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酒店的選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
有的人,必須住連鎖星級酒店。最典型的就是去坎昆度假的美國人。在坎昆的酒店區(Zona Hotelera),延綿幾十公里的連鎖五星酒店,在海岸線依次鋪開,規模超過三亞灣、亞龍灣、海棠灣的總和。很多美國人去坎昆,全程待在酒店,用他們的話說,就是lay by the pool(在泳池邊癱著)。他們度假的目的就是把身體曬黑,然後回國向親朋好友炫耀。
坎昆萬豪的後院,有一個巨大的泳池,遠遠望去,一坨坨大白肉堆在泳池邊,那場面很有喜感,不由得讓我想起一群懶洋洋的二師兄,雖然這個念頭有點邪惡,但那一刻,我真是這麼想的,反正我的讀者也沒有美國人,就如實寫出來吧。
而我呢,既能享受最好的,也能容忍最差的,騎腳踏車去KTV,該省省,該花花。我喜歡各種不同的體驗,選擇的住宿大致可以分為兩類。首先,是各種風格的民宿,這部分以前專門寫過一篇。其次,是不同檔次的美式連鎖酒店,今天,我就聊聊幾個酒店的細節。
美國的酒店管理公司有多強?
世界酒店管理市場,主要被6大集團瓜分,分別是:
-
萬豪國際(美國),市場份額16.6% -
希爾頓(美國),市場份額11.6% -
洲際集團(英國),市場份額5.5% -
雅高集團(法國),市場份額5.0% -
溫德姆集團(美國),市場份額5.0% -
凱悅集團(美國),市場份額3.5%
從字面分析,美國佔了其中的4家,萬豪、希爾頓、溫德姆、凱悅,英國1家,法國1家。但仔細研究,其實,英美幾乎是一體的,法國雅高的背後,也有美國的投資,也就是說,世界酒店管理產業,基本上被美國人主宰的,背後的標準也幾乎都是美國人制定的,唯一通用的語言當然就是英語。短時間內,美國人的優勢很難被撼動。

相比之下,中國在酒店管理這一塊,依然比較落後。我經常去三亞,對當地的情況有所瞭解。目前最好的酒店區就是海棠灣,號稱國家海岸,幾乎所有酒店的管理方和品牌持有方,都來自六大酒店管理集團,比如,威斯汀、費爾蒙、希爾頓、萬豪、洲際、索菲特……
酒店業的現狀,似乎也反應了這個世界的格局。美國就像一隻碩大無比的恐龍,行走在歷史之巔,兩手插兜,完全看不見對手。

美國學者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於1992年出版的一部重要著作,《歷史的終結與最後之人》。在書中,福山提出了一種具有爭議的觀點,即歷史的程序已經到達了終點,西方(美國)的體系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的最終形式。
恐龍雖然強大,也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反應太慢。在不知不覺中,美式酒店連鎖,在很多方面,已經開始落後於中國同行了。這種落後,體現在服務和硬體上。
先說服務
同一個品牌,在中國和外國,服務意識相差很遠。
以希爾頓為例。
在中國希爾頓,顧客就是上帝,甚至你還沒有開口,就會有一個服務員,笑吟吟過來,問你要什麼。
在法國希爾頓,服務員是上帝,消費者一定要察言觀色。我看到他們那嚴肅的表情,連開口的勇氣都沒有。只能伸長脖子,舉目張望,做出一副嗷嗷待哺的姿態,希望得到某個服務員的垂青!真可憐啊。
在中國住酒店,別說希爾頓,就算是如家、漢庭,如果你想多要幾瓶水,給前臺打電話,對方總是態度客氣,幾分鐘後,你要的東西如約而至。
但在法國,讓酒店送點水,我感覺自己在要飯似的,他們就算勉強答應,效率也很低,等他們送到,黃花菜都涼了。
美國很多連鎖酒店是印度人承包的,向他們要一瓶水,就像刮他們的肉一樣,就算把水給你,也會用一種怨婦的眼神看你一眼,彷彿在說,老子做鬼都不會放過你。
我走了這麼多國家,服務態度最好的應該是東南亞諸國,比如印尼、泰國、越南等。但他們的經濟相對落後,市場規模小,服務業停留在拼體力的階段。日本的態度也不錯,但過於機械化,客套太多,反而成為負擔。至於美國,噓寒問暖顯得過於生硬,目的性太強,服務員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彷彿都在提醒你,別忘了小費。
比如,你正在和同伴享受美食,突然一個服務員跑過來,露出兩排大牙,假惺惺地問:how is the food ?(食物怎麼樣?)
我每次都強忍住不說:No worries about the tips(你不用擔心小費)。
相對而言,中國的服務是最好的,雖然不如東南亞那麼謙卑,也不如日本那麼細緻,但不卑不亢,熱情大氣。另外,我們市場大,工業基礎好,能孕育出服務新業態,這一點,別說東南亞比不了,甚至連美國都不是對手。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在油管看了一個WSJ(華爾街日報)的影片,題目是This Chinese Restaurant Chain Built Its $9B Empire of Customer Service(這家中式連鎖餐廳打造了價值90 億美元的客戶服務帝國),主持人討論海底撈服務時,臉上是一副沒見過世面的表情,他們還實地考察了海底撈的中央廚房,也是非常驚訝。這個影片播放量居然高達87萬。
海底撈,在中國市場已經有點審美疲勞,發展陷入停滯,但在海外,依然勢如破竹。中國的高階服務業,目前正處於由點到面的積累,假以時日,一定能實現質的突破。
再說硬體
同一個品牌,在中國和外國,硬體也相差很遠。
還是以希爾頓為例,我每次在巴黎轉機,幾乎都住機場希爾頓,裡面內飾陳舊、簡陋,甚至還不如國內的全季。除了大廳挑高,其他方面,完全看不出五星酒店的樣子。
再比如,Holiday Inn在國內甚至可以算五星酒店,但在美國,也就是一個普通經濟酒店。我一個做外貿的朋友,給他的美國客人,在中國預訂了Holiday Inn. 對方起初還有點不太高興,來到中國後才恍然大悟,Holiday Inn原來這麼高大上。
我住過川普的酒店,定位高於普通五星酒店,但審美真是一言難盡,裝修幾乎滿眼都是金色。川普好歹也是富二代,為啥依然跟暴發戶似一樣呢?另外,川普酒店喜歡尺寸巨大的國旗,高調愛國,也是川普的經營策略。




