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雙非”反超“985”,一張志願表裡的時代洪流

定向專業分數線反超985,中國家庭升學選擇已從“唯名校論”轉向“就業優先”?
作者:Zoey;編輯:KK;本文來源:公眾號“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657分上二本?上海海關學院錄取位次超去年上海交大”
“浙江考生604分選擇高職定向軍士,放棄省內本科院校”
“687分考生喜獲空軍飛行員錄取通知書”
…….
當前,全國各地高考招生工作正如火如荼進行中。而連日來各大“魔幻志願填報”頻頻衝上新聞熱搜,引發社會關注。
看到“985分數報考‘雙非’”“本科分數報考專科職校”的反向操作,原以為評論區會發出“985不香了嗎?”“父母花20年雞娃,結果孩子報了職校?”的感慨,結果滿屏都是“點贊認可和羨慕”,有不少讀者留言“定向生,工作應該穩定”“聽著就像有鐵飯碗的大學”“就業才是硬道理”
這些共鳴背後或許反映了升學選擇的新邏輯和大趨勢——從“唯名校論”轉向“就業優先”。
升學選擇新趨勢:
就業確定性、專業為王、
名校光環褪色
“反向填報志願” 不是個例,小編梳理了近兩年提前批錄取分數線反超資料。
從這些資料,可以看到三條清晰的“暗線”——
1、職業“確定性”溢價
“軍警熱”“師範生熱”主要集中在高招提前批錄取中,提前批包括軍事、公安、航海、消防、飛行技術,公費生(師範、醫學、農科),綜合評價招生、高水平運動隊員、藝術特長生等特殊專業型別的本科招生,以及定向培養軍士生等型別的專科招生。
以前,“提前批錄取”被認為是“低分高就、逆襲名校”的跳板,如今情況發生了轉變:主動選擇“高分低就”越來越普遍。
而近年來提前批分數線水漲船高,正是因為提前批高校中的“特殊專業”和就業進行了強繫結。海關學院、公安大學、刑警學院,這類院校共同點是:畢業即對接公務員、警察、機要系統。
用家長的話說,“讀完就有編”。在就業寒潮裡,“確定性”被標上了高價。
以上海海關學院為例,它今年在江蘇錄取位次較2024年提升了4000多名,不僅超過去年上交醫學部在江蘇的分數線,也超過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東南大學在今年的提前批錄取分數線。上海海關學院是海關總署直屬學校,其“高就業率保障”對普通家庭有著極強吸引力。
學校釋出的2023屆就業質量報告顯示,黨政機關為主要就業渠道,落實297人,佔比49.5%。在今年高分投檔線上熱搜後,學校招生處工作人員表示,公務員錄取比例遠超社會平均水平,“如果想進海關,除了我們學校,基本沒有別的選擇了。
南京警察學院警犬訓練
來源:南京警察學院公眾號
類似的,江蘇警官學院2024屆畢業生入警率99.44%,總體初次就業率95%,在公安領域競爭力拉滿。
北京電子科技學院,作為中央辦公廳所屬的唯一一所為全國各級黨政機關培養資訊安全和辦公自動化專門人才的高校,2024年應屆本科畢業生總體就業率高達96.47%。
604分考生賀顯貽報考的武昌職業學院定向軍士專案學制3年,畢業後直接進入部隊相應專業技術軍士崗位服役,享受士官待遇。
2、高職院校逆襲
去年,有媒體報道,全國51所職業本科院校中,物理類平均超本科線31分,歷史類平均超23分。
有高職“小清華”之稱的深圳職業技術大學2023年首次設定6個職業本科專業,包括電子資訊工程技術、現代通訊工程、人工智慧工程技術等熱門專業,當年最低物理組錄取分數為559分,超出本科控制分數線117分,相似分數在廣東甚至可以被一些“211院校”錄取。
深圳職業技術大學和比亞迪公司聯合打造產業學院
