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上海市天使投資引導基金
上海市持續深化研究腦機介面前沿技術創新與未來產業培育,聚焦侵入式、半侵入式賽道,重點推進腦機介面產品化、建設共性技術研發服務平臺、推動臨床試驗與應用示範、健全產品標準與檢測體系、培育產業生態。在上海市發改委指導下,上海市天使投資引導基金託管團隊創業接力秉承引導基金的創新引導理念,以“政府帶頭引導社會資本共擔創新風險,共享創新成果”為引導本質。合作子基金中,除10年前已投資品馳的禮來亞洲基金外,凱風創投也是博睿康的早期投資人,此外,峰瑞資本、拾萃資本等近20家引導基金合作過的投資機構,已先行押注腦機介面賽道。2024年,在上海市天使投資引導基金舉辦的天使及早期投資峰會上,創業接力合夥人陸嬌嬌發起並主持腦科學主題論壇,丹麓資本創始合夥人陸勤超、比鄰星創投管理合夥人李喆、峰瑞資本合夥人馬睿、拾萃資本創始合夥人吳家璐參與討論。以下內容根據現場速記整理:
01
機構介紹及賽道佈局情況
陸嬌嬌:今天請到的四位嘉賓都在醫療健康領域有豐富的投資經驗,並在腦機介面賽道做了前沿佈局。請依次介紹下自己及所在機構。
陸勤超:我是丹麓資本創始及執行合夥人陸勤超,臨床醫學專業出身。丹麓資本是一家專注於醫療大健康領域的早期投資機構,管理資金規模超過20億元,主要投資於醫工結合領域的早期專案,並已與眾多知名醫生和科學家展開合作。在腦機介面領域,丹麓資本已投資多個專案,例如,透過腦電波解析和演算法進行疾病診斷的靈犀醫學;此外,還投資了利用腦外超聲治療腦部疾病、為製藥公司提供輔助性靶點預測、可侵入性柔性電極等企業。
李喆:我是比鄰星創投管理合夥人李喆。我們機構專注於早期投資和創新領域,累計投資了66家公司,其中75%的專案投資於前兩輪,1/3的專案為首輪投資人。投資領域方面,2/3的專案集中在醫療器械和診斷,1/3為生命科學。我們透過多種方式支援創新技術的轉化,如聯合復旦大學藥學院,共同研究下一代眼科藥物的遞送技術。在腦科學領域,我們投資的海萊新創透過體外電場干擾腫瘤分裂,在腦膠質瘤、肺癌等領域有廣泛應用前景。投資的瑞神安,是國內首家做閉環DBS系統的。作為首輪投資人的瑞意旭聯,提出了腦脊髓介面概念。國外公司Onward最近在該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幫助脊髓損傷患者恢復了直立行走能力。相比之下,瑞意旭聯檢測的電極更多,128通路做檢測,32通路做刺激。
馬睿:我是峰瑞資本合夥人馬睿。峰瑞資本是一家非常活躍的早期投資機構,一般做專案的第一輪機構投資方。投資領域涵蓋科技醫療和消費,管理規模70多億。上海天使引導基金是我們LP(有限合夥人),基金設在上海嘉定。峰瑞的投資特點之一是在交叉領域佈局最前沿的方向,腦科學一直是我們關注的重點。2019年,峰瑞資本投資了優腦銀河,該公司利用功能核磁在個體水平上實現導航效果,並結合經顱磁刺激(TMS)進行治療。TMS本身是一項成熟技術,但我國透過精準的TMS治療取得了顯著成效,這兩年美國也開始重視利用磁技術進行精準調控。我們認為,對大腦研究而言,測量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因此投資了多家測量技術公司,包括超聲、腦磁,也投了調控的公司。我們很喜歡無創,所以我們投了用電的,用磁的,用超聲的方法,但我們覺得有創也是一個趨勢,因為馬斯克一直遊說FDA要上人,現在美國推進很快,中國最大的優勢是病人比較多,我們應該往這個方向努力。
吳家璐:拾萃資本作為天使引導基金的子基金,連續兩年榮獲年度活躍天使獎,我們深感榮幸。即便在所謂的資本寒冬期間,我們依然秉持積極心態,開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拾萃資本主要聚焦於醫療器械和生物技術領域的投資,在腦機介面領域也有所佈局。李喆總提到的瑞神安,我們也進行了投資。此外還投資了專注於神經植入的佳量醫療,以及研發可穿戴裝置用於檢測帕金森和癲癇的瑞爾唯康。我個人也擔任上市公司偉思醫療的獨立董事。偉思醫療上市之初以婦科康復器械為主,近年來TMS產品逐漸成為收入的核心來源,並保持了非常好的成長性。所以,我們認為腦科學在未來是星辰大海,我們非常期待成為各位創業者的第一輪機構投資人。
02
腦機介面行業現狀
陸嬌嬌:腦機介面是未來,這是我們比較一致的觀點。但目前行業處於什麼樣的階段、有什麼樣的特點、以及產業化的情況如何?
