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歲鋼琴奶奶勇闖二次元

文 |李曉芳
編輯 王珊珊
影片裡有種奇妙的反差。
鏡頭前的她有年紀了,頭頂夾雜縷縷白髮,額頭眼角刻著皺紋。她把黑色耳機往頭上一扣,播放的音樂來自最近爆火的遊戲《黑神話:悟空》。有時聽得專注,她把耳朵湊過去,雙手比劃起來,“你看他把南無阿彌陀佛還分各種節奏,他不同的組合,哎呀有意思”,“像有搖滾似的”。
下一秒,形象可怖醜陋的妖怪一齣,她又迅速從螢幕前彈開,整個身子不受控地往後仰,眉頭蹙起,“噫,哎呦我天吶”,“哇這太難看了”。她認真地解釋,“孫悟空這個造型我還能接受,是個人樣,穿盔甲,其他妖怪的造型”,她皺了皺眉,“雖然妖怪也不應該有好的造型。”
評論區有網友調侃,“奶奶用耳朵湊近了電腦,又用眼睛疏遠了螢幕。”那期影片的播放量最後達到400多萬。
她給自己的賬號取名“鋼琴奶奶—尹松”,簡介欄列著履歷:交響樂團鋼琴家,國家一級演奏員。曾作為鋼琴家參加了多次政府舉辦的重大演出,如國慶晚會、香港迴歸慶典晚會等。她今年74歲,7歲開始學鋼琴,在古典樂裡浸泡了一輩子。但過去一年,她開始頻繁接觸和傾聽“年輕人的音樂”,大部分是遊戲音樂和二次母音樂。

尹松在鋼琴比賽上擔任評委 講述者供圖

她最近聽得最多的就是《黑神話:悟空》。最喜歡的是其中一首《痴長二百七十歲》的曲子,她眉頭舒展開來,樂呵呵地分享,“我第一次這樣聽鼓,他是用鼓來說故事,甚至來塑造人物的形象,特別準確。”
她有時也會表達自己對年輕人文化的不理解,有一首名為《屁》的曲子,她本來不太想聽,“因為這個名字好像有點粗俗。”但是轉念一想,她說,“黑神話嘛,既然是黑的,估計當中很多內容都是反向的,這我也挺感興趣。”聽動漫《東京食屍鬼》裡的音樂,介紹名字時,她嘴角忍不住一撇,“哎呦這個名字好像挺奇葩的,挺恐怖的。”
但在影片裡,她總是不吝讚美,樂於承認年輕人的音樂創作思路給她帶來了新的啟發。有網友評論,“這位奶奶好就好在,她理解不了遊戲裡面的恐怖造型,但她試圖去了解,她用自己的知識體系去接納融合新生事物。”
這其實不是件容易的事。尹松曾經給其他同行推薦過遊戲音樂,“多數人還是不太行,第一反應就是我不聽,拒絕接觸。他已經固定了,認為這個東西不好、不值得聽,只能那麼算了。”
尹松說,自己起初也抱有類似的念頭。“我之前從來沒有接觸過遊戲音樂,也看不上,覺得遊戲都在那噼裡啪啦亂打或者吵得不得了。”後來是家裡一位同樣學音樂,也喜歡遊戲的晚輩小黎向她介紹,如今遊戲裡也有許多好聽的音樂作品,有些還融合了中國傳統的戲曲藝術,是不是願意聽一聽,或許也能做一些文化普及?
她來了興致。除了參與現場演奏,舉辦自己的音樂會,尹松也教琴,在南京藝術學院等任教多年,退休後也一直在網上發教學影片,“我們搞音樂的都很願意做音樂普及工作。”