川普酒店的價格波動如坐過山車,如果是淡季,提前預訂,標間甚至可以低於120美刀。川普的思路就是與眾不同,他很善於用低價吸引顧客,然後巧立名目收取費用,例如,川普酒店的resort fee 和停車費,都遠高於本地同行。另外,前臺小姐甚至暗示我,多給她一點小費,就可以幫我升級房間——這絕對符合川普的性格,只要錢到位,什麼都好談。
川普酒店的設施中規中矩,讓我最不滿意的就是吹風機。川普酒店的吹風機是一個美國品牌Conair,中文名字叫「康寧爾」,使用體驗極差,甚至不如國內的雜牌。

我對吹風機最大的要求,就是效率高,在高速馬達的加持下,吹乾我的短髮也就幾十秒。自從用慣了高速吹風機,傳統吹風機就難以接受,如果溫度高,就傷頭髮,如果溫度低,就費時間。
早在2019年,我在溪口住了一家民宿,在臉書發了一個帖子:「民宿居然配Dyson,五星酒店都沒這待遇。」
很多海外朋友都很驚訝,中國的民宿這麼高階?

彈指一揮間,轉眼5年過去了,高速馬達吹風機,幾乎成了中高階民宿的標配。少數用戴森,多數用戴森的國產平替,用十分之一的價格,實現了95%的功能。
而美國的連鎖酒店,依然在用傳統吹風機。去年,我在海口住麗思卡爾頓,吹風機居然是一個瑞士品牌Solis(索利斯),但做工極為粗糙,塑膠件帶著毛邊,只能說,廠家的模具也太爛了!稍微花點錢去慈谿開個模,也不至於如此。

後來,我對前臺經理說:「你們這麼高的房價,居然用這麼差的吹風機,實在有傷形象,民宿用得都比你們好。」
對方一臉苦笑地說:「我們也沒辦法,所有標準都是總部制定的,在國外管理層的腦海裡,Swiss Made依然是品質的代名詞。其實,Solis只有價格高,效能遠不如中國同價格的高速吹風機。」
這次國慶,我住了一次喜來登,價格也不便宜,吹風機是VS(沙宣),中國製造,依然是傳統款式,但做工比瑞士品牌Solis好得多,應該是慈谿代工的。但不是高速馬達,幹發效果很差,耗時太長。
這次,我也跟前臺經理聊了一下,回饋和上次一樣,萬豪總部還沒有意識到,中國人對吹風機的認識,早就高於西方了。

