形。假設這是檯面,如果球沒有旋轉,那麼它撞到檯面後會按照入射角等於反射角的規律彈回。法線是垂直於檯面的線,入射角和反射角是相對於法線測量的。
但是,如果球在旋轉,比如朝某個方向旋轉,那麼在碰撞檯面的一瞬間,球會有一個向右運動的趨勢。這時,球會受到一個向左的滑動摩擦力。這個摩擦力不僅會減慢球的旋轉,還會給球一個向左的力。這個向左的力會導致球在水平方向上產生一個加速度,從而減小球的橫向速度。
舉個例子,假設球在碰撞前的豎直方向速度是10 m/s,水平方向速度也是10 m/s。碰撞後,假設豎直方向速度不變(因為能量守恆),仍然是10 m/s,但水平方向速度可能減小到5 m/s。這時,反射角 θ 可以透過水平方向速度除以豎直方向速度來計算,即 θ= arctan(水平速度/豎直速度)。在這種情況下,θ 會明顯減小,因為5/10比10/10要小。
因此,旋轉的球在碰撞後反射角會變小。我們在計算時需要考慮摩擦力如何減小球的速度,從而推匯出反射角的變化。不過,這個計算對我來說還是有一定複雜性的,因為很難準確估計碰撞時間。我還在思考是否有其他方法可以簡化計算,或者設計一個實驗來驗證這個現象。
一旦進入物理的細節,他就像小孩到了遊樂園。只不過對而他言,這是個物理的主題公園。那有沒有什麼特別的事情,或者說哪一個時刻他突然覺得就是物理,我就是要學物理呢?
侄子:我在初中階段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也從來沒有思考過我未來要學什麼專業,我其實到高中才思考,因為高中,只要是與國際教育相關的,都得選專業儘早,因為這樣後期對於你一些其他的準備,比如說文書加試面試就會有優勢。
如果說它沒有時間線,我可能也不會這麼快確定,但我覺得這也有必然性。不管是什麼時候確定它都是必然的。但這並不代表我一開始就想學物理,我是後來就越學越發現有意思的。我喜歡物理這樣的非常具有邏輯性,統合性的學科,你甚至可以畫一個樹狀圖,然後這個主線就比如說是力學的主線,你可以直接分叉出來很多不同的東西,然後再從它樹的樹枝再去分叉更多的。

上圖是他畫的一個簡單的“樹狀圖”。
和從小就“志向遠大”,或謝耳朵那樣天才少年的浪漫劇情相比,侄子選專業的過程少了浪漫,多了自然平淡。小時候空閒時看的科普書,初二物理課加入後的成績升級,性格里對物理學科特性的一拍即合,讓他在高一下選擇的岔路口,沒什麼糾結就走上了自己的方向。
學習的自治
較早確定目標優勢明顯,他可以把精力集中在準備物理專業的申請上。接下來的一年多,他著實創造出了狂飆突進的自主學習。
侄子:一開始我還是正常,但是高二上的十月份考完後,我的進度已經和學校徹底脫軌了。學校教的東西我全部都考完了。
小樂:為什麼你會學得這麼快和效率這麼高?
侄子:我覺得可能是規劃的早,因為這個東西就是一個迴圈,就是我在高一下的三四月份之後我就明確了,我要提前考,我要提前學,不管學校同不同意我都要提前學,哪怕學校不同意我提前考,那我就不考,但要先學。都學完之後,十月之後,學校允許我不上他們的課,有個地方去自習,那我就開心啦。
那我就每天我又不用上課,我每天都可以學更多東西,所以你可以看到這樣的東西就是一個指數增加的,就是你越學你就越有時間去。
加快速度學習是為了把時間留下來準備面試和加試。不用上課是因為他自己的進度太快,從自己在教室學,申請到自習室,後來因為自習室也有很多人,就申請去了老師辦公室。
侄子:所以如果說現在有一個高二或者高一的人來問我,你要你建議我提前考嗎?我的答案一定是。面試和加試它也不是隻用高一的知識,還要用高二高三的知識,但是學校進度這麼慢,你又學不到,如果說你提前學了,你就會那會這些東西考試的時候你就是佔優勢的。
小樂:那可是像國際學校,它不是就是它的一個教育的目的就是把你們送到這些世界各地的這個大學裡面去,但他為什麼就沒有匹配這個速度,他教的這麼慢。
侄子:因為他可能做不到在這麼快的進度內去,讓大家考出好成績。因為就算是現在以這麼慢的進度還是有人考的不好,那要再交那麼快的就不行。我記得當時有幾個學科這個單元,因為它是單元考試24個單元有幾個單元,我是幾天就速通的。
我當時學的非常快,因為也是有一定競賽的基礎,所以學的快,那這種情況下,如果說對於一個可能沒有接觸過競賽,然後未來也不準備學物理方向的人,他可能就根本跟不上,完全跟不上。
小樂:那你是怎麼速通的?
