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富的瓜

圖:jenny Bloomfield

今天瞎聊聊,吃個瓜吧。
最近有個熱點新聞:
李嘉誠賣巴拿馬運河的港口,套現上千億現金。
有人激烈批評他的做法。
可能是覺得他沒扛住特朗普壓力,讓人失望…吧?
這塊的評價,留給歷史檢驗。
借這個熱點新聞,可以八卦一個對我們來說,更有意思的事:
李超人的理財能力。
如果從1到10分給人的理財能力打分,他是屬於打10分的那種。
厲害極了。
仔細聊一聊,吃個瓜,給我們普通人一些啟發。
首富的“擇時”能力很強。
大約十年前,超人開始陸續賣出了好些內地房地產
比如到了2019年,李超人的公司,一次性賣掉了大連的一個房地產專案。
接盤人是融創,花了40億接盤。
當時很多人覺得李超人傻。
但現在的房價,已經普遍跌回十年前水準。再細看這些事件,會別有一番感受。
李首富被外界看成是房地產商,但這不是全部。
他的理財組合非常複雜。
如果要說最最重要,最壓箱底的,會是他的收息資產:
港口、通訊、電力。
比如,香港最大的電力公司之一,港燈。
去年每股分紅約0.32港元。
以今天股價來看,股息率大約近6%
如果你翻它的股東結構,會發現李嘉誠透過名下公司,持有30%以上股份。
每年賺賺分紅,也是一筆不錯現金流。
這家股票不在港股通,很多內地股民買不了,只有開透過港股券商,才有交易資格。
有點點可惜

這只是李嘉誠的一筆小小小理財。
又比如,李超人很早就開始做香港的港口生意。
這個生意,在80年代曾救過李超人一命。
李嘉誠曾靠房地產賺了許多錢,但香港80年代初期有過一次房地產危機。
時間久了,我已經找不到80年代危機的成因。
我問了下deepseek,它告訴我這可能與1982年的一場重要談判有關。
香港房價在八十年代的大跌,導致了一批房地產商破產。
李如何從危機中倖存的呢?
他讓香港的港口生意,做了一筆金額巨大的分紅。
利用這筆現金流,幫自己扛過了房價大跌週期。
美國作家Joe Studwell曾描寫了這個事件:
“1984年,掌管李嘉誠港口利潤的香港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輸出了2.56億美元的紅利,李嘉誠拿了大頭。他獲救了。”
就像我們普通人,如果工資足夠高,足夠穩定,房價下跌也造不成太大創傷。

可以硬生生扛過去。
如果不是李嘉誠出售,可能大家並不知道他的家族持有巴拿馬運河港口的。
港口是經典收息資產。
全世界有船運貨運,就能坐地收錢。
除了香港、巴拿馬港口之外,李家還買入了內地、英國、荷蘭等地的許多港口。
買入後,花錢升級。
再賺更多的現金流。
除了港口,李家也青睞買通訊商,電力,煤氣。
比如買入了英國的通訊公司,自來水公司,天然氣公司。
還有零售業務——屈臣氏也屬於李家名下。
這些都有零碎的公開新聞報道,簡單檢索,可以找到。

這些有共同特徵:
現金流好,分紅好。
另外,注意了——
他會小筆地投資科技公司,追求更大的彈性。
這塊主要是透過周凱旋女士來負責。
比如投資過Siri,被蘋果收購;投資過Airbnb,目前已經上市…blabla
當然科技的彈性大,失敗率高。
這些投資有時收益誇張,有時又一落千丈。
舉個例子:
李家投資過Zoom,這是一家線上影片軟體公司,最高時李家持有8%多的股份。
疫情時這家公司,市值最高約萬億。但現在跌到了1500億左右。
回撤-85%。
如果是單押這樣的股票,可能李已經成了昨日黃花,隨時代過去了。
但他並不是單押科技。
簡單總結李嘉誠現在的理財策略,那就是
收息打底,注重現金流。
小部分押注科技。
以及…活得久。
李嘉誠現在已經96歲,比巴菲特還大兩歲。
老人家們一個比一個健康、能熬。
熬過了各種經濟週期,靠著強大現金流,穿過了幾十年的週期起起落落。
我們這群中年人們,沒這麼大的命數。
要更加愛惜健康、少犯錯——

才能頑強地複利下去啊

Ps.
我難免有一種陰暗的心理。
比如李的家族,對於婚姻(再婚)似乎是很慎重的。
但,並不拒絕有很多子女。
可能這種做法,避免了分割及稀釋財產,避免了更多的狗血爭產。
這算是有心、還是無心的安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