李 喆:我認為腦科學可以分為讀腦和寫腦兩大部分。首先,要解讀複雜的腦電波訊號。隨著電極侵入深度不同,採集到的訊號將更為精確。腦電波訊號極為複雜,尤其是透過體表和頭皮採集的訊號,需藉助強大的演算法進行處理,濾除雜波才能提取出有效的腦訊號;其次,寫腦,涉及將相應且有意義的神經訊號寫入大腦。當前,讀寫閉環反饋成為一個重要研究方向,包括訊號讀取,以及有效訊號的刺激和反饋。我們還看到的研究方向之一是神經再生,希望透過重建神經通路來恢復訊號傳導,但這個非常難,這一領域在未來仍待突破。我們見證了許多令人鼓舞的進展,Neuralink和Onward等公司展示了透過讀寫反饋形成閉環刺激,甚至重建神經通路的可能。這是我們目前看到的最前沿進展。我們投資的瑞意旭聯專注於最具挑戰性的領域,力求透過訊號的讀取及刺激反饋,幫助患者識別動作意圖,並透過刺激輔助控制肢體。關於未來發展方向,我們有沒有可能從侵入走向半侵入,走向無創。我們研究過各種無創技術,例如剛提到的海萊新創,透過體外電場干擾細胞的有絲分裂。未來,我們可以暢想,能否解讀和調製有源神經電訊號通路,甚至透過無線刺激替代植入體內的電極刺激。目前,已有很多交叉學科技術應用於此領域,我們的多個投資專案也在應用無線充電技術實現體外能量遞送,包括無線調製訊號,實現過去透過植入的電極實現的刺激技術。整體上講,腦機介面涉及非常多的複雜交叉學科的應用,包括電極材料技術、演算法算力做個性化訊號處理,無論是科研還是創業,腦機介面領域都有廣闊的未來探索空間。我們基金投資就是看到了創新技術在臨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獲得有效的人體實驗資料,這是行業發展非常重要的訊號,行業正處於突破的前夜。
陸勤超:腦機介面行業我們歸納了四個現狀。首先,技術驅動是核心特徵。腦機介面本身就是一個技術驅動力極強的賽道,涉及眾多硬體裝置,如電極、晶片,以及演算法和解碼能力,都是技術驅動型的東西,涉及到神經科學、AI、材料學等交叉學科。其次,腦機介面目前處於多場景應用和摸索的早期階段。應用比較成熟的還是在剛需的醫療領域尤其是康復領域,如透過意念控制大腦來操作假肢,其它包括人工眼、人工耳等。其他領域應用也在逐步興起,如消費領域透過腦機技術提升兒童專注力,遊戲領域的應用,以及國防和安全部門,透過腦機刺激增強戰鬥力、跳躍能力等身體機能的增強,都屬於多場景模態的探索。第三,資金和人才是行業發展的基礎。腦機介面是資金和人才驅動的行業,因為早期階段,腦機介面是比較高科技的領域,要投入比較多的資金來支援發展。同時,該領域需要的頂尖人才。第四,行業標準尚未成熟。例如,腦電波訊號的歸屬權、安全性問題及倫理問題等都亟待解決。未來,產業規模是非常大的,不同研究機構預測演算法不一樣,至少就是很贊成腦機介面是很大潛力的賽道,預測是在2030年達到300億美金的市場規模。因為是技術驅動型和人才驅動、資本驅動,是特別適合於科技成果轉化。
陸嬌嬌:對,我看到國外一家企業Alto Neuroscience,透過非侵入式腦電技術輔助做抑鬱症新藥研發,已經納斯達克上市了。
03
腦機介面技術難點與突破
陸嬌嬌:下個關於技術問題,請教馬睿總,侵入和非侵入各有各的技術難點,您覺得腦機介面這個行業下一步發展的技術瓶頸及突破點?
