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關稅”、“中國進口中藥材漲價”、“店主開始囤貨”……最近,紐約華人圈被升級關稅訊息炸了鍋。
原本以為只是雷聲大雨點小,但從4月開始,針對中國商品的“互惠關稅”先是砍下了34%,緊接著又飆升到125%,再到如今的145%終極關卡,甚至傳出245%的訊息…
這場“漲價風暴”,率先重傷的不是別處,正是紐約唐人街!這個曾經“人聲鼎沸”的地方,如今正處於“活下去”的邊緣。
據the city記者走訪,近期工作日下午曼哈頓伊麗莎白街的一家老中藥鋪,老闆陳先生正在把新進的一批“枸杞”、“竹葉”、“紅棗”按種類堆好。每一箱貨上都寫著三個字:“中國製造”。
“我們現在是能囤多少囤多少,顧客也是能買多少買多少,”陳先生說,“因為誰都不確定,下次還能不能進貨了。”
他一邊招呼店裡來配中藥的老人,一邊用粵語說:“如果再漲……我們就真賣不起了。”
145%的關稅到底有多狠?
來個直觀對比:如果一斤黃芪原價是$10,加上145%的關稅就是$24.5;配一帖藥要三種藥材原價$20,那成本直接飆到$49。
陳先生的店,一次配藥通常收$40的諮詢費,加起來就要近$90!
老年人、醫保報銷不了的小企業主,會不會還來?很難說。更要命的是,陳先生的利潤率原本就不高,如果進價翻倍,他不僅不賺錢,還可能倒貼。
“我乾脆關門歇業一段時間,等關稅政策鬆了再開門算了。”陳先生嘆了一口氣。

進貨斷貨兩頭難,中藥材都快成“奢侈品”,甚至出現了搶購潮。曼哈頓中國城赫斯特街上的Ho Foods Mart現在每天都像趕集。
員工何先生說:“最近幾天生意突然變得特別好,大家都在搶。”但他說,這種“搶購潮”不會持續太久。“一旦貨賣完,沒人有能力再進了。”
最關鍵的是,中藥材的供應鏈也不是你想搶就能搶。
就像另一位中藥批發商發給客戶的群發訊息裡說的:“為應對貿易戰影響,關稅高達145%。為保障老客戶供貨,我們將限制囤貨行為,價格每日浮動,望理解。”

要命的是,庫存緊張、供需失衡,一旦有一家商戶斷貨,周邊十幾家都會跟著崩。
“貨源每天在變,價格也在飄。”赫德街的草藥店店主趙先生說。他現在每週還會按時進貨,但也坦言:“不想搶貨,搶也沒地方放。”連供應鏈都在“限流”,小店家哪還有空間囤積?
接連遭遇疫情、擁堵費、關稅“三連擊”,華人小商戶壓力爆表!
回看過往,唐人街的困境並非一日之寒。早在疫情期間,這片老牌華人聚集地就遭遇沉重打擊。封城、旅客銳減、租金仍高、負擔沉重……大批小店關門大吉。

2025年年初剛剛實施的“曼哈頓擁堵費”,也成了壓在唐人街上的一座大山。從新澤西、布魯克林、皇后區來的老顧客一下子少了近一半。
而今,145%的對華關稅成了“最後一刀”。
為什麼這次加稅對唐人街衝擊最大?因為這裡的店家賣的不是衣服鞋子,是依賴中國進口的中草藥和乾貨,還有傳統華人信賴的非醫保專案(比如中醫藥),以及客單價低、利潤薄、流動性強的小商品……
這些行業,本來就吃力,如今又迎來中美貿易戰下的“強風浪”。“老移民顧客花不起錢,新移民都在法拉盛、長島、布魯克林。我們這邊老了,也窮了。”赫德街的一位女店主無奈地說。

一些在唐人街生活多年的居民開始擔心: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下去,未來的唐人街會不會真變成“鬼城”?
畢竟,小紅書上打卡的美食、手信、老字號,是支撐唐人街“煙火氣”的根本。而這些小店,撐不起動輒翻倍的中藥成本,也熬不過一個月兩個月的“斷供”。
根據本地商業聯合會資料,唐人街中醫藥類商鋪中,90%依賴中國進口。疫情後關閉商戶超過35%,擁堵費實施後,新澤西客源流失約50%。加稅後一個月內,預估草藥漲價幅度將達80%-120%!
別以為這只是商戶的事,對整個紐約華人圈影響都很大。
想想老人家平時怎麼治病養身?一貼草藥$15,現在可能漲到$50。平價的小診所可能因此直接歇業,未來整體中醫服務空心化,大家將會不得不轉向昂貴的西醫體系!
換句話說,一場關稅風暴,動搖的是“民生剛需”。

“你問我怎麼辦?我也只能說,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趙先生說,“如果哪天客人不來了,我們就關門。大家都倒閉了,也就沒得選。”
聽起來有點佛系,但也是這群老移民面對不確定政策時的無奈底氣。畢竟,他們撐起的,不只是幾家草藥鋪,而是唐人街過去幾十年的“人情社會”和“華人根脈”。
總結一句話:這不是做生意的問題,這是活下去的問題。
關稅高了,誰還進貨? 進貨少了,誰來買? 大家都不買了,唐人街還剩什麼?
這場沒有硝煙的“中美經濟對抗”,已經悄悄滲透到我們生活最深處的角落。而紐約唐人街,就是其中最敏感的“溫度計”。
希望政策能鬆一鬆,讓這些努力維繫傳統、為社群服務的商戶,有機會“喘一口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