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駐馬店某高中的食堂,出現了這樣有點荒誕的一幕:

分別設定了男生就餐區和女生就餐區,說是為了防止早戀,男女要分開吃飯;

而且只有桌子,沒有椅子,所有人都只能站著吃飯。

不鏽鋼的餐盤,沒法像碗一樣端著,學生們只好一個個彎著腰,費力地扒拉幾口飯菜。

然後直起腰來嚼嚼嚼,再俯下身去,吃個飯也是有夠辛苦。

學校工作人員給出的說法是這樣的:

“學生坐著吃飯不方便;椅子絆倒過幾回學生;
學生們在教室裡坐半天了,站著活動活動身體,家長也理解。”


正如評論區所說:“坐著吃飯不方便,好小眾的詞。”

你看看學生們彎著腰梗著脖子費勁去夠餐盤的樣子,看上去是比坐著要方便是嗎?

“冷知識:監獄有凳子坐著吃。”

學生們上了半天課,本來就很累了,難得可以趁著吃飯時間放鬆會。
結果現在卻變成了一項,必須抓緊時間完成的站立式“任務”。
而“因為椅子絆倒過幾回學生,所以乾脆把椅子全撤了”,更是一個荒誕到無以復加的“一刀切”藉口。

最震撼的是,當你以為這種奇葩現象是個例時,在你看不到的地方,這種現象早已是一種常態。

特別是河北、河南、山東,在學校食堂只能站著吃飯,很多學生都已經見怪不怪了。


有網友總結得好:“山河四省沒苦硬吃系列”。


你會發現,現在的一些學校,非常喜歡在雞毛蒜皮的小事上,對學生進行苛刻至極的管理。
“一流學校抓學術,二流學校抓教育,三流學校抓紀律”。這句話並不是空穴來風。

比如之前鬧得沸沸揚揚的“多所高校禁止學生掛床簾”事件。

對於很多大學生來說,床簾就是宿舍生活的必備單品。
不光可以用來遮光、保護換衣服、睡覺時的隱私,還可以在需要獨處空間時鑽進去靜靜。
結果現在,在一些高校的規定裡,掛個小小的床簾,竟變成了“需要被實名通報批評”的大罪。

之前就有某學院老師,強行拆除學生的床簾,粗暴地把床簾扯到地上又一腳踢開。

還有一些學校,將“是否掛了床簾”,與學生評獎評優掛鉤在一起。

不是很懂,小小的一片床簾,怎麼就成了某些學校需要“專項整治”的嚴肅議題。

而一些學校輔導員給出的理由,也是有點站不住腳:
床簾易燃,存在消防隱患;空氣不流通、滋生細菌;
影響宿舍同學交流,會有一種“拒人千里之外”的不合群感。

特別是最後一條,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了,一片小小的床簾就會影響到舍友間的感情?

再這樣下去,大家搬個床墊睡操場得了,不容易著火,被子一掀就是聊。

大學彷彿變成了託兒所,而20歲的大學生,則變成了仍需要老師家長事無鉅細監督的“巨嬰”。

而這些離譜的規定,給很多學生帶來的影響,甚至是持續一生的。

比如河北的一些中學生們,統一隻能留“前不遮眉、側不遮耳、後不及領”的朵拉頭。


很多有面部缺陷的女生,因為這種髮型而變得更加自卑內向,在最美好的青春期裡,天天低著頭走路。

以至於長大後報復性地把頭髮留得特別長,永遠也釋懷不了。

比如有些一直安分守己的好學生,上了大學之後,因為查寢時,寢室的洗手檯有灰塵,而被通報批評,世界觀都崩塌了。

很難理解,“查寢的時候,垃圾桶裡不能有垃圾,床上和椅子上不能有人,桌子上不能有東西”,這類規定究竟是誰制定出來的呢?
宿舍是用來生活的地方,而不是一個個樣板間啊。

比如有高中寢室,要求熄燈後只能在床上睡覺,不能亂動。
宿舍有個女生,有天晚上腿抽筋,坐起來錘錘腿結果被記名通報了。

一名衡水中學的畢業生,回憶起在衡水的點點滴滴時,在書中這樣寫道:

“每週通報違紀,在我腦海裡印象比較深的名目有:
盯著瓷磚看超過一分鐘,疑似在照鏡子。”

類似的離譜違紀名目簡直是數不勝數,比如:
“長時間摳右手大拇指,在錯誤的時間段裡扇風、喝水;

早起是違紀、晚睡也是違紀,在休息時間翻動書或卷子、喝牛奶,都是違紀;

甚至,講衛生都是不被鼓勵的,”

一條條瑣碎又嚴苛無比的管理規則,容易使學生們處於一個“脫離社會的真空環境”裡。
真的不利於畢業後順利地融入社會,成為一個有擔當和責任感的成年人。

納西姆·塔勒布在其著作《反脆弱》中,就提到過這樣一個詞:“天真干預”。
指的是:在沒有充分理由或理解的情況下,對系統進行的干預。
在一個複雜系統中,過度干預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負面後果。

簡單來說就是,有些東西,其實是有自己的調節能力的,你貿然的干預,反而會壞事。
人為地去抑制系統的隨機性,並不是一個好主意,它會導致更大的危害或恐慌。
就像草原上的人們為了保護羊,大規模地捕殺羊的天敵——狼,結果導致羊群數量不斷增長。
很快,羊群就吃光了草原上的草,數量急劇減少,比有狼時更少了。
學校的過分干預也是同樣的道理,因為學生曾被椅子絆倒過幾回,就把食堂的椅子全部撤掉;
因為擔心學生拉著床簾,影響和舍友之間的人際交往,就乾脆一刀切地禁止掛床簾。
這些規則的制定者們,只想著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眼裡只有條條框框,看不到一個個具體的人。
更看不到一些離譜規則的釋出實施之後,會導致難以預料的後果。
系統是複雜的,當我們想著手去幹預某些事情的時候,要想的第一個問題不是如何幹預。
而永遠應該是:到底是不是真的需要干預。
就像古希臘的德爾菲神殿上,刻了這樣兩句話,一句是“認識你自己”,而另一句就是:
“凡事勿過度。”
希望這種矯枉過正、天真干預的現象,能少一點,再少一點。
請看到一個個具體的、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簡單地一拍腦門。
共勉。
今日薦讀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小椰子,用獨特視角解讀熱點事件,陪你每天一起認知升級。暢銷書《你的自律,給你自由》正在熱賣中。公眾號:小椰子專欄 (ID:xiaoyezizhuanlan),關注並回復“爆文”,獲取《小椰子獨家成長錦囊》電子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