馬 睿:我們投資的優腦銀河利用fMRI(磁共振功能成像)技術測量大腦,並進行個體水平的腦功能評估與分割槽,再透過TMS在顱外進行治療。這家公司做得很成功,我們投資時估值是1億多人民幣,現已估值已到6億多美金。他們與醫院和診所合作,做了數千例病人,重度抑鬱症的緩解率可達85%,且效果維持5周以上,對自閉症也有很好療效。我們認為無創技術能夠解決部分問題,尤其是當靶點在皮層時。關於磁刺激,最大的問題在於,產生的錐形聚焦磁場雖能精準打擊目標靶點,但穿透深度有限,即“打不深”,最適合作用於皮層,而對於深層結構則不太適用,當然皮層已經有非常多靶點了。其他投資人想說先投一個無創的,像超聲、電場,不用開顱,但可以影響裡面的細胞或功能,影響到神經元放電,干擾神經元達到想要的效果,但無創畢竟是有它的界限,不能一直是這樣下去。我覺得趨勢是將電極植入腦內。從資料讀取的準確性來看,裡面肯定更準。儘管顱外也能讀,顱外讀腦電就像我們在足球場外聽到進球了,時間解析度很高,但空間解析度很差,對時間敏感的任務是可以做的。有人提出把顱骨開啟,將電極放在硬膜外,這個可以準一些,但仍無法達到神經元級別。在硬膜外,無法做刺激。所以未來還是要放進去。我們在幻想的一個模式是先用無創的方式找到靶點,在體外用磁、超聲、電試一下,有效果,但每天到醫院也很煩,再在顱內皮層甚至更深的地方植入一個裝置,如果可以做到,對很多未滿足的臨床需求有幫助,也解決病人每天回醫院、診所的麻煩。侵入式腦機介面在安全性、有效性和成本控制等方面尚處於起步階段。馬斯克團隊將電極植入後,首位病人已能完成遊戲任務,但該病人的電極在一段時間後出現了脫落、移位,第二個病人在1024個電極裡面有400個接到訊號。侵入式目前面臨很多問題,如電極用什麼材料、軟硬是不是與半導體制程匹配、放進去可不可以待在那,會不會動、測哪個神經元、還是一開始測這個神經元,後來跑到另外的位置、可以打多深、待多久、有沒有免疫反應、什麼成本。做腦機介面之前,還有更重要的問題:放哪?幹什麼?大量科學研究做這個,像神經環路,這個區域幹什麼,那個區域哪個節點是最重要,如果刺激這個節點,可以產生什麼效果,把它和臨床需求對應,這本來是要比腦機介面更先走一步的,但腦機介面確實是太厲害的概念,所以所有人都衝進來要做腦機介面,但是做什麼?
陸嬌嬌:或許可以相輔相成。以前沒這個工具,對腦神經的理解、基礎研究也受限,因為腦機介面技術的突破,也加快基礎研究的進展,對大腦是什麼會加快了解。
陸嬌嬌:在侵入的技術挑戰中,您覺得馬斯克這個“放進去”的植入裝置,國內差距怎麼樣?
馬睿:我不是特別確定,他就是在皮層,是比較短的電極,用縫紉機機器人放進去,有創業者講有的時候也不是那麼必要,除非放到深腦。
陸嬌嬌:關於非侵訊號準確性問題,有企業希望用腦電大模型來一定程度上解決訊號質量問題,您怎麼看?
