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約,作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大都市之一,不僅是世界的金融中心,也是文化、藝術、時尚之都;
而在這些繁華背後,還有一個充滿活力的科技生態系統……
那,這個生態系統現在發展得怎麼樣了?
又如何在其基礎上打造一個面向2050年的科技生態系統呢?

科創基本盤
咱們先分析一下紐約現有的科技生態基本盤。
時間還要回到大約 16 年前,紐約正處於金融危機的風口浪尖——
人們一片恐慌,金融機構、銀行、律所等相繼離開,寫字樓空置率飆升。再加上911事件徹底已經改變了金融界的“信念”。
大家深刻認識到,過度集中在一個地區的風險巨大,必須透過分散佈局來降低風險並增強業務的韌性。隨著這種“信念”的轉變,即便紐約重建了,原本牢固的產業根基也出現了動搖。
但極具韌性的是:
在 2007 年至 2012 年期間,
紐約的科技行業開始迅速崛起,成為紐約市的主要新經濟力量。
咱們先從資料看紐約科技行業的增長——
據統計,自 2010 年來,紐約的科技行業增加了11多萬個就業崗位,從 2010 年的8萬個就業崗位增加到 2021年 12 月的近20萬個,佔總就業人數的 5.2%,比 2010 年(當時佔 2.6%)翻了一番。

自 2010 年到2021年,紐約的科技行業增加了11.4萬個就業崗位↑

紐約的科技行業就業佔比大幅增加,到5.2%↑
除了就業數量的增長之外,科技行業提供的還是“高薪就業崗位”(資料線上,紐約市的科技行業的平均年薪已超過15萬美元)——這些高薪崗位透過乘數效應帶動更多就業機會。
在疫情期間,科技行業也紐約的“鎮市之寶”:在不少行業都在急劇萎縮的情況下,紐約的科技行業的就業崗位逆勢增長了1.5%。
一些科技子行業表現更是出色,“軟體出版商”行業的就業增長了8.7%,“網際網路出版和網路搜尋門戶”增長了8%。
更可喜的是,
紐約已經孕育了一個龐大的初創科技企業生態。
根據Crunchbase資料(2021年),紐約市目前有約2.5萬家技術型初創企業,僅次於灣區。

這些企業數量不僅比10年前翻倍了,
而且在規模上也在經歷指數級增長:
例如“網際網路出版和網路搜尋門戶”子行業的平均企業規模從 2010 年的 18 名員工增加到 2020 年的 58 名員工;
也就是說,初創公司不僅僅是那種幾個人的小公司了,更多的是規模偏大的大中型初創企業了。
僅僅在2017 年,紐約還沒有成立一家股票市值超過 50 億美元的本土科技公司;而現在有不少市值超過100 億美元:Datadog(400億)、MongoDB(184億) 等等,即使名頭沒有矽谷那麼響。
與此同時,美國幾家最大的科技公司FANNG都加大了在紐約的投入。
資本也在湧向紐約:
紐約都會區在 2021 年也獲得了全國風險投資的 15.9%,遠遠領先於除灣區以外的所有其他地區,波士頓(10.6%的風險投資)、西雅圖(2.4%)。
風投數量也從 2010 年的 621 家風險投資公司和投資者增加到現在的近2000家。

許多公司的創始人都來自紐約的其他公司,這是紐約科技生態系統日益成熟的一個跡象,說明已經形成了一個創新創業的網路,而且跨界多元:
2022年的統計表明,紐約有 939 家專注於房地產的科技初創企業、872 家金融科技(或金融技術)初創企業、752 家人工智慧 (AI) 初創企業和 220 家網路安全初創企業,還有數百家其他行業的科技初創企業。
可以說,科技行業在紐約已經紮下根來了——
在這一輪創新浪潮中,紐約成功抓住了人才、企業、風險資本等創新要素,形成了一個規模龐大的創新生態系統。
而且紐約也的確正享受著這一波科技增長浪潮的紅利。


下一個增長曲線在哪裡?
然而,任何產品、服務、商業模式都會被顛覆,這只是時間問題。要想超越S曲線的唯一方式,就是走在創新曲線的前沿。
有了上文對基本盤的分析,
那下一個問題是:
紐約的哪些科技子行業最具未來增長潛力呢?
如何選擇要重點推動的領域呢?
這個問題對政府的政策制定者非常重要——任何一個產業的發展,都不單單純純是完全由市場決定的,政策在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不少專家一致認為,紐約市的明智之舉是在現有優勢領域上繼續發力——已有競爭優勢的領域擁有成熟的人才資源庫,這些領域通常會吸引更多的企業和創新人才,進一步鞏固其競爭優勢。
咱們把優勢細分產業調出來看看?
好勒!
下圖展示了過去五年中,紐約市增長最快的20個科技子行業。
那,如果你是紐約的市領導,你會如何押寶呢?

