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賣菜西施”李福貴爆火:19歲離婚後,她撐起老弱病殘一家

FIGURE 07/02
最近,有位博主@李福貴 火了。
別的年輕人都離開村子出去打工。
她卻自願當起“留守青年”,在村裡賣貨。
每天只賺100多,卻吸粉500萬+。
因為她的賣貨,不是真的在做生意,而是在陪伴。
掌管村裡貨源的“神”
“打豆腐嘞來了~”
每天只要聽到李富貴吆喝的這一句,全村大爺大媽就出動了。
他們早已等候多時。
有買菜的:
有買啤酒的:
有買調料的:
總之,凡是大爺大媽需要的東西,李福貴都能從車上找出來。
她早早就做過“調研”。
村裡有些地方沒有小賣部,或者賣的東西不全。
大爺大媽腿腳不方便,買一次東西很費勁。
所以,李福貴把所有能裝的雜貨,全裝進了小三輪車裡,挨家挨戶的跑。
到一個地方,她就會停下吆喝一嗓子。
但停的地方很有講究。
比如村裡的小道上,大爺大媽出門就能買。
有次,一個奶奶聽見李福貴的聲音,提個豁口的刀就找來了,要買一把新的。
買完還當場試了一會兒刀。
比如下地幹活的路上。
他們去的路上或者回來的時候,順手就能買點東西。
遮陽的草帽:
解嘴饞的點心:
身上沒帶錢也沒事,東西先帶走,錢後補上。
再比如,家門口。
抬下腳就能買到東西。
如果腿腳很不方便,李福貴還提供送貨上門服務。
人只用坐著,收錢、取貨、送貨,她一個人全包了。
時間久了,好幾個村裡的大爺大媽,都知道李福貴。
買東西,只認她。
不過,雖然李福貴幹的是“獨門”生意。
但她的定價很低,很少有單價超過10塊錢的東西。
這也就算了,李福貴出手還很大方,經常賣著賣著就開始往外送。
新進的點心,感覺不錯,抓一大把塞進袋子裡,直接讓對方拎走。
手速之快,生怕他們反應過來要給錢。
即便有時候碰上倔強的大爺大媽,她也有對策。
一阻二推三擺手,錢都一張一張的數,多一張都不會收。
就算什麼都不買,你只要在旁邊站著,她也會走過來往你手裡塞吃的,甚至默默往家裡送。
除此之外,李福貴還附帶拍照服務。
有天,她賣貨的時候,帶上了一個印有天安門的幕布。
她在外面搭了一個簡易背景,一分錢不收,人來了坐前面就能拍照留念。
來的大爺當場圓夢:“這一拍就到北京了。”
這樣的賣法,一天算下來,收入多數穩定在100-300。
奸商看見都落淚。
有大爺大媽經常說:“你賠了,妞。”
李福貴回的總是:“吃吧,沒事。”
她總覺得,自己收穫的,遠比錢要珍貴。