馬 睿:我特別喜歡測量的各種技術,每一個技術有適用的地方,腦電適合於時間解析度很高的,像癲癇突然放電,腦電可捕捉到放電。有比腦電時間解析度或幀率做到更高的,像超聲,能看大腦裡面的血流,採到快速流動的紅細胞。還是看你要做什麼任務,是定位一個點,還是捕捉一個事件。很多精神類疾病沒有這樣的特徵訊號,並不是到了某一個時間節點放電就異常了,是一個功能性異常或神經環路異常,用腦電是不是能做到?我們已經可以用腦電可以做很多事情,但大家希望做更多,我們能不能用腦電加大模型,來直接給精神類疾病分型,甚至對用藥做預測和診斷,就要看了。我不確定是不是資料多了可以往這個方向走,但從第一性的角度來講,不一定可以透過疊加資料做到,這個是我自己的一個想法。我認為腦電大模型研究是有意義的。在所有這些檢測手段中,腦電技術最為普及,積累的資料量也最大,藉助AI技術進行深入分析,或許能有新的發現。
吳家璐:我覺得在既往資料庫裡面,用大模型、AI演算法不停搜尋,資料越大可能可以找到某一個型別某一個特點之間一定的關聯性。但從醫學上講,透過大模型找出來的關聯性,一定要在未知病歷上做驗證,才真正有效。在一堆資料總能找到一個所謂的演算法規律,但這個東西是不是和事物本源一致?要不少未知案例驗證,如果能驗證出來,是非常好的。
04
行業壁壘及創業機會
陸嬌嬌:家璐總,神經調控是腦科學領域產業化相對成熟的賽道,頭部企業先發優勢明顯嗎?
吳家璐:我們講到星辰大海是非常美好的事業,但真正一個東西要用到醫療上商業化的話,要翻很多的山,經過很多考驗,特別這是入腦的東西,是影響到人的性格、人的生命的,一定要經得起長久時間的考驗,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成為一個醫療器械的。所以各個國家對醫療器械有嚴格監管,特別是神經調控器這種植入的東西,監管要求更嚴,研發的技術壁壘特別高。所以,在已經商業化的植入式神經調控領域,先發優勢或領先性非常明顯,從目前具有一定商業規模的企業成立時間和拿證時間上也可以看出。品馳從成立2013年拿到第一張DBS的證,到現在十年,在行業內遙遙領先。國內拿第二張證的景昱醫療,從成立到2016年拿證,到現在七八年的發展,也是在第二位,也已經和後面的人差距拉非常大了。現在DBS市場就是兩大國產和進口美敦力,也是因為技術壁壘很高,對醫療器械的監管特別嚴,這樣一套研發、臨床拿證的程式,無論團隊能力再強,最多可能就是把一個大概十年的週期減少到九年,已經很了不起了。這就是所謂的先發優勢,所謂的市場獨佔權。這個領域,在已經商業化的器械裡面,非常明顯。
陸嬌嬌:那後來者還有機會嗎?突破點在哪裡?
吳家璐:腦機介面市場容量巨大,產品種類豐富,即便是同樣的產品,如DBS(腦深部電刺激),也有不同的適應症。最初,大家拿證主要針對帕金森,從國外資料來看,對腦卒中可能也有效,對抑鬱症,特別是嚴重抑鬱症的防止自殺傾向,也有效果。雖然市場規模沒有DBS那麼大,但還是有VNS(迷走神經刺激)和SCS(脊髓電刺激)等這些不同產品。因此,我認為機會肯定還是有的,但還是那句話,這類產品技術壁壘極高,且作為嚴格監管的醫療器械,每一個準備在這個領域創業的團隊,都必須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行業內的先驅者無一不是歷經十餘年才算真正熬出頭。
05
商業化和投資退出
陸嬌嬌:前面交流了行業和技術,下面聊下商業和投資。勤超總,丹麓資本非侵和侵入都有投,在非侵領域,您覺得核心壁壘是在技術還是在商業?
陸勤超:我們參與了靈犀醫學的第一輪融資,這個專案是由清華大學的洪波教授及其博士生共同創立,魯白老師擔任專案顧問。我們當時更加看重的是這個團隊在演算法解析、解碼方面的能力,但我們覺得他們與一般技術團隊不同,他們還是很有商業意識的。比如說洪波老師很早就去癲癇學會做理事,認識了很多專家,靈犀醫學第一個產品是癲癇診斷和預後監控,所以很早為癲癇應用場景在學術圈做曝露,所以拿了癲癇的第一個醫療器械證,沿著癲癇領域做商業化。第二就是團隊覺得癲癇可能是個小管線,基於癲癇的開發技術,開發了抑鬱症、躁鬱症的雙向鑑別,還有自閉症管線也在分批推進中。其他的探索,剛您提到美國一家上市公司用腦電波做新藥研究,其實也是我們在攻堅的一個方向,和好幾個藥廠合作。神經疾病是主觀感受,很難有客觀的指標判斷,怎麼辦?除了影像學,其實腦電波也是一個非常客觀的指標,可以來看這個藥物有沒有療效,這個病人吃了這個藥做臨床是不是有一些腦電波的變化。尋找新的靶點,做一些療效評估,這些東西都是靈犀醫學在暗自發力的地方,也獲得了這個方面收入,其實就是走在商業化的早期發展階段。
陸嬌嬌:聽下來就是最早從技術來切入,後續少不了對商業化的探索,包括從場景出發,尋找落地產品。
陸勤超:是的,我們投雖然是看好技術,還是希望商業化,用到人類疾病治療領域。
陸嬌嬌:請教李喆總,我知道您是產業背景的出身,也幫創新醫療企業做服務,對臨床認知比較深刻,您如何評估腦機介面技術的臨床價值和市場潛力?