彈鋼琴的尹松 講述者供圖

她聽的第一首遊戲音樂來自原神,名叫《神女劈觀》。她很喜歡,她記得那首歌講的是一位仙女為了保護村民挺身而出,最終擊敗魔物。讓她驚喜的是,歌裡融合了京腔唱法,重新創作成京歌。尹松提到,京劇現在不能很好普及,第一就是節奏太慢了,第二是劇情內容太古老了。而京歌縮減成一小段,也有唱段和唸白,但類似歌曲,和遊戲故事結合,更容易被接受。“這幫年輕人的創造非常有才華,他們大膽運用各種樂器、音響的組合,一下讓我也打開了很多新的思路。”
最初有拍影片的念頭時,晚輩小黎只是想拍下尹松聽歌的直接反應,“一個70多歲的音樂家怎麼看二次母音樂。”但拍著拍著,他發現尹松有時邊聽著音樂,一些專業的樂理知識自然而然就說出來了,聽到遊戲樂曲裡運用了“賦格”的音樂體裁,她聊起巴赫,在晚年創作《賦格的藝術》,儘管未完成,卻是一部賦格寫作技巧的百科全書。“包括會聊到交響樂裡的四重奏,中國的戲曲,這樣去做音樂普及就特別有意思。”
小黎同樣驚訝於尹松對新事物的接受度。“我知道尹老師非常喜歡戲曲,給她推薦了京歌這種新形式,結果她非常喜歡。”小黎又推薦了遊戲音樂裡出現的交響樂,編鐘曲,“她每個都喜歡。”甚至有國風和電聲的結合曲,小黎起初以為這或許在尹松的接受範圍之外,但她聽完,還是提出了曲子裡一些觸動她的樂器編排和運用。
尹松提到,許多年輕網友也疑惑,她會不會接受不了電聲?“我一開始確實不是很接受,”她停了一下,“再聽下去也不太喜歡這種藝術風格。”她哈哈笑起來,“但是這首歌的水平是高的,表現能力很強,樂器的互相交融也非常和諧,所以我還是欣賞的,只是這個形式可能不是我會主動選擇的。”
“我覺得搞藝術的不能太固步自封,不能說我不喜歡的,或者過去接觸少的,就不聽。我努力去了解,說不定我還是可以接受的對吧?我是抱著這樣的想法。”但尹松也承認,她也聽過一些她認為製作拙劣,創作水平較低的遊戲音樂,她依舊保持了極高的寬容度。她從來不在影片裡批評這些年輕的創作者,“鼓勵對現在的新的音樂是最重要的,不喜歡那我就不公開去評論了。”
尹松的評論區裡幾乎都是年輕網友,許多人也向她展示了同樣的包容。尹松提到,一些遊戲樂曲的創作有特定的情景,為具體的遊戲故事情節服務,她聽歌,卻始終玩不來遊戲,有玩家會表示遺憾,“可惜奶奶沒有了解曲子出現這部分的劇情”。但也會有評論反駁,“好的音樂應該是能夠從多方面去理解和挖掘的,而不僅僅侷限於‘為遊戲劇情服務’本身……沒必要把遊戲劇情完完整整地硬塞給奶奶,鼓勵多元化的理解和想象更好。”

《黑神話:悟空》音樂會上,尹松遇到觀看自己影片的粉絲。講述者供圖

過去的一年,對尹松來說是一個不斷破除偏見的過程,“過去看人家打遊戲就是嘩啦嘩啦,所以以為遊戲不算音樂。”過去和小黎接觸,“總是沒認為他有什麼水平,結果聽他推薦的音樂,很吃驚,發現他還是挺懂音樂的。我也向他學習了很多東西,我想任何時候都不要把人看低了。”
小黎起初也有偏見,“老藝術家嘛,總覺得會比較固執,很難嘗試新事物。”尹松大大超出他的預期。小黎記得,有一段時間他為了讓尹松看到年輕創作人的創造性,挑選曲子的標準是,看它有沒有融合新的東西,“尹老師會跟我解釋,比如這首曲子的問題就在於太想結合新東西了,這裡摘一點那裡摘一點,聽起來新鮮的東西很多,但曲子是不完整的,作曲家沒有表達出他想表達的東西。”
“鋼琴奶奶”賬號如今以一週兩次的頻率更新,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尹松旺盛的精力和蓬勃的好奇心,她不覺得這是一項任務,“這些對我來說都是新的血液,新的營養。”評論區不斷有新的年輕的網友湧進來,留下自己對樂曲的想法,也為她推薦自己認為優秀的遊戲音樂,期待她能去聽一聽。尹松聲音提高,音調雀躍起來,“沒想到這麼多年輕人喜歡音樂,我這更來勁了。”
前段時間,一位有點年紀的音樂學院教授找到尹松,說自己也看了她的影片,覺得新奇,也很欣賞這些樂曲。尹松說著又笑起來,“一般在院校的似乎都是關在籠子裡面,我很吃驚的,也特別高興。”
她還在編寫課程,教普通聽眾怎麼去欣賞音樂。她興奮地講起,音樂不只是消遣物,樂器的編排、節奏的變換都在傳遞作曲家的情感、故事的發展,“聽音樂我覺得要有想象力,想象力其實就是個再創造過程。”
她甚至還在學英語,儘管也不知道自己74歲了,學英語具體能用在什麼地方,但她說,“我很喜歡新的東西。我不覺得年齡大的一定比年輕人高明,現在年輕人想象力這麼豐富,都比我高明,我也要學習,更加開拓我的想象力。”
她至今記得,小時候學音樂,父親鼓勵她去欣賞各類舞臺表演,京劇、崑曲、歌劇、舞劇,來者不拒。每個月她看演出的花費,就要佔到父親工資的十分之一二。很多時候父親沒空,她就一個人拿著票跑到劇場、音樂廳,從頭聽到尾。那是無比幸福的時刻,尹松說,“每天都在吸收新東西。”
(應講述者要求,小黎為化名)
版權宣告:本文所有內容著作權歸屬極晝工作室,未經書面許可,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形式使用,另有宣告除外。
– END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