沒錯,聰明的你肯定也想到了。
要押寶就押增長快的子領域,市場已經做出了初步的選擇了——
一個是:區塊鏈和加密貨幣
(再次宣告,國情不同,產業方向不能照抄)
紐約市在區塊鏈和加密貨幣領域嶄露頭角——
自2016年以來,初創企業數量增加了超過兩倍,從110家增長到338家,增幅高達207%。這一增長勢頭不容小覷,顯示了紐約市在區塊鏈技術的發展上具備強大的潛力。區塊鏈技術不僅在金融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還在供應鏈管理、數字身份驗證等領域展現了無限可能性。
紐約市有望繼續引領這一領域的發展,成為全球區塊鏈創新的中心。
另外一個大方向是:生命健康
紐約市的健康科技領域也呈現出令人矚目的增長態勢:自2016年以來,初創企業數量增長了驚人的107%。
在全球健康科技行業不斷演進的背景下,紐約市在這一領域的投資和創新勢頭強勁。而隨著人們對健康關注的增加,以及醫療科技的不斷進步,紐約在生命健康領域的後勁很足。
當然還有人工智慧:
自2016年以來,人工智慧初創企業數量增長了85%,表明紐約市正在積極投資於這一領域的研發和創新。人工智慧已經滲透到紐約的各行各業,從金融到醫療,從消費再到零售,無處不在。

2000年代初期以來,科技初創企業聚集在曼哈頓的Flatiron區↑
此外,還有零售技術和增強現實:
零售技術和增強現實領域也不可小覷。自2016年以來,紐約市的初創企業數量分別增長了69%和54%,顯示出這兩個領域的巨大潛力。
隨著零售業日益數字化和消費者對沉浸式體驗的追求,紐約市也希望為未來的購物和娛樂體驗帶來革命性的變革。

紐約面臨的挑戰
儘管大蘋果紐約有著無盡的潛力,但還是面臨著不少挑戰:
首先,遠端工作的興起和其他城市的“誘惑”正不斷改變格局——
一方面,遠端辦公的普及讓科技從業者和公司可以在任何地方工作;另一方面,紐約不斷上漲的租金和高昂的生活成本則成為一大阻力。紐約太“貴”了,之前消費者科技公司Oddity抱怨:“在紐約市養一支開發團隊幾乎是不可能的,除非你的利潤是天文數字。”這得到了紐約不少科技公司的共鳴:找到有經驗的人才已經成為紐約科技公司最大的痛點之一。
這樣一拉一推,人才逐漸從紐約流向如邁阿密、奧斯汀、納什維爾等南方的陽光地帶:這些地方不僅消費水平低,生活質量還特別高。
而公司通常都是追著科技人才走的,更別提這些“陽光地帶”還提供大量的落戶優惠政策。
比如“南美首都”邁阿密,就吸引了不少從紐約遷移過去的金融科技和區塊鏈公司——一方面邁阿密對加密貨幣友好,一方面它與拉丁美洲市場聯絡緊密,吸引到了不少南美的冒險家與富豪,當然這座城市的生活質量也很高。

南美首都邁阿密↑
此外,紐約的官僚機構辦事效率一言難盡,如果你想要辦一個啥許可或者是政府批准,放心,沒有個兩三年是辦不下來的。
電池儲存公司MicroGrid Networks就踩過政府的坑:“有些專案需要兩年多的時間才能獲得批准,而其他專案則根本看不到結束的跡象。”
到這份上了,政策建議者也紛紛呼籲:給中小企業鬆綁,加快辦事流程,提高城市的競爭力,讓更多的創新者留下來!


