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印澳抱團挖礦卻挖不動中國牆角

全文2695,圖片7張,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文章首發於“有理兒有面”(youli-youmian),歡迎大家在朋友圈和微信群轉發。
公眾號及其他平臺轉載請在後臺留言。

當地時間7月1日,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印度組成的“四方安全對話”高調宣佈啟動“關鍵礦產倡議”,宣稱要保障“供應鏈安全與多元化”。
聯合宣告寫得冠冕堂皇:“依賴單一國家加工、提煉關鍵礦產,將使產業面臨經濟脅迫、價格操縱和供應鏈中斷風險”。字裡行間沒提中國,卻字字指向中國——畢竟全球80%的石墨、90%的稀土加工、60%的稀土供應,都牢牢握在中國手中。

四國這次集體焦慮,原因是一則來自中國商務部的公告:自今年4月4日起,對釤、釓、鋱等七類中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西方軍工與新能源產業頓時人仰馬翻——F-18戰機的導彈感測器、電動車電池的核心材料,說到底,統統得看中國,怎麼可能不慌?
於是,一夜之間,“關鍵礦產”成了美日澳印口中念念不忘的“關鍵詞”。可惜“四方關鍵礦產倡議”再高調的釋出,也掩蓋不了其現實的蒼白。看一眼與會人員便知:
除了美國國務卿換成特朗普親信魯比奧,其餘三人全是“前朝舊臣”:日本的巖屋毅早在2023年就混跡四方舞臺,這次是第二次露臉;印度外長蘇傑生從2019年就開始刷存在感,早就成了會場固定擺設;澳大利亞的黃英賢更是出了名的“對華強硬派”,工黨政府的忠實話筒,嘴比腦子快。
但這群老江湖的聚會,註定只能炒冷飯,炒的還是那鍋放了七八年的冷飯。

“四方安全對話”從一開始就不是為了“安全”,而是為了“遏華”。
四方安全對話組織最初是由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提出,自2007年成立以來,每次外長會或峰會都會例行公事般地提及南海、東海問題,指責中國“破壞地區秩序”。2019年第一任期時的特朗普將其從官員級提升至首次外長級對話,毫不掩飾目標:“牽制中國”。
從那以後,每一場會議都圍著中國轉,臺上不提,聲明裡也要“點到為止”:2022年5月宣告用“改變現狀的脅迫性行動”暗指南海,今年又借“東海、南海危險挑釁”含沙射影。
而這次會談,更是升級到了經濟領域。四國首次把“中國的經濟脅迫”列為頭號議題,還破天荒地譴責中國在關鍵礦產上的“市場操縱”,嘴上說要“共同應對挑戰”,聽起來義正詞嚴,實則色厲內荏。

魯比奧透露將在國會山後的會議室裡,秘密召集30到40家礦業、科技和軍工巨頭,討論繞開中國的礦產供應鏈構建。這場行動並非一時興起:早在1月20日特朗普就職之初,他就簽署行政令,授權魯比奧“考慮透過四方機制推動美國境內礦產開採與加工”。如今,這次“企業後臺會”看似是將戰略口號轉化為實際計劃的試金石。
當有記者追問具體時間表和合作細節時,魯比奧卻只丟下一句“要取得真正進展”。什麼叫“真正”?沒人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連一張像樣的進展時間表都拿不出來,這場所謂的“私密磋商”,多半是外交舞臺上的煙霧彈,講究的是姿態而非實質,熱鬧有餘,落地不足。
更諷刺的是,就在魯比奧試圖把“四方”擰成一根繩的時候,四國卻各懷鬼胎、明爭暗鬥。
日本在會前兩週突然推遲美日“2+2”會談,因特朗普5月對日本汽車加徵15%關稅,直接砍掉日企20億美元利潤,日本經產大臣怒斥“保護主義玩不轉”。
澳大利亞因美國凍結AUKUS核潛艇計劃(價值3680億澳元)而怒火中燒,澳防長公開抱怨“所有計劃都押在核潛艇上,現在說停就停?”
印度外長蘇傑生更是在5月底帕魯爾大學的畢業典禮上嗆聲美國,抨擊西方大國將政治干涉偽裝成關心民主。