“硬性”關懷

良心換良心。
大爺大媽每次到福貴這裡買東西,出手都很“闊綽”。
豆腐大塊大塊的買,一次要10塊錢的,明顯吃不完。
李福貴再三勸說,卻被大媽壕氣的一句:“吃不完我油炸放冰箱裡。”堵了回來。
點心也是幾乎全包了。
另一位大媽先是要了大半盒的點心。
然後,又加了幾塊錢的豆腐,還是覺得不夠。
她眼神掃了車上一圈,手指一點,又整包帶走了兩斤的點心。
最後,大媽消費了45,抱了滿滿的一大盒,才滿意地離開。
還有一對大爺大媽,家裡就兩個人,硬是要買一整盒餅乾。
李福貴看勸說也沒用,就換了個同款,但是便宜的。
甚至現場還有剛買完,就返場要再買的。
有位大媽才提走20塊錢的點心,又跑來繼續買。
美其名曰“我有事”。
還有一位大媽,手上的點心袋子還沒放下,繞了一小圈又溜達到李福貴的車旁。
她試探著想買點豆腐,李福貴直接拒絕。
兩人拉扯了兩三回,大媽才同意明天買。
去到別的村,也是同樣的狀況。
本來李福貴還發愁豆腐做多了,可能一天內賣不完。
結果,大爺大媽你一嘴我一句,不遺餘力地把村裡愛吃豆腐的都號召來。
沒一會兒,本來還剩半車的豆腐,幾乎快賣光了。
不光是真金白銀的支援,大爺大媽們還反向“投餵”。
只要看見李福貴,都要問上一嘴:“吃飯了沒你?”
並且買完東西也不走,總想給李福貴做飯吃。
但成功的只有一位大媽。
她一直是一個人住,李福貴路過的時候,會給她送吃的和用的。
有天,李福貴前腳剛進來,她就盛情邀請,忙著要去做飯。
不管李福貴怎麼推脫,大媽都始終堅持,手腳忙個不停。
李福貴只好趕緊幫忙。
做的時候,大媽一臉興奮地跟李福貴“彙報”近況。
前段時間,她的子女們刷到李福貴的影片,看到了她,於是就帶著孩子回家看望。
這麼小的一件事,被大媽唸叨了好多遍。
吃完飯,李福貴走的時候,大媽只留下了護膝,硬是把吃的還了回去。
她說:“只要你來就已經很好了。”
在李福貴的鏡頭下,她記錄過很多位村裡的老人。
這恰巧成了老人和孩子的另一種聯絡。
雖然李福貴是個生意人,但“賺”的是人心。
她每開車離開一個地方,都會有大爺大媽叮囑:“路上慢著點妞。”
半路車胎沒氣了,會有村民免費給打氣。
她抹掉的零頭,反而被對方悄悄加了錢。
村民都擔心李福貴太辛苦,生怕她賠了。
而李福貴從來沒覺得自己虧了。
他們給的溫情,才是最值錢的。
“我叫李亞雲”
其實,李福貴最初也在外打工。
她真名叫李亞雲,選擇回鄉有點“迫不得已”。
她的爸爸智商只有5歲,小學二年級的文化水平。
媽媽先天殘疾,身高跟六七歲的孩子沒有差別,生活也不能自理。
從小,李亞雲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為了減輕家裡的壓力,高中沒有上完就出去打工賺錢。
給老人拍照的技術,就是在城裡影樓當助理時學來的。
2018年左右,家裡突然發生了變故。
李亞雲的叔叔打工時砸傷了腿,手術之後也留下後遺症,走路一瘸一拐,只能接一些散活幹幹。
沒過多久,李亞雲的奶奶又去世了。
家裡本來勞動力就沒幾個,現在擔子全落在爺爺一個人頭上,他要拉扯叔叔的兩個孩子,還要照顧兩個兒子、兒媳。
眼看著他已經80多歲,李亞雲決定回村裡,由她來撐起這個家。
她做出選擇的時候說過:“如果只是我一個人過得好,那沒什麼意義。”
2022年底,李亞雲回到村裡。
為了賺錢,她開始擺攤。
每天凌晨4點去買菜,天還沒亮時,就到早市上佔好位置賣菜。
等爺爺種的桃樹成熟了,摘下來裝一車,凌晨出發去城裡賣桃子。
她還學了怎麼攤煎餅。
早上跟爺爺去種桃樹的地裡幹活。
幹完回家,李亞雲就開著煎餅車出攤。
擺攤賺的錢,李亞雲都會“上交”給爺爺。
後來,她又開始到各個村裡賣貨,記錄農村裡的生活日常。
一邊賺錢一邊自學短影片剪輯。
「李福貴」這個號走紅之後,很多人都覺得李亞雲太辛苦了。
但她卻說:“我不覺得難,我只是在做一件很簡單的:改變我的家。”
別人眼裡的負擔,在李亞雲眼裡,是最親的家人。
她的爸爸會開三輪,一個月800塊,專門負責在村裡收垃圾。
每次幹完活回來,他都會給李亞雲帶點吃的。
有時候出攤,她還會帶上爸媽,陪著他們買衣服、逛街、吃東西。
爺爺不太同意,擔心李亞雲被嘲笑。
可她全程都牽著爸媽的手。
在李亞雲的樂觀、努力下,她的家的確有了變化。
忙碌了一輩子的爺爺,在這個孫女的支撐下,卸下重擔,慢慢開始學會休息。
李亞雲每年都會帶爺爺出去旅遊一次。
北京、湖南……未來還會有更多的地方。
李亞雲曾說過,自己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如果一個人活在黎明時刻,而且他正當年少,這就是最好的時光”。
《活著》裡有個李福貴,而她就是現實裡的另一個“李福貴”。
生活給再多的苦,再多的難,再怎麼是一片貧瘠的“土地”,李亞雲都能開出屬於自己的生命之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