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兒子雞進哈佛醫學院後,她後悔了….

醫生可以說是華人父母內心的黃金職業,多少中產父母為了孩子能考上美國名校的醫學院,幾乎傾盡了所有的心血和資源,但學醫這條路也是真的不容易,除了要花費大量時間和成本外,還需要承受更大的壓力,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卻把醫院的工作辭了,並且堅定地選擇轉換賽道,這究竟是為何?下面跟隨主頁君一起來看看吧!
From 留學全知道
微訊號:EduKnow

如果你家娃是一名醫生,然後把醫院的工作辭了,你作為父母會火大、想揍他麼?

最近,我認識的一位朋友就如此“大逆不道”,把醫院的工作辭了。
她是國內一線城市三甲醫院的醫生,出國前已是副主任級別,一年半前來美國高校鍍金。不出意外,回國後升遷主任級別是指日可待。但正是這趟出國,她反倒下決心換賽道了。
從醫學生寒窗苦讀算起至今,十幾年職業生涯,說拋就拋。
在國內,醫生是一份能兼顧穩定性、收入水平、尊重度、職業生命線、社會貢獻、惠及家人的好工作。無論從何種標準評價,都很難捨棄。
即使在國外,醫生也依然是華人父母內心的黃金職業。尤其如今計算機專業江河日下,它的含金量更是凸顯。
可是,無論多麼受人推崇,當你從圍城內和圍城外兩個角度看時,這份職業也有兩副面孔。即便能把孩子雞進哈佛醫學院,也未必就能許他/她一個理想人生。
要不要鼓勵孩子讀醫,看完這篇文章後再下結論也無妨。

01.

學醫,東亞父母的執念
很多華人父母希望孩子報考計算機、STEM這類大學專業,大部分出於「路徑依賴」:這批父母自己當年就是靠著這類專業出來留學,紮根,安身立命的。
我認識的不少華裔家庭趕巧碰上持續十幾年的網際網路紅利,賺得盆滿缽滿,即便在美國也能過著體面的中產生活
但,醫學專業也絕不遑多讓, 是華人父母最心儀的大學專業之一。之所以呼聲沒有那麼高,一方面是因為學習週期長、太苦、費用昂貴,另一方面,醫學院競爭激烈,孩子未必有能力考上。
但如果可以選,很多華裔父母絕不會放過讓孩子學醫的機會。
在華人論壇上,經常能看到這樣的討論:
到底給孩子報什麼專業?計算機、機器人、還是資料分析或其他……得到首肯的答案總是醫學院!
甚至娃還在上小學,父母們就開始認真考慮培養路徑了。
去年一項發表在 JAMA Network Open 期刊的研究分析證實,華裔在各個醫學職業階段都有較高從業比例。
為什麼獨獨對醫生這一職業有執念呢?
首先,醫生穩定性高,收入也不錯。
醫生在美國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醫療行業需求長期旺盛,醫生薪資高,失業風險低,這符合華人家庭對“鐵飯碗”的追求。
就以收入為例,根據美國最新的《2024年醫生薪酬報告》(Physician Salary Report for 2024)顯示:2024年,美國所有醫療機構的醫生平均收入為36.3萬美元。
在29個醫療專業中,收入最高的專業分別是:骨科(55.8萬美元)、整形外科(53.6萬美元)、心臟病學(52.5萬美元)、泌尿科(51.5萬美元)和胃腸病學(51.2萬美元)。
如果橫向與其他行業對比,根據《福布斯》去年的調研顯示:美國收入最高的20個職業裡,除了執行長(位居15)和飛行員(位居17)之外,其它全是醫生(不同專業)。
其次,華人父母普遍重視教育,願意投入大量資源支援子女學業。尤其像醫學這種,學習年限長,費用昂貴的專業。
另外,從一代移民家長的角度來考慮,許多移民家庭經歷了身份轉換、經濟壓力和文化適應的挑戰,因此父母們更傾向於讓子女選擇高回報、高保障的職業,以確保下一代能夠在美國站穩腳跟。
即便不考慮收入,醫生在社會地位高,對已經濟自足的華裔家庭而言更體面。
不僅是中國父母對醫生這份職業充滿執念,東亞父母恐怕概莫如是。
去年,韓國醫生罷工潮鬧得沸沸揚揚,醫生們一邊控訴自己的工作待遇和環境,一邊抗議政府對醫學院進行擴招。
即便如此,這場風波絲毫沒有阻擋後來者想當醫生的熱情。
去年韓國的復讀生超過16萬人,創21年來新高。其中,不少人就是因當屆政府擴大醫學院招生規模而決定復讀。
畢竟,以前的韓國醫學院,只有全國最頂尖的0.01%學生考得上。擴招後的機率是0.015%,考生們不願放棄這一丁點的機會。
雖然“圍城內”的人都說,勸人學醫、天打雷劈,但“圍城外”的父母們依舊初心不改。

02.