表面上大家齊聲叫囂“圍堵”中國,私底下卻個個心照不宣,盤算著如何與中國“重新做朋友”。
特朗普訪華意願之強烈,幾乎不加掩飾。今年5月他就曾公開表示“非常樂意受邀訪問中國,願意立刻出發”。據《日經新聞》披露,特朗普正籌劃率領一個由數十位美國企業執行長組成的大型商務代表團前往中國,最快於今年底成行。這一舉動昭示出:即便在科技與安全議題上對華挑釁不減,美國仍難以繞開中國龐大的市場和供應體系。說到底,政治話術歸政治話術,生意終究還是生意。
印度方面的姿態轉變更是出人意料。6月底,印度國防部長辛格親赴青島,出席上合組織防長會議——這是2020年中印邊境衝突以來首位訪華的印度防務高官。緊隨其後的,是其國家安全顧問多瓦爾的公開表態,他強調中印應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處理雙邊關係,呼籲“加強互信,推進合作”。這種口氣的變化,不僅反映出印度對邊境的再評估,更暴露出其對美外交碰壁後的無奈。
日本的態度則更為微妙。一方面對華姿態不動聲色,另一方面卻在對美談判中暗藏不滿。面對特朗普揚言加徵日本汽車關稅,日方並未妥協,反而主動推遲了美日高層會談。

與此同時,歐洲的回擺也在悄然進行。北約在海牙舉行峰會,卻出現澳大利亞、韓國、日本三國領導人集體缺席的尷尬場景。德國總理此時訪華,簽署多項大額合作協議;法國則頂住北約內部壓力,繼續與中方推進核能合作專案。這一輪全球性的姿態調整,讓QUAD提出的“礦產聯盟”顯得格外孤立,頗有些喊得響、動得慢、站不穩的意味。
至於脫鉤,誰也不敢真脫。2024年美國進口稀土77%仍來自中國,澳洲鋰礦出口78%運往中國,日本在東南亞佈局礦產,不過是想替代部分中國進口而非拒絕合作。所謂“供應鏈重構”,更像是“嘴上談獨立,手上接訂單”。
這哪裡是聯盟?分明是一桌各懷心思的牌局。只不過牌還沒發完,中國的名字就寫在了每張底牌上。

而四國倉促上馬的礦產計劃更暴露了掩飾不住的技術短板:
印度雄心勃勃地宣佈要投入約等於三十多億人民幣資金搞本土稀土開發,專家卻一針見血地指出,儘管儲量世界第三,產業鏈卻脆弱得不堪一擊。
日本敢賭一把,計劃明年開採海底稀土礦,但這技術連商業化都還沒過門檻,成本卻高出陸地開採數倍。
美國呢,芒廷帕斯稀土礦雖然重啟,卻依賴中國加工,想建完整產業鏈得花兩百億美元,可國會批的錢連十分之一都不到。美國用“通脹削減法案”撒錢補貼,拉著澳洲開發鋰礦,幫印度搭加工廠,結果真相是:澳洲鋰礦從勘探到投產得等十年,印度連基本的垃圾處理都成問題,更別提汙染嚴重的稀土提煉。
時間,也不是誰想趕上就能趕的。專家估算,要建成成熟的精煉體系,少說幾年功夫,而那時全球格局極可能早已變天。所謂“築牆”,到頭來卻成了“給別人送禮物”,這脫鉤打的,只像是拳頭打在棉花堆上。

這場針對中國礦產供應鏈的圍堵,正在淪為一場暴露各方算計的滑稽戲。沒有國家願意為了華盛頓的地緣政治幻想,賭上本國新能源產業的未來。當美國揮舞制裁大棒時,盟友們的實際行動正在書寫新的答案——不是對抗,而是搶著在中國的供應鏈裡佔個座位。
嘴上說“去中化”,腳下忙“靠中化”;美日印澳再怎麼拍胸脯抱團,挖來挖去,連中國牆角的土都沒鬆動,反倒蹭了一臉泥。
圖片源自網路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   揭   秘|   探   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