去年,杭州一位602分考生,沒選普通本科,反而去了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大學讀城市軌道交通裝置與控制技術。同樣也是因為,該專業和軌道交通、高鐵等行業深度繫結,專業應用性強,就業有保障。
可見,職校已不再是“低分兜底”的代名詞,在產業強省裡(如江蘇、浙江、廣東等地),優質職業本科正在成為“新一本”,考生選擇它們,更多是出於就業導向和產業對接的主動選擇,而非分數無奈。
深圳資訊職業技術學院學生
來源:南方日報
3、專業為王,名校光環褪色
過去十年間,"衝名校、調劑專業"曾是高考志願填報的普遍策略。但近年來,這種觀念正在被顛覆。從資料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專業實用主義”正在一步一步壓倒“名校崇拜”
比如,前段時間,江西瑞昌某中學的三名高分學生因沒有填清華北大的志願而根據專業選擇了自己心儀的學校遭班主任怒斥,此事迅速在網路上引發熱議。這件事恰恰說明了,學歷神話被打破,名校走下神壇。
小編在整理資料時發現,廈門大學、中山大學、吉林大學等多所985高校提前批中冷門專業錄取線走低甚至遇冷,比如在江西提前批,吉林大學物理類的投檔線低至576分,這個分數只相當於普通211高校的水平。
這些遇冷的專業主要集中在“小語種”、“生化環材”、“土木建築”等方向,也就是我們現在經常調侃的“畢業就失業”的“天坑類”專業。
而“雙非”“職校”類院校反超985的專業主要集中在智慧製造工程、計算機應用工程、刑事科學技術、網路安全與執法多與當下社會發展需求相契合,專業實用性強。
這說明在就業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專業的“變現能力”正在超越學校的“品牌價值”,名校光環正逐漸“褪色”。
傳統升學邏輯加速瓦解的背後:
經濟、政策、市場主導
當然,這三條“暗線”背後都有一個關鍵詞——“穩就業”。近年來,經濟發展放緩,經濟結構調整,深刻影響了家庭教育投資決策。網際網路大廠裁員、教培行業整頓、房地產行業低迷,使得體制外就業的不確定性加劇。
2024年,智聯招聘日前釋出的《2024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畢業生找工作的“求穩”心態在持續加重,超半數畢業生認為工作“穩定最重要”,該比例比去年提升10個百分點。可見,經濟下行壓力下,體制內成為“避風港”。
政策紅利是中國家庭轉變升學選擇邏輯的深層動因。近年來,國家定向培養計劃不斷加碼,公安聯考、軍士直招、師範“有編有崗”、醫學“縣招縣用”——四條制度性通道,把“畢業即失業”變成“畢業即入編”。
例如,2025年教育部以“鄉村教師支援計劃2025”為核心關鍵詞,透過“中央財政專項補貼提標、編制保障強化、專業發展體系化”三大核心變革,重塑鄉村教師職業發展生態。河南省2025年透過“定向培養”計劃招生公費師範生5000人,畢業即入編。
教育部也在推動定向醫學生培養,如河南省2024年起每年新增500名大學生村醫定向培養,廣東省2025年訂單定向醫學生招生2035名,均顯示基層醫療定向培養規模在擴大,這對縣域及農村家庭極具吸引力。
另外,2022年修訂的《職業教育法》認定,職教本科與普通本科“同層次、同待遇”。技術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和待遇顯著提升,技能型人才的價值正在被重估。
中國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再到“中國智造”,創新型人才和高階技工的缺口持續擴大。
