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績優基金經理離開公募了

張翼飛的下一站為私募機構。在基金業限薪趨勢下,“公轉私”也成了諸多基金經理的共識
文|《財經》記者 黃慧玲 實習生 張天藉
編輯|郭楠 陸玲
基金業再傳知名基金經理離職訊息。
7月17日上午,據安信基金公告,公司首席投資官(混合資產CIO)、基金經理張冀飛因個人原因離職,並卸任了旗下所有基金。
張翼飛擔任公募基金經理11年,早年從財務轉型成為固收研究員,如今成為公募基金固收+領域標杆人物,管理規模近300億元。離職訊息傳出後,也令許多投資者嘆息。
“這幾年來挖張翼飛的人也很多,但他一直沒走。這次遇到了心儀的機會,還是希望在職業生涯上有新的突破。”一位接近張翼飛的行業人士告訴《財經》。
張翼飛也在給投資者的公開信中寫道,其將繼續從事資產管理行業。“雖然已經不算太年輕,但相比那些‘超長待機’的前輩們,我仍可能有半個世紀的時間,繼續從事這份激動人心的工作、去以正確的方式做正確的事,不疾不徐,以足夠的韌性和耐心,用一種在長期內風險友好型的、有積累性的、行穩致遠的絕對收益投資方式為大家服務,與大家相處。”
《財經》瞭解到,張翼飛的下一站為私募基金。在公募基金業限薪趨勢下,“公轉私”也成為諸多基金經理的共識和行動。另一邊,那些仍然留在崗位上的基金經理們,也紛紛退出薪酬天花板更明確的行政崗位,卸下高管頭銜,迴歸投研本源。
張翼飛離職,管理規模近300億
張翼飛畢業於上海財經大學,早年曾在實業做財務工作,2010年加入日盛嘉富證券公司任研究員,開始證券投研生涯。
2012年,張翼飛加盟安信基金固收部任研究員,2014年開始管理貨幣基金,2015年5月任安信穩健增值基金的基金經理,從此走上混合資產投資的道路。
在競爭激烈的基金業,張翼飛的難得之處在於其貫徹的絕對收益理念,旗下多隻基金都取得了年度層面的連續正收益。
以其管理時間最長的安信穩健增值基金為例,已連續九個年度獲得正收益。也因此,他和他的團隊成為公募基金中口碑較好、知名度較高的混合資產團隊之一,個人管理規模超過280億元,佔公司管理總規模的近三分之一。
公告顯示,張翼飛離職後,此前單獨管理的4只產品中,兩隻股票倉位較高的基金交給了股票研究經驗更豐富的李君,兩隻偏債基金則交給近年來投資業績靠前的黃琬舒。
自2017年底以來,安信穩健增值基金一直由張翼飛與李君共管。公開資料顯示,李君有20年從業經驗,2017年9月加入安信基金,歷任光大證券研究所行業分析師,國信證券研究所高階行業分析師,上海澤熙投資公司投資研究員,太和先機資管研究總監,東方睿德(上海)投資公司股權投資部投資總監,上海東證橡睿投資公司投資部總經理。
李君管理的安信新趨勢歷年表現
張翼飛旗下規模最大的債券型基金為安信目標收益,已與黃琬舒共同管理近兩年時間。黃琬舒有十年從業經驗,2015年在富國基金擔任債券交易員,2016年12月加入安信基金,2021年4月開始管理公募產品。
接近張翼飛的業內人士告訴《財經》,張翼飛非常敬業、重視客戶體驗。在職業生涯轉型期,他將產品的“接力棒”交給共事多年、理念一致的夥伴,也是希望較大程度降低卸任對產品運作的影響。
奔私潮再現?基金經理流動加速
在金融業限薪、降薪大潮下,基金經理們的流動正在加速。
《財經》根據Wind(萬得)資料統計,截至7月17日,今年以來已有197位基金經理離任。此前基金經理離職數量已連續四年超過300位。2021年離任314位,2022年離任322位,2023年離任310位,2024年離任357位,創下新高。
今年以來,知名基金經理離職情況較多,其中不乏近年來業績優秀、市場認可度較高的基金經理,除了前述提及的安信基金張翼飛,還有景順長城基金鮑無可、華商基金周海棟、中歐基金曹名長、建信基金周智碩、融通基金範琨、宏利基金王鵬等。
限薪大潮下,部分基金經理由薪酬天花板較低的國有控股公募基金流向薪酬天花板更高的民營控股、外資控股公募。但由於公募受限相比私募更多,加之此前發生過基金經理跳槽公募基金、由於市場關注度過高導致失敗的情況發生,更多基金經理在跳槽時傾向於選擇私募基金。據《財經》瞭解,包括張翼飛、鮑無可、周海棟在內的多位基金經理去向均為私募。
“對於優秀的基金經理來說,選擇是很多的。”有業內人士透露,一家從事私募股權投資的外資機構為某位已離職知名基金經理專門開設了二級投資業務。
限薪趨勢帶來的不僅有奔私潮。那些仍然留在公司的基金經理們,也紛紛退出限薪天花板更為明晰的行政崗位,卸下高管頭銜,迴歸投研本源。以此次離職的張翼飛為例,2023年5月其升任公司副總經理,也於2024年3月便卸任了安信基金副總經理,轉任公司首席投資官。
績優基金經理的離開令投資者惋惜,也是基金公司的損失。
“我們也頭疼,但沒辦法,攔不住的。”一位公募基金高管告訴《財經》,對於依賴基金經理個人影響力的產品和公司,一旦基金經理離職,無疑是巨大損失。但對於平臺型公司來說,基金經理個人的離職對產品線的影響就沒有那麼大,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各家公司都在強調平臺型發展的原因。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當下環境想動、能動的基金經理畢竟還是少數。“按照二八法則,只有最優秀的一小部分人擁有議價權。但對於更多人來說,留下來仍是現階段最優解。”
基金經理的勤勉敘事前幾年很流行。但在降薪限薪、行業改革大變局下,也有許多投資者擔心,基金經理們是否會因此躺平?
“未來對主動權益基金來說難度只會更大。”一位公募基金高管認為,無論是被動型基金崛起的挑戰,還是公募基金高質量改革的要求,都需要主動權益基金做出持續穩定的超額。“那些躺在功勞簿上的基金經理,未來如果跑不贏基準,那麼投資者也沒有選擇他們的必要。”
“可能會有一小部分基金經理躺平了,但還是有很多基金經理非常勤勉,這個行業依然很卷。如果不努力的話,依然面臨殘酷的優勝劣汰。”多位基金經理告訴《財經》。
一位從業十餘年的基金經理展示其過去一年學習筆記,將近40萬字。據其自述,從業以來始終保持高強度工作狀態,幾乎沒有休過年假。即使是在過去長達三年的主動權益熊市中,他也並沒有躺平,而是一直在迭代更新投資方法論、加深對產業的認知。他因此調侃自己,“一直在上高三”。
在年輕基金經理們的考量中,薪酬因素的佔比就更小了。一方面他們的薪酬遠遠沒有觸及天花板級別。另一方面,相比薪酬,他們更關注自身價值的創造以及能力的積累。
一位95年基金經理告訴《財經》,他將投資當做終身事業,希望在公司平臺上持續精進,提升投資能力,透過複利效應實現長期成長,為持有人創造長期價值。“這是驅動我們日復一日堅守崗位的核心動力。”
責編 | 要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