侄子:我就把書給看了一遍,然後看看網上一些影片課,我就直接開始做題了,當時做題又做了幾套題,然後基本上就達到分數線了,後面就做題練練手感就行了。
小樂:也是因為你的物理還是底子好,然後你有參加一些你剛才說有些競賽班?
侄子:競賽倒沒有上課,就是考競賽,我覺得競賽第一方面是為了給你一個成績,然後他在你的申請裡面是有幫助,比如說我參加英國物理奧林匹克得到了金獎。我覺得那第一是給我履歷增加了一個提分項,第二就是這個競賽,它強迫我去學了一些更加深入的知識。其實跟面試加試的原理是一樣的,那些都讓我去更多的學習。
如果說你不報,你就自己刷題,可能沒有動力,但是現在有一個考試的deadline就放在你面前有壓力的,那就要學那不學就考不好,那這個八百塊錢就白花了。
在和表姐聊天中,她提到了影片課有不同種。有幾萬塊的直播課,也有幾千塊的錄播課。很多家長覺得貴的就是好的,購買直播課。侄子選擇上錄播課,因為他想自己掌握進度。
小樂:自學這個過程中,你沒有辦法對自己作假,就是你會理解,因為你自己很清楚。
侄子:對,我覺得如果說我不懂,我在騙我自己,那不是坑我自己?自欺欺人嗎?那如果說你要上課,老師問你,你要是不會,然後老師罰你抄的話,那可能你要說你會了,那騙一下好像對你短期來看還是有好處,但是長期來看也沒有好處。我自學的話,第一我不會受到任何懲罰,我只要去把它搞會就行了。第二我有充分的時間和耐心去搞,如果說你問老師,可能給你講個3、4遍,你還是不會,老師可能就沒耐心去跟你講了,但是如果說你自己學的話,有一個東西搞不懂,你可以反覆去查各種資料。有充分的時間去理解。
同樣,有的時候這個東西我明明懂了其他人不懂,那老師就要花很多時間把其他人講懂,那對於我來說就是浪費時間 。所以自學的效率非常高,可以說是百分百,因為你所有花的時間都在你不會和沒學過的東西上面,而不需要去相容他人的進度。
所以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自由吧,我可以自主控制自己的進度,而不受到外界的干擾。
任何以“自”開頭的活動,無論自由職業,還是自學,都是一個聽起來美好,現實中艱難的事情。自由是權利,更是責任。沒有了學校課程的框架支撐,完全負責自己的學習,是好學生的特權,也是冒險。
你可以VS.你必須
有些路大家都去走,彷彿成了預設路徑,但他做了取捨。比如花錢加入的微科研,他覺得意義不大,學的東西有限。海外遊學,夏令營,他也沒參加,“學校組織過,但三萬多,太貴了,而且也就是玩,學不到什麼東西。想學知識的話,怎麼都能學。”
小樂:那你覺得什麼是特別重要的?
侄子:有些考試肯定重要。但宏觀來說,時間安排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事件不安排好, 所有的計劃就亂套了。我在小學和初中的時候,這個事情不是我自己安排的,都是我家長安排,我心裡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我也不知道這個安排是否合理。
小樂:你跟著他們安排好的,就去做?
侄子:對,所以有的時候達不成目標,就很難受,那這種情況那學不好也是正常的。
小樂:那你到高中時間安排是一個怎麼樣的。
侄子:宏觀的時間安排是我媽做的,比如六月幹什麼,十月要完成什麼。其實讓我來做,如果說給我一定時間,我去搜索資訊可能也是一樣的。微觀的時間,就是你每天甚至精確到每個小時該去做什麼,全是我自己搞的。
小樂:那什麼時候最忙?
