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媽媽去了國外,還能“領先”嗎?

走遍美國

帶你走進一個真實的美國!

關注
菁kids北京(ID:Jing-kids)
作者:熊靚
聽到有人說“北京老母親能把全世界都變成海淀”時,海淀出生、海淀成長,又逃離海淀到多倫多的老母親Matt媽呵呵一笑。
她說:“以前聽這話我肯定會謙虛地說,別介,真不敢當。但是今天我敢說,我們真有這本事,走到哪裡都能把自己變成跟在海淀時一樣,一樣慌慌張張,一樣忙著雞娃。海淀老母親無論走到哪裡都是以孩子教育為核心,只要為了孩子好,都是一副豁出去的架勢。
早上五點,Matt媽媽就要起床給兩個兒子準備早餐和午餐,小兒子讀九年級,大兒子Matt讀十一年級。孩子們正是長身體的時候,Matt媽會把兩頓飯安排的十分豐盛,要花不少時間。
她六點半出門送大兒子去多倫多市區的 Upper Canada College(UCC),這所男校在加拿大排名第一,從萬錦市家中開車到位於多倫多市中心的UCC有32公里,往返需要一個半小時。
由於前幾年UCC住校生鬧過醜聞,她不放心兒子住校,只得親自接送。
八點回到家中後,又要送小兒子到離家只有3公里的Markville Secondary School(Markville SS),這所萬錦市排名第一的公立高中,備受華人移民的追捧。
送完孩子們之後,Matt媽媽收拾房間,整理完廚房,簡單吃口飯,下午兩點又出門去接小兒子去上數學班,然後接大兒子上游泳課…..
做飯、接送、監督功課,一天折騰下來,Matt媽感到比在北京的時候忙多了。
Part.1
從第一公校到第一私校