都說學醫苦,到底有多苦?
我曾和一位朋友聊天,她女兒很爭氣,考上了醫學院。她告訴我,和女兒同期的一些醫學院女生學會吃避孕藥,控制自己的月經,以免糟糕的身體狀態影響學業。
可見,學醫對身體素質的高要求。沒有過硬的身體,即便自己喜歡,也未必能熬下來。
紀錄片《醫生日記》跟蹤拍攝了七名哈佛醫學院學生,從第一天上課到成為職業醫師的歷程。
十三年來他們的人生經歷了起伏迭宕。在這部紀錄片裡,人們看到了從一名醫學生到成為獨立看診的醫生,十多年間要經歷哪些痛苦的修煉。
學生時期,他們每天得花6個小時看專業書或者影像資料,這裡不包括走去圖書館或者找資料的時間。6小時就是純純坐在書桌前,高度集中看書的時長。
有的學生會隨身帶秒錶,每次上廁所、或者間歇休息,就會掐表計算,防止“浪費”過多時間。
就連洗衣服、做飯這些瑣碎的日常事務,對醫學生來說,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此外,他們還得克服常人難以承受的場面。上大體解剖課,連嘔帶哭是每名醫學生的必經之路。
還得參加無數次考試。
即使透過重重關卡,等到去醫院開始實習,真正面對病人的那一刻,還是有可能抓瞎。
好不容易熬完四年畢業,去醫院當住院醫生後,地獄模式才真正開始。
成為一名住院醫生意味著什麼?
首先,你是一個幾乎隨叫隨到、什麼雜活都要乾的廉價勞動力。
一位剛開始工作的住院醫生會有哪些工作量呢?
收治一位發燒、可能有敗血病的病人,給病人做腰穿——手從直腸進入,甚至得掏出糞便——緩解了他的症狀;
去查病房,檢視所有病人病情,給病人寫醫囑,檢視他們的檢查結果,給有需要的病人開化驗單;
收治新病人,開始給她做檢查。
一個醫生,要面對的不僅僅是疾病,更是病人背後的故事、生活和人生。
紀錄片裡,有一位住院醫生跟進一位心臟有問題的病人,準備手術事宜。手術前,病人狀況穩定,他們聊天相當愉快,病人還告訴她,等自己痊癒出院時,他要穿蘇格蘭裙子給她看。結果經歷近7小時的手術後,病人去世了。實習醫生猝不及防,崩潰大哭。
這種來自身體和精神的全面承壓,醫生們每天都要經歷,還有可能持續十幾年,甚至更久。
不僅自己痛苦,還會累及伴侶和婚姻生活。
紀錄片裡的七位醫生,四位男性和三位女性,男醫生無一例外全部經歷過離婚。
一名住院醫生意味著一週要工作80-90小時,每週值三個晚班,伴侶見不到自己;另外兩個不值晚班的時候也見不到,因為在補覺。
對總在等待的另一半來說,婚姻徒有虛名、只有寂寞。
很多人不得不努力的拯救婚姻生活。影片裡,一名醫生終於能獨立看診,再也不用每週工作80多小時了。為了下班後不把工作帶回家,他每天早上六點就去工作。
他的妻子為了能更好地照顧家庭和孩子,把圖書館的全職工作變成了兼職。但即使如此,倆人的婚姻僅維持了8年,最終破裂。
男醫生如此,那女醫生呢?
其中一位女醫生,選擇留在當住院醫生的醫院,成為一名初級保健醫生,去幫助更多窮困人士。
她認為初級保健如果做到位,就能夠避免病人進行更昂貴的治療。在她的病人裡,80%的人經歷過至少一次嚴重創傷、1/7的人經歷過自殺或者目睹親人自殺。
她每天從早上10點工作到午夜,但與自己的付出相比,初級保健醫生的待遇很一般。
有著如此大愛的女醫生毫無保留的將自己投入工作,年近40歲才步入婚姻。隨後,把照顧家庭和子女的重擔都交給了丈夫。
當她聽到三歲女兒說自己未來也想成為一名醫生時,內心五味雜陳。
一方面,她知道成為一名醫生有多艱辛、需要付出多少努力;但另一方面,能夠成為一名醫生又是上天賜予的禮物。
影片裡的醫生直言:如果你是一個很有需求、需要伴侶一直關注你和支援你的人,那麼和醫生的婚姻不會讓你幸福快樂。
更為隱秘的是,醫者不能自醫的悲哀伴隨著他們。
紀錄片裡,一位成熟、獨立的精神科醫生,面對個人生活的變故還是無法自解。為了能夠更好地投入工作,他一直進行心理諮詢(過去三年、一週四次),希望能在結束諮詢後讓自己變得更快樂、擁有一份長久的愛情、和對自己更滿意。
此外,他們還需要承擔高風險。即使從哈佛醫學院畢業,併成為一名出色的急診科醫生多年,生活也未必始終有保障。當個人理念與醫院體制發生衝突,或因某次醫療事故受影響,曾經付出的所有努力都可能化為烏有。

03.