侄子:高二上的時候不僅要準備BPHO競賽,還要準備雅思考試,第三件事情就是10月份我考了十門alevel。
小樂:10月份一個月考了十門?
侄子:對。然後第四件事情EPQ又要寫論文,又要答辯,所以我當時同時要幹四件大事,
侄子:高一下到高二上那段時間非常忙,我當時就是感覺跟在初三的時候時間安排的差不多緊密了,就是一堆事情,但是有一個區別,就是這些事情至少我感興趣,除了雅思比較枯燥,但它是必須考的,我不能逃避它。

以上是他的高中安排時間線
我問表姐,為啥高中放手主要讓他自己安排,她回“關鍵是你到高中,你不放手也沒得辦法呀,他弄的那些東西,我不懂啊”。很多時候,當爹媽沒辦法, 孩子自然就會有辦法了。
因為他多次提到早定專業的重要性。我好奇這個看似簡單的道理,為什麼別人難以做到。
小樂:你自己拿主意拿的還挺決斷的,就是我在想其他孩子,為什麼專業定不下來?
侄子:我們班有一個同學,他就是他的選課是數學,物理經濟,他一開始想學經濟方面的專業,然後他extended program qualification就是一個自己做的科研專案,他就做了一個經濟學相關的科研專案。後來他又發現他不想學經濟了。他想學物理,然後他又重新做了一個。來來去去就用了很多時間。
高中生透過多次嘗試尋找方向實屬正常,但在客觀現實下,難免有消耗時間的風險。在交流中我瞭解到,學生們報專業的時候主要考慮的因素包括就業,錄取率,學習難度,興趣等因素。同時,有些家長也會以自己在哪個行業有關係和資源, 來為孩子做選擇。
表姐提到,有的家長控制慾太強了,就是我認為什麼是好的,你就一定得按這個這個去走那個,他有個同學,家裡有個特定領域的上市公司,家長就非讓小孩兒學這個專業,小孩兒後來學不下去,也不知道怎麼弄了。
小樂:我們這邊就很多華人的家長或者說亞裔的家長知道小孩從小就是你一定要爬藤。我前一陣子才聽說一個詞叫哈耶普斯麻,你知道嗎?
侄子:你要是說必須讓一個人去壓力肯定大,我媽要是跟我說,你必須去哪個學校,那我壓力也大。他們沒說你必須,去不了也不是沒有其他大學上。必須到那裡,不存在的。因為他們一直沒給我壓力,上X大學這個目標其實也是我自然出現的,壓力主要也就是我自己給自己。
然後老師對我的期望也大,他們也沒跟我說你必須,他們只是給我很多期望值。所以我覺得壓力主要來源於我自己,
在過去這幾周我對他採訪以及微信交流中,這個孩子都展現出了超越年齡的理性平和。就連收到錄取的當天,他也只是告訴媽媽“郵件收到了”,照常十點半就睡了。唯有在我打探他高中喜歡的女生時,他的每個回覆裡都出現了俏皮的表情,彷彿在掩飾加快的心跳。而我也總算體會到了傳說中的姨媽笑。
今天的養育越來越精細,家長的育兒書,教育資訊看越來越多,容易生出萬事皆在掌控的幻覺。而在表姐這個普通家庭裡,我看到的恰恰相反。也許父母和祖輩的學歷,財富,育兒知識,既不充分也非必要,從小對孩子步步為營的規劃也許更多是一廂情願的打擾,養育和教育的過程中環境不利,遇到挫折也都正常。真正重要的,是既不復雜也不神秘的常識,比如觀察,等待,理解,和尊重一個獨立於我們的生命慢慢萌芽,茁壯,磨練和實現自我。如果還不夠,那就再加一點虔誠的拜拜。
表姐用燒香顯靈來解釋侄子突然開竅,當然是半開玩笑。但仔細想想,這個行為背後的邏輯,是接受事情超出了我們的能力範圍,於是放手將其交付給更強大的存在。
那麼這個更強大的存在,會不會就是孩子自己呢?
轉發解焦慮,轉發來好運~
往期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