在北京的時候,哪家學校好、師資強、升學率高,Matt媽心如明鏡。
Matt媽父母在北京某研究所工作,三十多年前自己就在人大附中讀書,她對於海淀區的教育相當瞭解。
2020年,Matt媽帶著兩個兒子搬到了多倫多北邊的萬錦市,對於這裡的學校、生活可以說是兩眼一抹黑。
Matt媽說:“現在單接送孩子每天就要花上四個小時,確實很累。今年小兒子會繼續報考UCC,如果考上了,兩個孩子就能在同一所學校上學,到時候我們就會搬到學校附近住,上學路程縮短了,我就能輕鬆點了。”
但是,要實現這樣的生活,還需要小兒子爭氣!
提到小兒子面試UCC失敗的經歷,Matt感到挺遺憾,她認為有了大兒子成功被UCC錄取的經歷,分數不比大兒子差的小兒子應該是穩操勝券了。
幫Matt媽辦理入學的顧問告訴她:“您的小兒子非常優秀,但是在英語表達能力上差一點,才沒有被錄取的。其實您現在學區裡的Markville SS這所學校是第一名的公校,何必非要去考UCC呢?公立高中還免費呢,讀私立一年也得幾十萬,您也買了學區房,不讀豈不是浪費資源?”
如果在四年前,Matt媽可能會接受顧問的建議。
她說,當初選擇在Markville SS學區買房就是個美麗的錯誤。首先是排名的誤會,她以為學校排名是綜合性的,包括師資、名校錄取率、硬體設施。直到學校老師告訴她,這個所謂的排名並不是官方的。排名的規則是分數越高排名就越靠前,華人和亞洲學生都喜歡卷分數,自然排名就靠前了。
加拿大公立教育講的是“平均主義”,雖然學校的師資和硬體有點差異,但無論是都市還是鄉村,學校的建築幾乎都是一模一樣的,差異很微小。
第二個誤會,是以為只要是加拿大的學校都能讓孩子的英語得到快速提升,但是在Markville SS這所以華人為主的學校裡,還真是挺難。
大兒子Matt說:“除了上課之外,其他時間跟同學都說中文,不不不,應該說如果趕上從華人老師的課也經常用中文聊天。這裡更像是北京的國際學校,英文只用在考試上。
想了很久,Matt媽還是決定讓孩子轉學,她覺得既然都到了加拿大,就得讓兒子儘快融入加拿大教育,在華人比例低的學校才會把英語提升上去。
Part.2
請哈佛大學畢業生補習
在北京找各省市狀元來給孩子補習,這不是一件難事。為了讓兒子掌握學習數學的竅門,Matt媽在北京時,給大兒子約過數學單科狀元的課。
到了多倫多,在國內中上水平的兒子,成了平均95分以上的學霸,Matt媽的“野心”也開始滋長了。
去年,Matt媽給兩個兒子都請了家教,一個教物理,一個教數學。教物理的老師是印度裔加拿大人,三年前從哈佛大學物理系畢業的碩士。
老師和Matt媽住在一個社群,兒子每週三次到老師家上課,一次兩個小時,每小時100加幣,算下來一個月要1萬4千塊(摺合人民幣)。
Matt媽說,這個費用請哈佛畢業的老師,還是藤校招生必看的競賽Physics Bowl(物理碗)中獲得高分的藤校畢業生,太值得了。
來加拿大之前,大兒子Matt在北京讀書時,成績普普通通,別說是哈佛了,連上人民大學都是奢望,能上個北京的一本已經謝天謝地了。
來到加拿大之後,一開始,Matt媽給兒子們制定的學習目標只是趕緊把英語學好:“北京已經退不回去了,那就好好在加拿大上個大學,多倫多大學考不上,讀個西安大略大學Western University)也行。”
現在,大兒子要衝擊藤校,Matt媽完全沒有預計到。除了物理接近滿分,大兒子其他學科的成績也只有90分,藤校能要這樣的孩子嗎?她心裡曾經也打鼓。
大兒子高中的物理老師卻堅定認為孩子去藤校大有希望,他告訴Matt媽,以兒子的物理天賦完全可以衝一衝藤校。而且藤校招生更看重研究能力,而不是看最終的分數。
Matt媽說,只要是有希望,家長都是會盡力託舉孩子的。
只要一天沒有拿到哈佛大學的offer,她真不敢篤定地說:兒子真是藤校那塊料!就算兒子沒有去成哈佛,請個家教提升下也是好的,教育投資沒有一下子就能見到回報的。
Part.3
和30個買家搶學區房
在北京的時候,Matt一家住在中關村二小的對口小區,當年的房價一直都是保持著上漲的趨勢,很多家長都在等待出手。
今年,Matt媽決定等小兒子考上理想的私校之後,把萬錦的學區房賣了,在新學校附近買一套房子。
可是房產中介告訴Matt媽,現在不是買房的好時機,房貸利率一直在漲,買房市場一直疲軟。像她住的獨棟大戶型,想成交只能降價賣了。
她現在居住的房子是一套300平米的兩層獨棟別墅,是在2020年在搬到加拿大之後,經過了半年,透過和三十個買家競價,才“搶”到的學區房。
她說:“買學區房是我給加拿大教育交的第一筆學費,2021年差不多花一千萬人民幣買的房子,到了今年,這套房子還是這個價格。我買的時候是房價高點,現在房價已經進入了冷靜期,所以不是房價沒有漲,而是我買得太貴了。
這次不理性的投資是被搶offer給鬧的。買房那會兒,房地產中介告訴她,她看上的一套150平米的二層聯排小別墅被一個買家加價30萬買走後,她開始有點慌了。
一個朋友也說:“現在多倫多的樓市太瘋狂了,大家都在買房。我才在出了五個‘狀元’的Bayview中學附近買了一套房,比去年漲了20%。至於這房價還會不會降我不知道,但是孩子明年就要上高中,這是剛需呀!”
2021年,多倫多全年售出121,712套房屋,比2020年增長28%,全年平均售價創下109.5萬加元(摺合人民幣550萬)的紀錄,比2020年上漲17.8%。
在這股漲價的潮流之中,Matt媽就像被一雙無形的手推著走。
她說,人真的是真奇怪,越買不到的東西越想得到。
剛開始,Matt媽把購房的目標鎖定在小戶型上,Matt爸在北京有工作,不常駐加拿大,她認為150平米的兩層三個房間的房子夠他們母子三人住了。但是這種總價低的房子可是尖兒貨,Matt媽“搶”了好久都沒有收穫。
她只能看向總價更高的,面積更大的房子。她說:“從150平米漲到了300平米才買到了房子,還加價了20萬加幣,比當初的購房預算整整高出了一倍。房子買到手了,我的心情就跟打了勝仗一樣,太爽了。現在看來,這就是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罷了。”
Part.4
和世界各地家長一起“卷”
在北京時,Matt媽是看得明白國內卷的趨勢和方向,到了多倫多,她迷惑了。
在多倫多這座移民為主的城市裡,聚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族裔,大家都帶著不同教育理念,各自在家閉關修煉,等待關鍵時候才拿出來比試一番。
先來說一說國內同胞們的卷,Matt媽最瞭解的家長群是北京家長。不得不說北京家長卷得敞亮,都在明處。無論是老北京人還是新北京人,好像對讀名校已經看開了,大家更看重對孩子文化素質的培養。
Matt媽幾個從清北畢業的同學都沒有給孩子報學科輔導班,但是他們都給孩子報了閱讀興趣班。同學們一聚會,都在聊孩子們最近看了哪些名著。
一位北大化學系畢業的同學說:“我女兒現在才小學五年級,已經把美國高中生必讀的100本名著看完了。今後她就不會像我一樣,除了技術之外,文化上是個外人,理解不了北美社會的文化,連個笑話都聽不明白。”
和北京家長卷詩和遠方不同,香港的家長非常實際,培養孩子成為商業精英是很多家庭的期待。
Matt媽說:“和我兒子同校的香港同學都在都參加各種商賽。在商賽培訓班稍微統計一下,一個班裡就有一半的孩子是香港人。我大兒子總開玩笑說,他的香港同學就是投行的後備軍,不談錢根本沒法開口聊天。”
卷完國內,就得卷國際。都說中國人愛卷數學,但是在多倫多卷數學還得看印度裔。Matt媽說:“我小兒子是個數學學霸,但是去年非讓我給他報了數學補習班。他說他們年級的印度裔同學都在提前學數學課程。”
都說加拿大是個快樂教育的國家,是因為在這裡上大學不是一件難事,但是加拿大本地的家長太氣人了,也都是玩陰的。他們好像串通好了一樣“就不告訴你,就不告訴你!”
她說,現在大兒子就讀的私校,學校白人比例很高。她經常找家長們聊天,只要聊到孩子的教育,全都是風高雲淡、與我無關的樣子。但是個個孩子不是學霸,就是體育健將,絕對不是家長完全不管的樣子。
他們這種猝不及防的“取勝”法,會讓聽者的壓力減輕不少。
– End –
本文授權轉載自菁kids北京(ID:Jing-kids),北京國際教育和社群資訊首選中文平臺,帶你瞭解京城所有國際學校,彙集各類好玩的社群活動,還有家務技能、親子度假、國際教育動態等精彩內容等你來發現。關注我們,掌握第一手的國際教育資訊。
想了解美國?一起聊聊美國的生活、文化、社會和現狀,請加我們小編微信帶你入群討論:charlie_1588,申請時標註(入群)。
【入群要求】
1、禁止發廣告和推廣;
2、文明交流,不在群裡霸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