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這是即將出版的關於美國教育的英文書的中文節譯。作者曾入選中國奧數代表隊最終三十人的集訓營,保送清華,到美國求學,在微軟公司開發程式,做技術經理,後去金融界做對沖基金交易員;四十四歲時,決定轉行當高中數學教師。本書是他在美國讀教育學位及教高中數學的親身經歷和感悟。正式發行前,在以下網站每星期二連載。
https://yellowheights.substack.com/p/chapter-5-of-unbalance-an-immigrant
https://medium.com/age-of-awareness/chapter-5-of-unbalance-an-immigrant-teachers-life-and-perspective-on-u-s-education-5493d2932e08

第五章 成長的父母
兩個兒子年幼時,我和妻子都是忙碌的職業人士。新移民得專注事業發展,站穩腳跟。不可避免地,我們也把這種心態帶入育兒之中,擔心他們虛度成長時光,為他們安排了各種活動:足球、滑雪、游泳、鋼琴、大提琴、國際象棋等。當然,我們也是希望他們能嘗試我們小時候沒有機會學習的東西。
起初,這種方式似乎很奏效。孩子們忙碌充實,從不抱怨,看起來也樂在其中。他們贏得了不少讚譽和獎項,甚至在2017 年,小兒子還受邀在卡內基音樂廳(Carnegie Hall)演奏鋼琴。當《虎媽戰歌》(The 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這本育兒書出版時,我們已經在踐行類似的教育理念。然而,有時我也會思考:如果他們總是如此忙碌,什麼時候才能真正有自由去思考和做自己的選擇?如果他們一直被告知該做什麼,又如何能培養出自主性和創造力?
問題在小學階段開始顯現。我和妻子從小都是標準的“模範生”,從未想過自己的孩子竟然會在學業上遇到困難。
大兒子Matt,從三年級開始,經常帶回4分制評分標準中的2分或3分。起初,我們並不太在意,但這種情況很快變成了一種常態,尤其是在閱讀和寫作方面。我們對美國的教育方式也知之甚少,再加上自己的英語不是母語,工作上生活上夠用,但學業上無法有效地幫助他。我們諮詢老師、請家教、花大量時間陪他學習,似乎都無濟於事。Matt的自信心跌至谷底,變得焦慮、健忘,注意力難以集中。在學校裡,他因成績和超重的身材而被同學取笑。
小兒子Aaron天生是個極其內向,非常安靜,以至於有粗心的旁觀者曾問我他是不是啞巴。在託兒所的第一天,他咬了試圖接近他的老師。上學後,他變得越發內向和孤僻,雖然成績優異,但幾乎沒有朋友,也缺乏有意義的社互動動。有了學校配備的手提電腦後,他更是沉迷於電子遊戲。為了偷偷玩遊戲,他和我們展開了貓捉老鼠的較量,多次被發現凌晨四點還在打遊戲,儘管每次都含淚承諾不會再犯。
無論我們多麼焦慮或付出額外的努力,情況持續幾年不見好轉。我們帶他們看醫生,Matt有注意力缺陷多動症(ADHD)的跡象,而 Aaron 則接近自閉症。不算太嚴重,我們仍希望他們能夠在適當的支援下自己學會應對。為了從學校給予更多關注,我們為他們申請私立學校,但他們的第一志願都被拒絕了。Aaron最終進入了他的第二志願學校,五年級入學,後來Matt 也加入了。
與朋友交談時,我驚訝地發現,我們的育兒困境其實相當普遍。許多朋友都是移民,走過與我類似的道路:在母國接受高等教育,來到美國攻讀研究生學位,在蓬勃發展的科技行業工作。我們在職場上似乎適應良好,但在育兒方面卻常常感到迷茫。我們自身的成長經歷已不適用於新的環境,但又無法完全擺脫自己原生文化的影響。同時,美國對教育的態度令我們感到困惑。我們的孩子在兩種文化的影響下,有時會迷失自我,並與父母在溝通上產生障礙。
我開始閱讀關於親子溝通和家庭關係的書籍,並參加了育兒課程。在那裡,我遇到了幾乎和母親一樣多的職業父親。隨著對父母在孩子成長中角色的深入思考,我逐漸形成了更全面的育兒觀念。第一步是承認,孩子天生各不相同。他們並不是由我們隨意塑造的,而是上天賜予的珍貴禮物。我們需要尊重他們的個性,發揮他們的長處,幫助他們克服短板,同時給予他們自由、尊重、挑戰和支援,讓他們以自己的節奏成長。
我們減少了孩子們不感興趣的活動,給他們自由時間去玩耍,探索自己真正喜歡的事物。Matt的閱讀和寫作雖然進步緩慢,但始終在慢慢提升。或許正是因為我們停止過度焦慮,才讓他有了自己的空間,以他自己節奏來提高。但鋼琴徹底失敗了。儘管Aaron 頗具音樂天賦,但在卡內基音樂廳演奏後,他便再也不想繼續學琴了。似乎是因為早期的成功來得過於容易,反而扼殺了他的興趣。我們最終接受了現實,允許Aaron做自己。
Aaron需要大量的時間和鼓勵才能走出自己的小世界,而私立學校的環境對他很有幫助。在原先的學校,他覺得自己是個無足輕重的存在,而在新學校,大多數老師都認識他,並每天主動與他打招呼,讓他感受到歸屬感。他結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彼此主要透過網路遊戲和聊天保持聯絡。
意識到他的內向性格和上癮電子遊戲可能將伴隨他一生,我們幫助他理解適度的重要性,並在他展現出自律能力的同時逐步給予他更多自主權。他不再偷偷玩遊戲,而是知道在完成自己計劃或承諾的事情後,才可以適當地玩耍。他仍然在培養自驅力的道路上努力,但我們對他的進步感到欣慰。我們能夠與他進行更深入、更有意義的對話。有一次,他甚至主動提出要輔導本地的青少年打橋牌——他是全國頂尖的青少年橋牌選手之一。在這一點上,他是受到了哥哥Matt的啟發。
