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華妖女”破防:金主不給錢了!

者:尹潔

來源:環球人物

ID:

globalpeople2006

最近,一個名為“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的組織在中國出名了。
自從特朗普政府宣佈對這個機構進行“大規模整頓”以來,一些傳統的反華勢力突然啞火,甚至調轉槍口,開始批評美國政府。
2月6日,一個名叫貝書穎的人在某外國網站上發表了一篇“聲討美國”的文章,曝出不少反華組織的內部資訊。她本想喚起西方網友的支援,沒想到,評論區“翻車”了。
“愛華”還是“愛反華”
貝書穎這個名字聽起來很像中國人,但她是地地道道的美國白人。
公開資料顯示,貝書穎出生於美國得克薩斯州,本科期間開始學習中文,2008年到2009年曾在北京進修漢語強化課程。讀碩士期間,她又到南京學習生活了一段時間,繼續進修中文。
2013年,貝書穎拿到了耶魯大學東亞研究專業的碩士文憑,隨後開始了記者生涯。
她曾長期擔任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的記者,專門撰寫與中國相關的“調查報道”和分析文章,關注的領域大多涉及中國的制度、文化和意識形態。
● 貝書穎。(資料圖)
2017年,貝書穎拿到了西方最大的記者組織“國際記者聯合會”的一筆獎金,到德國的一家報社工作了兩個月。
她坦言,之所以選擇這家報社,是因為“它本質上是一個非營利組織(NGO)”,“它的資源較少、聲望不高,發表文章要容易得多”。
當時,德國聯邦議院正在進行選舉。儘管貝書穎並不瞭解議會制,卻在短時間內寫了許多相關文章,還上了當地電視臺的政論節目。
2018年,貝書穎開始為法新社工作,在申請赴華簽證時沒有透過。她對此很不滿,認為是之前批評中國的報道導致的。
貝書穎說自己“對中國人民充滿熱愛”,所以一直期待回到中國,“並以細膩的方式報道中國的情況”。然而諷刺的是,打著“熱愛中國”旗號的貝書穎,持續不斷地幹著分裂中國、破壞中國國際形象的事。她不僅汙衊中國新疆和香港政策,就連中美兩國的文化合作也成了她攻擊的物件。
2019年,中美合拍的動畫電影《雪人奇緣》上映,收穫了很好的口碑,還登上了北美週末票房排行榜冠軍的位置。
此時的貝書穎在美國新聞網站Axios任中國時事報道記者,專門寫了一篇批判文章,指責電影中出現了一張包含南海“九段線”的中國地圖,聲稱好萊塢為進軍中國市場“付出了慘痛代價”。
在文章中,她嘲諷好萊塢“裝啞巴迎合中國”,認為中國相關部門“審查過火”,甚至還聲稱“中國利用強大的科學和軍事力量對外施加壓力,要求好萊塢電影中出現積極正面的描述”。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當一些西方國家效仿中國的防控舉措時,貝書穎不僅把問題上升到政治層面,還進行了“雙標”解讀:“西方的防控措施展現了民主政體強大的動員能力,絕不意味著專制戰勝民主,更不能等同於中國那種(防控措施)對人權的侵犯。”
儘管對中國的抹黑越來越露骨,貝書穎卻始終標榜自己是“獨立”“公正”“客觀”的新聞媒體人,也從不承認背後有“金主”。但是,當特朗普政府凍結了美國國際開發署的資金後,她急眼了。
“白色CIA”
貝書穎把聲討美國“斷糧”的文章釋出在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的官網上。她目前在這家智庫機構供職,職務是“中國調查與分析專案主管”。
這篇文章的標題直接點出了中心思想:“隨著美國資金的凍結,在中國的非營利組織面臨著滅絕的危險。他們需要緊急援助。”
● 貝書穎在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官網上釋出的文章。
貝書穎在文中毫不掩飾地承認,那些為她提供攻擊中國資訊的非營利組織,乃至這些組織構建的反華網路,都是靠著美國政府的錢生存的。
在個人社交媒體上,貝書穎寫道:“隨著美國海外活動資金的凍結,與中國相關的整個工作生態系統都處於危機之中。在(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和美國,數十家非營利組織陷入雜亂無章的狀態,面臨著暫停運營、解僱員工甚至關閉的風險。”
● 貝書穎在個人社交媒體上的“控訴”。
她還宣稱,只要美國政府能繼續給這些組織每年幾百萬美元的支援,她就能繼續在全世界輸出攻擊中國的內容,從而捍衛“民主自由”和“人權”,並證明美國和西方的政體才是優越的。