智慧製造、新能源汽車、人工智慧訓練師、數字化管理師等新職業、新行業給畢業生們指引了全新的就業方向,為技能型人才提供彎道超車的機會。
這就導致頂級精英人才和高階技術“藍領”人才備受青睞,而盼望著畢業就能當普通“白領”的群體人數“過剩”,學歷通脹後走進社會,他們逐漸發現自己已經找不到位置。
如果把高考志願比作投資組合,過去 20 年家長是“風險偏好型”——衝名校、搏機率;今天集體轉向“風險厭惡型”——用高分買確定性。這背後折射了社會流動性預期的深層變化。
決勝未來
警惕路徑依賴
求穩發展、個人愛好、社會需求之間如何選?這一直都是每年高考後千萬家庭面臨的難題,也始終是教育培養的命題。
在綜合各方面因素後,還是要把選擇權交給孩子。如果孩子渴望科研或創業,強行“求穩”可能讓孩子過早地進入“職業倦怠”,給孩子的長久幸福埋下“地雷”。而相反,熱愛才能“行穩致遠”,克服“千難萬險”。
今年報考武昌職業學校定向軍士培養專案的賀顯貽在採訪中明確地表示,自己的志願報考是為了圓自己的從軍夢,因為受舅舅的影響從小對軍人這個身份就很嚮往和敬仰。這意味著她清楚定向培養軍士意味著嚴格的訓練、明確的責任。
類似的,浙江學生吳哲軒以687分拿到空軍飛行員錄取通知書,他說自己從小喜歡鑽研空氣動力學知識,後來陸軍首位初放單飛的女飛行員到母校宣講,飛行員的種子從此紮根。
“鐵飯碗”雖穩,但也不是誰都能捧得“好”。“中國教育線上”總編陳志文就指出,這種‘確定性’的另一面,是未來發展的想象空間可能變小,“就像每年都有公費師範生違約——20歲的想法,和18歲填志願時可能完全不同。”
部分基層崗位發展空間有限,可能限制長期成長。公費師範生專案一般需履行6年服務期,違約需承擔經濟賠償及信用記錄影響。許多基層崗位的工作環境和內容也並不如想像中“美好”。
有40多歲的民警曾向小編傾訴撕開了警察職業的真實面貌——24小時值班,緊急出警,調解糾紛、管理治安、偵查刑事案件等,加班加點、假期備勤,與家庭聚少離多更是常態。在高壓下,過勞成疾十分普遍。
熱門專業也可能快速“飽和”,公安聯考、海關國考、職教本科考公等政策可能 4 年後就收緊,因此要給自己留一條“二次流動”的後路,比如“專升本”“公安大學考法碩”;對於透過招飛的學員,在經過選拔後,表現優異者可在北大大學、清華大學或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習三年,讓學員們有更加全面的發展平臺。
歸根結底,志願填報從不是人生唯一次選擇,相比於糾結“選名校”還是“選專業”,更讓人警惕的是落入“路徑依賴”的陷阱。就像有人困在“雙非院校低人一等”的焦慮裡,有人躺在“985”光環裡渾噩度日。
那些能夠持續保持生命力的人們,是不斷重新整理技能、不斷自我迭代,才能和時代共振。所以,能決勝未來的,不是選擇本身,而是選擇後的“從不自我設限”。

參考資料:
1.趙越 ,《能上211的分數,憑什麼上職業本科?》,中國新聞週刊,2024.5.23
2.耿學清,《全國51所職業本科高校“報考熱、招生熱、高分熱”背後:職業本科迎來招生“大年”》,中國青年報,2024.11.25
3.黃卓,《657分上“雙非”,宇宙的盡頭是……》,中國教育線上,2025.7.11
4.《浙江小夥吳軒哲(687分),全國第一!被錄取了!》人民日報,2025.7.16
5.《上海海關學院2022-2023學年本科教學質量報告 》  https://xxgk.shcc.edu.cn/3w7xstz/list.htm
K12 成長與教育社群
追蹤前沿資訊   洞察成長規律
挖掘充滿溫度的故事   探索融合世界的教育
為了不錯過每一篇推文,
大家記得關注並星標🌟藍橡樹,
期待和你一起聊教育、看世界

熱文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