吹風機只是一個縮影。
最近十來年,中國在硬體(製造業)方面的突破,別說外國人不能理解,我們自己人也不見得都能體會。比如說,我上次在文章提到,中國的普通連鎖酒店,已經基本普及洗衣機和烘乾機。
留言裡有很多常年出差的人,表示質疑:「我怎麼不知道?」
豈止你不知道,不知道的人多了。
這次我去山西,發現中國酒店的洗衣服務又進化了。你只要把衣服給清潔工,就有人替你洗好,烘乾,裝在袋子裡,送到你的客房。
這與傳統的酒店洗衣服務不同,並沒有熨燙、摺疊等增值服務。只不過就是自助洗衣服務的延伸,省去了顧客自己去洗衣間排隊等待的時間,酒店反正有清潔工,順手把這事給做了,成本沒增加的情況下,提高了顧客的滿意度,也提高了洗衣房的利用率,算是一舉兩得。
另外,如今在中國市場上的烘乾機,已經升級到熱泵式,原理上,就相當於一臺空調,而烘乾的過程類似於空調的除溼過程。溫度不高,不但保護衣物,排溼效果也很好。所以從能耗的角度來看,熱泵式乾衣機,比傳統的熱風式乾衣機至少低60%。我家的熱泵烘乾機,650w,普通熱風烘乾機2500w,差距就是這麼大。
熱泵式烘乾機唯一的缺點,就是貴,在美國要1000美元以上。而在中國,幾年前我買的時候,要5000人民幣以上,短短幾年後,已經低於3000人民幣。

不久前,華盛頓郵報發了一篇文章,are you ready for heat-pump dryer ? (你準備好使用熱泵式乾燥機了嗎?)
從這篇文章可以看出,熱泵式烘乾機,在美國還處於先期推廣階段。我開啟Amazon一查,目前美國市場的烘乾機,確實還是以熱風式為主。與此同時,在我們的某東,某寶,輸入烘乾機,熱泵式已經是主流。這就是我們的後發優勢。
美國酒店,依然在使用熱風式烘乾機,個個都是電老虎。熱風式烘乾機屬於比較老舊的模式,說簡單一點,就相當於拿吹風機去吹乾衣服,它使用電加熱元件加熱空氣後吹向滾筒中的衣物,簡單粗暴,沒有任何熱量回收,同時還會排出溼熱的廢氣。


另外,中國酒店自助洗衣,一般都是免費的,而美國,都要收費,支付手段幾乎都是投幣式,在美國旅行,必須隨身攜帶一斤硬幣,否則寸步難行,感覺一夜回到解放前。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到了美國,才知道中國酒店洗衣房的好。美國洗衣房,一般只配一對洗衣機,我們通常是兩對,不僅數量多,效能也更強。
我去過這麼多國家,根據我的經驗,能在酒店提供自助洗衣機的只有發達國家,比如美國、紐西蘭、日本等,歐洲有沒有普及,我不太確定,當時也沒注意。這裡劃重點,這些國家酒店洗衣機都是要收費的。
這個世界上,唯一在酒店普及自助洗衣機,且基本不收費的國家,只有一個——中國!如果我說錯了,請在後臺糾正我!
總而言之,中國非常獨特,雖然賬面上不是發達國家,但工業水平過於強大,產品價效比太高,所以,最新潮的產品已經滲透到普通人生活的各個環節,以至於我們身處其中而不自知。
寫在最後
分佈在全世界各地的美式酒店,就像美國的影響力一樣,依然樹大根深,這是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積累形成的品牌和體系。美國的老本依然很厚實,雖然服務變粗糙了,吹風機落後了,烘乾機也落後了,但這些只是皮毛,目前的世界,還沒有一個酒店管理體系能與美國平起平坐,而且,這種狀態還要持續很久。
放眼全世界,唯一能挑戰美國酒店體系的國家,也就是一個。換句話說,酒店管理產業,就是目前世界局勢的縮影。
不過,我們的優勢還只是區域性的,目前還只是量的積累,要想形成質的突破,道阻且長。君不見,中國目前幾乎所有的五星酒店,都還是由那六大酒店集團把持,而且他們的數量還在不斷增長。
雖然美國這隻巨大的恐龍,反應有點慢,可一旦反應過來,也會自我改進。不要輕言美國已經衰落,輕敵可不是什麼好事情。
換個角度看,有競爭才有進步。美國的連鎖酒店進入中國,一方面賺得盆滿缽滿,另一方面,我們也學到了現成的管理經驗,這可是人家百年積累的成果,我們有今天,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更進一步。
中國的酒店硬體和服務,在很多細節上超越美國,對美國來說,也是好事,東大的崛起也提醒這隻恐龍,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它並非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