不少中國人對美國國際開發署並不熟悉。表面上,它是美國官方的對外援助機構,但實際上,它還有一個別稱——“白色CIA”。
CIA是美國中央情報局的英文縮寫。因為過於“著名”,一些CIA不方便做的“專案”,便由美國國際開發署打著對外援助的旗號進行。
多年來,該組織與其他同類機構一起,在世界各地扶持親美、親西方勢力,包括各種非營利組織、研究機構和研究人員、媒體和媒體人等。
● 美國國際開發署大門上的名稱已經被去掉。
貝書穎所在的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就是一家名聲很差的反華智庫。前些年,澳大利亞輿論界常常出現一些汙衊、敵視中國的言論,主要源頭之一正是該研究所。比如有關“新疆強迫勞動”的不實言論,便出自其“專家”之口。
該研究所的年度報告顯示,除澳大利亞國防部外,它還有3類資助者:一是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等西方軍火巨頭;二是谷歌、甲骨文等西方科技公司;三是以美國和日本為主的外國政府機構。
據澳媒報道,自從該研究所獲得美國國務院約27萬美元的資助後,便開始追蹤中澳高校之間的合作研究,醜化和詆譭相關成果。此外,美國政府還利用其干涉澳大利亞內政、煽動反華排華情緒。
2024年11月,該研究所釋出了一份報告,汙衊中國政府利用人工智慧“對內強化洗腦、監控、限制自由”,還聲稱“中國未來若將這類科技大量運用到海外,恐衝擊他國安全”。
貝書穎就是這份報告的撰寫人之一。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她承認沒有證據顯示“中國運用新興科技打擊民主國家”,但她感到擔憂,“希望防止出現中國技術主導全球產業的情況”。
在她看來,中國科技領先“將是一個巨大的風險,因為如果其他國家依賴於某一項與中國公司相關的技術,那麼中國政府就會擁有巨大的權力和影響力”。 
貝書穎還建議說,以美國為首的“民主國家”應儘快思考對策,推出限制性措施。可她沒想到的是,短短兩個月後,新上臺的特朗普政府先把她和她的同類限制了。
“為什麼中國反而更強了呢?”
其實,特朗普政府很清楚美國國際開發署的“工作成果”——靠著該機構的撥款,各類“民主自由組織”才能在世界各地煽動顏色革命、干涉別國內政乃至顛覆別國政權。
但是,特朗普政府更清楚的是,美國國際開發署內部腐敗不堪。
2023年,該機構分配的對外援助金額高達720億美元,但據美國財務專業人士分析,其中僅有10%—30%是被用於“援助專案”,其餘資金不是被貪汙就是被挪用。
正因如此,馬斯克才說“美國國際開發署是一個犯罪組織,是時候讓它消亡了”。特朗普也表示:“這機構一直由一群極端瘋子掌控,我們正在清理他們,然後再決定接下來的措施。”
● 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將美國國際開發署稱為“犯罪組織”。
在這種情況下,貝書穎跳了出來,破天荒地將矛頭對準了美國政府。
她或許以為,自己的“爆料”能博得西方網友的同情和支援。然而,當她把文章發到網上後,評論區大“翻車”。
一些外國網友表示:“原來你們真的是收錢來黑中國的!那還有什麼可信度?”另一些網友則坦言,砸錢攻擊中國並不能證明美國的政治體制是優越的。
還有人提出靈魂一問:“你們花了這麼多錢,為什麼中國反而更強了呢?”
很多美國人支援特朗普政府整頓美國國際開發署。在他們看來,類似機構的專案是在浪費美國老百姓的稅金,除了讓少數權貴和“精英”攫取利益外,對普通人沒有任何好處。
可悲的貝書穎,卻仍沒看清這個事實。真正被“洗腦”的人,其實是她自己。
●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環球人物】。環球人物微信公號是《環球人物》雜誌官方微信,秉承雜誌“以人物記錄時代”的宗旨,以報道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高階人物見長,兼具權威性、時效性和可讀性。在這裡,你能看到最傳奇的人生,聽到最真實的聲音,也能讀懂最有趣的靈魂。我們還有環環大家庭,陪你玩陪你嗨,就等你來!

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最華人影片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