獨特的優勢
多元
雖然紐約面臨著挑戰,但它也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與其他主要科技中心相比,這座城市最大的亮點之一無疑是其多樣性。
首先是多元化的經濟結構:紐約不僅依賴金融行業,還涵蓋了媒體、醫療、教育等多個領域。這種多樣性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場景和市場需求,推動了科技企業的快速發展。比如,金融科技公司、數字健康平臺、創新教育工具在這裡都有用武之地。
紐約的市場客戶端也非常多元,能孕育出許多“新物種”。比如,紐約市有超過120家專注於女性需求的初創公司,如Maven Clinic和Alloy,這些公司不僅支援女性健康,也是女性創業精神的典範。

紐約的勞動力也更多元化,這在打造全球品牌時顯現出巨大的優勢。資料顯示,紐約市科技行業的黑人和西班牙裔工人比例,相比其他主要科技中心也更高。這種多樣性不僅帶來了不同文化視角的碰撞,也讓紐約成為外國公司在美國搶佔市場的最佳切入點,吸引了不少外商投資。
當然,紐約還擁有眾多頂尖的大學和研發機構,這為科技創新和創業教育提供了強大的支援。
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坦頓分校、康奈爾理工和紐約市立大學
都在推動技術創新和創業教育。
例如,紐約大學坦頓分校在布魯克林建立了四個“未來實驗室”,康奈爾科技大學的Runway Startup博士後專案幫助新博士生從學術轉向創業。紐約市立大學也不甘示弱,擁有多個加速器專案,如新創業加速器和皇后學院科技孵化器。

康奈爾科技大學鳥瞰↑

行動重點
吸引並留住人才
有了之前的一系列的SWOT分析,紐約市政府正在採取一系列舉措,以鞏固其作為科技中心的地位。
最重要的是——
吸引並留住人才。
近幾十年來,紐約作為科技中心的崛起,關鍵在於吸引和留住那些受過高等教育、富有創造力和創業精神的人才。目前,紐約的營商成本是全美甚至全球最高的之一,但大大小小的科技公司仍然選擇在這裡紮根發展,因為紐約擁有無與倫比的科技人才。
對於紐約未來的科技增長來說,最致命的威脅莫過於失去這支穩定的優秀科技人才隊伍。
為了繼續吸引和留住這些寶貴的勞動力,紐約準備做幾件事情:
1:大力投資於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交通系統、公園綠地、安全措施和文化設施,以保持城市的活力,確保紐約保持一個宜居、充滿活力、安全和便捷的交通環境。
這是載體層面。

2,紐約希望到2030年,將科技行業的就業人數翻一番
這是一個相當雄心勃勃的目標。
具體怎麼做呢?
顯然,市政府不直接負責將紐約科技行業的規模擴大一倍,但錯誤的經濟發展、監管和法律政策可能會讓這座城市錯失該行業未來就業增長的巨大潛力。
政府的重點在於政策:紐約市將對經濟發展政策做出重大調整,把科技行業作為核心支柱來發展。是,之前是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現在是核心組成部分。
為此,非盈利機構紐約市經濟發展公司(NYCEDC)成立了一個專門團隊,致力於幫助紐約在多個新興科技子行業中佔據重要市場份額。這個團隊將聚焦於之前提到的有潛力的子領域,如區塊鏈、女性和家庭科技、增強現實和健康科技等。