去或留,學醫都說是的財富
知乎上有個問題:學醫是怎樣一種體驗?
叫苦、喊“不值得”的人有一堆,但最終堅持下來的是這樣的人:
在手術檯上忙乎了大半天,一看到賬工資幾千元,可還是無怨無悔。
坐診一天要被幾十個病患“轟炸”,顧不上喝一口水時,依然初心不改。
以及,看到同齡人按部就班往前走,而自己還只能在高齡以“學生”身份為實驗、考試、病例掙扎時也沒有放棄。
學醫這條路,恐怕不是能“家族傳承”和“雞”出來的。唯有真正熱愛,耐得住性子、沉得住氣,才能在這一行沉澱下來。
當然,即使中途選擇退場,學醫也是人生一段寶貴的財富,這段經歷能幫助你在其他行業更容易取得成功。
比如,紀錄片裡有一名醫生在完成住院醫生的經歷後,最終選擇成為一家公益組織的主席,用自己行醫的經歷去發聲,籌集資金,在醫療之外的地方為貧困人士做出貢獻。
另一名主人公,曾經的理想是成為心臟科醫生。做完住院醫生後,她離開醫療一線,進入業界從事與心臟有關的研究,成了一名心臟學科研工作者。既能夠擴大所學範圍,又能夠得到一份有保障的晚年。
就算是徹底轉行,從事與醫療不相關的職業,曾經學醫和行醫的經歷也對人生大有裨益。
英國婦產科醫生Adam Kay,從2004年到2010年,他從一名實習醫生做到副主任醫生,卻在2011年抉擇辭職轉行做獨立情景喜劇演員。
現在,他是英國喜劇作家、暢銷書作者和獨立情景劇喜劇演員,代表作《絕對笑噴之棄業醫生日誌》被翻譯成33種語言,全球暢銷兩百萬冊。
還有,棄醫在油管當影片博主的Ali Abdaal。
Ali Abdaal 2012年入讀劍橋大學醫學專業,他在求學期間積累高效學習和時間管理經驗,並開始在油管分享。2018年畢業後,他成為初級醫生,同時兼顧博主。由於他的影片內容涵蓋學習技巧、生產力和個人成長,製作精良,所以迅速崛起。
2020年,他辭去醫生工作,全職投入內容創作和線上教育。據統計,2023年Ali Abdaal的多渠道收入達500萬美元。
為什麼學醫的經歷是一筆終身受益的財富?因為醫學訓練賦予了一個人許多跨行業的核心能力。
比如, 邏輯縝密、高效解決問題的能力。
醫生每天都在面對複雜病例,分析症狀、制定方案,培養了系統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思維方式在商業、科技甚至內容創作中同樣適用——無論是最佳化產品、精準抓住市場需求,還是攻克創業難題,都能派上用場。
還有,學習力驚人、能快速上手的能力。
醫學是一門需要終身學習的學科,從醫時,適應新技術、消化海量知識早已成了日常。這種高效學習的能力,讓很多醫生在轉型時也能迅速掌握程式設計、資料分析,甚至進入健康科技領域,玩轉新賽道。
再比如,抗壓耐打、遇事冷靜的性格。
醫生的工作節奏快、壓力大,很多時候要在短時間內做出生死決策。這種在高壓下做出冷靜判斷的能力,在創業、職場轉型中同樣是寶貴資產。面對市場變化和挑戰,他們更能穩住心態,理性應對風險。
另外,強大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醫生每天都在和病人、家屬、同事溝通,既要傾聽、安撫,又要精準表達。這種能力在任何行業都極具價值——無論是帶團隊、談合作,還是建立個人品牌,都能更快贏得信任,走得更遠。
Adam Kay 在《絕對笑噴之棄業醫生日誌》中寫道:
“一名偉大的醫生得有顆肥大的心臟和擴張的主動脈,這樣才能不斷把湧溢的同情心和善意泵出給這個世界。”
醫學的意義遠不止於救死扶傷,它塑造的是思維、韌性與同理心。
學醫從不是一條只能通向醫院的單行道,而是一座寬廣的橋樑,無論走向何方,都有機會帶著這份沉甸甸的智慧與善意,影響世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