Matt的自信心是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他得取得一些讓他引以為傲的成就來建立自信。我想到一個或許能同時改善他的體重和自信心的辦法——訓練他參加一場為期兩天、總里程 200 英里的本地騎行活動。
當時我自己正痴迷於騎行,並深知這項運動只需要耐力和興趣即可參與。作為一個典型的MAMIL(Middle Aged Man in Lycra,中年緊身騎行服男子,專指像我這樣穿著昂貴騎行服、在騎行中尋找人生意義的中年危機人),我曾多次參加類似的騎行活動,並樂在其中。Matt當時11 歲,已經對騎行展現出一定的興趣,儘管有些猶豫,他還是報名參加了。後來,他的數學俱樂部好友Clement聽說了我們的訓練,也加入了我們,這給了Matt額外的動力。
騎行在身體和心理上都對Matt 構成了挑戰,但他並沒有感到厭倦。相反,它讓他能以更積極的方式釋放內心的焦慮,同時還能欣賞沿途的美景,並享受與父親相處的時光。他還可以選擇午餐在哪家美食餐廳停留。他唯一的抱怨是屁股疼,以及騎行中遭遇的“心理陰影”——有一次騎行離家四十英里時,撞上了一群全裸騎行者——當地社群慶祝夏至的傳統活動。
令人驚喜的是,僅僅六個月訓練後,Matt便成功完成了這項挑戰,這成為了他成長過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他開始喜歡耐力運動,如跑步和鐵人三項,並變得健康而強壯。當他聽說老師一位熱衷運動的朋友都不敢挑戰這騎行後,Matt更是真正意識到自己成就的意義,他的自信大受鼓舞。後來,他主動擔任青少年騎行活動的志願者,並接受訓練,準備參加競技腳踏車比賽。
Matt發現學校裡有些同學因為沒帶午餐而願意花大價錢買糖果。於是,他開始用自己的零花錢低價批發糖果,再轉手賣給同學。起初,我們對這門“灰色生意”持懷疑態度,但在查閱了校規後,發現並沒有相關禁令。於是,我們沒有阻止他,甚至在他提出要求時給予了一些幫助。很快,他的房間堆滿了糖果,而他的“生意”吸引了一些同學來尋求“代理權”。最終,校長叫停了他的生意,但並沒有給予他任何懲罰。他不僅賺到了 1000 美元的利潤,還結交了新朋友,並且明白了:即使是我們並不期望的事情,我們仍然尊重他的主動性,並在需要時支援他。
我教Matt玩橋牌(Bridge),並和他搭檔一起玩。讓父母教自己的孩子是一件難事,而在我們的情況下,這一點尤為明顯。我們都是急性子,而橋牌是一項極其講究判斷力的遊戲,因此我們經常發生激烈的爭執和衝突。這項遊戲迫使他集中注意力,留意細節線索,制定戰略計劃,並小心執行。他不僅學會了如何專注和邏輯思考,還學會了如何控制脾氣,並接受批評性反饋。他也開始意識到,父親並非完美,所以他需要以更理性的方式與成人相處,接受成人的缺陷,寬容他人的錯誤。
與此同時,我也學會了如何建設性地提供誠實反饋,並儘量避免觸發爭執的點。有時,我需要暫時“逃離”家裡,冷靜自己的情緒,並意識到我的反應也是問題的一部分。我逐漸明白,良性的衝突可以揭示真正的問題,而一味的和善卻未必能做到這一點——前提是,雙方彼此尊重。
當我開始教授本地青少年橋牌時,Matt也想加入幫助。他非常投入,且天生擅長教學,很快,學生們甚至更喜歡他來授課,而不是我。他真心關心這些孩子,並贏得了他們的喜愛和信任。當學生們取得成功時,第一個與他們分享喜悅的人總是他。他一直善良而富有同理心,而這些品質也越來越被身邊的人所認可。他成為了這群青少年和家長社群中深受愛戴的導師和領導者,這也成為他不斷建立自信的又一來源。
育兒經歷對我而言是一場深刻的蛻變。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並重新思考我的人生假設和優先順序。過去,我認為育兒是一件相對簡單的事情——所有父母都在做,絕大多數似乎也都做得不錯,所以它應該不會太難。然而,真正的育兒體驗讓我深感謙卑,並促使我在個人成長上邁向新的領域。我需要與孩子建立聯絡,從他們的角度思考,引導他們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
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必須承認並改正自己的錯誤,從以自我需求為中心,轉變為以孩子的需求為中心,同時仍然保持自己真實的本性。如果我希望孩子成為某種人,我自己也必須努力成為這樣的人——耐心、善良、堅韌、謙遜,並真心關愛身邊的人。
教學是否與育兒有相似之處?畢竟,每個人都曾有過老師,從外界來看,教學似乎並不難。但如果真的成為一名全職教師,那將會是什麼樣的體驗?
歡迎轉發、評論。
這是第五章
序言和前四章
在以下網站可以看到英文原文,每星期二連載。
https://yellowheights.substack.com/p/chapter-5-of-unbalance-an-immigrant
https://medium.com/age-of-awareness/chapter-5-of-unbalance-an-immigrant-teachers-life-and-perspective-on-u-s-education-5493d2932e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