具體的做法可能會是NYCEDC前幾年就開始使用的“行業服務檯”系統。
“行業服務檯”系統是紐約市經濟發展公司(NYCEDC)推出的一種創新管理模式,透過專門的工作人員深入瞭解和支援不同的行業領域,從而推動這些行業在紐約市的發展。
在這個系統中,工作人員需要——
1. 建立關係網路:工作人員會與行業內的關鍵人物和領導者建立並維持良好的關係。這不僅包括本地的企業和機構,還涵蓋國際上的相關組織。
2. 瞭解行業挑戰和機遇:透過與行業內的各方溝通,工作人員能夠深入瞭解該行業目前面臨的主要挑戰以及未來的機會。這些資訊對於制定有效的支援計劃和政策至關重要。
3. 制定專門的計劃和舉措:根據收集到的資訊,工作人員會設計和實施專門的支援計劃和舉措。這些計劃可能包括政策建議、資金支援、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培養等多方面內容,旨在幫助行業內的企業克服困難,抓住發展機遇。
4. 提供持續支援和諮詢:工作人員還會為行業內的企業提供持續的支援和諮詢服務,幫助他們解決在運營和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這種持續的支援有助於企業在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中保持競爭力。
例如,在生命科學領域的服務檯,工作人員會與生物技術公司、製藥公司、研究機構等密切合作,瞭解他們在研發、生產、市場推廣等方面的需求和挑戰。然後,他們可能會制定針對性的計劃,如提供資金支援,協助搭建研發設施,推動相關政策改革等,幫助這些企業實現更快的發展。
透過這樣的精細化管理,紐約市將更有能力捕捉科技行業的增長機會,確保在未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其三,面臨混合工作模式的未來,城市需要做的是適應。
市政府正在大力投資於公共空間和簡化相關法規,使在家工作更加具有吸引力和便捷性。
首先,市政府計劃在住宅區建設更多的袖珍公園和開放空間,讓居家辦公成為一種享受。此外,市政府還在簡化法規,讓曼哈頓以外的商業區業主更容易進行辦公室和居住空間的轉換。這樣一來,更多的辦公空間可以轉變為住宅或零售或公共綠地,方便居家辦公者與同事見面、交流和協作。

當然,紐約市不僅關注居家辦公的便利性,還積極推動新技術的發展。
為此,市政府正在努力使紐約成為新技術的試驗場,為初創企業提供測試技術的空間。位於布魯克林海軍造船廠的Newlab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Newlab的執行長肖恩·斯圖爾特指出,許多公司選擇在這裡開展業務,是因為這是紐約市為數不多的可以讓早期公司測試技術的地方之一。然而,在其他大部分割槽域,繁雜的城市法規和規則讓類似的試點變得極其困難。市政府應當與商業改善區(BID)和社群利益相關者合作,指定特定社群作為安全的試點區域,允許初創企業測試城市技術,如微移動裝置、自動駕駛汽車、農業和食品技術,甚至量子計算等。
市政府還計劃簡化採購政策,使本地中小型科技初創公司更容易贏得城市技術合同。這不僅為初創企業創造了更多的增長機會,還提高了市政府的效率和服務效果。
此外,紐約還大力吸引國際科技公司在此落戶,在人才培育方面,加大成人技術培訓、學徒制、紐約市立大學的教育計劃,以及對 K-12 計算機教育的重點投資。

對其他城市來說,紐約的發展歷程和思考方式值得借鑑:
未來是科技競爭的時代,越來越多的城市意識到,一個有活力有潛力的城市一定是有人才有初創科技企業的城市,只有打造一個充滿活力和可持續發展的科技生態系統,才能在全球科技競爭中佔據有利地位,推動本地經濟的長期繁榮。
紐約之所以能在科技領域崛起,主要得益於其吸引並留住了大量受過高等教育、富有創造力和創業精神的人才。城市應當投資於基礎設施建設,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服務和宜居環境,以吸引全球頂尖人才。簡化營商環境,減少行政審批時間也是重要措施。
當然,政策支援和創新環境不可或缺。紐約市透過NYCEDC的“行業服務檯”系統,針對不同行業提供定製化的支援和服務,幫助企業克服困難,抓住機遇。其他城市也可以效仿這種模式,建立類似的支援體系,鼓勵本地初創企業的發展,並吸引國際科技公司落戶。
你怎麼看紐約的思考角度,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的高見!
轉自TOP創新區研究院 作者 創新區研究組
本文由「華爾街俱樂部」推薦,敬請關注公眾號: wallstreetclub
宣告: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投資意見,並不代表本平臺立場。文中的論述和觀點,敬請讀者注意判斷。
版權宣告:「華爾街俱樂部」除釋出原創市場投研報告外,亦致力於優秀財經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圖片和資料來自網路,版權歸原創。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新增WSCHELP微信聯絡刪除。謝謝授權使用!
關於我們
華爾街俱樂部凝聚華爾街投行的高階資源,為中國民營企業“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顧問服務,包括企業赴美上市、戰略投資、併購、私募路演和投資者關係等。在投資理念和技術方面提供華爾街投行專家實戰培訓,為您進入華爾街鋪設成功之路。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