李喆:這個問題很好,我們所有的創新要找到一個巨大的未滿足需求。過去投資也好,創業也好,我覺得我們是圍繞重大的疾病領域當中的未滿足需求來佈局的。回到腦機介面,我們看到很多未滿足的需求,包括中風患者肢體功能恢復,透過康復機器人快速高效的恢復肢體的運動能力,包括透過神經刺激幫助恢復一部分肌肉記憶。如何真正地建立神經迴路,達到一個最精準的運動控制,是非常有挑戰的方向。過去我們看到的很多的康復裝置都是從被動康復到主動康復,未來要能夠和腦機介面真正打通,恢復、重建運動神經通路。回到腦部疾病,隨著腦機介面技術的不斷開發與進步,過去那些依靠感覺或經驗進行疾病刺激的區域,未來是否能夠透過腦電、功能性核磁等技術精準定位病灶?透過精準定位病灶部位,進而實現帶有閉環反饋的精準刺激,這同樣是一個值得深入探索的方向。在這一領域,我們認為非侵入的非常有挑戰,因為訊號非常弱,且經過頭骨彌散後很多訊號損失了。未來要做到腦部訊號的精準監測,可能需要採用半侵入或侵入式的。另外一塊,還有很多值得做的事,包括藥械結合使用,我們看到國外有很多的公司在研究,透過體外能量開啟血腦屏障,促進藥物的給藥和遞送,這個思路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向。我覺得大家去解決很多很難的問題,要想下有沒有其他的手段和技術來實現突破。比如說血腦屏障,現在很多藥物很難穿過血管進入腫瘤部位,過去研究了很多侵入式技術,我們也在關注這個領域,國外也有取得這個方面的進展,透過體外超聲的方式瞬間的開啟血腦屏障,實現藥物的遞送。腦機介面涉及很多交叉學科,包括如何去理解神經通路、腦電訊號的讀取和編碼、如何有效地控制訊號,都是非常難的問題。我們之前看過人工眼專案,從一個光訊號,到視網膜形成電訊號,再在大腦重現,這個過程不是簡單地把光訊號變成電訊號刺激神經還原視覺訊號,這裡包括時間資訊、空間資訊、色彩資訊、對比度資訊等非常複雜。未來,很值得期待的是再生醫學,有望在腦機介面重建神經功能,幫助機體重建神經迴路,快速高效地幫助患者恢復肢體運動能力,這個是我們未來最終極的解決方向。
陸嬌嬌:我們發現這個賽道的企業創始人,50%以上都是科學家背景。請馬睿總講講這類專案的特點?
馬睿:首先,這些專案都面臨著不小的挑戰。2022年,我們寫了一篇名為《向神經科學大膽投資》的文章。現在回過去看,當時喊在山頂上了,從全球流動性週期來看,當時是最高峰。過去幾年,資本對創業者的壓力是不小的,在這種壓力下,創業者可能難以打磨完美的技術,而是更注重如何快速推進應用和臨床實踐,實際創業過程中,創業者往往難以真正實現自己的初衷。另外,做臨床的話,醫療器械的山峰攀登很難,並不是所有人都做好了思想準備。再加上技術也在動,應用也沒定,所以非常難。儘管如此,我依然非常看好腦科學領域,因為未滿足的需求實在太多。目前,腦相關的疾病幾乎沒有可用藥物。腦機介面為什麼有用?因為,大腦是網路型的,最好只干預對的那個節點,並不想讓小分子藥在整個腦裡都存在,只想讓其在腦的一個點起作用,因此,物理干預方式在未來會有非常廣闊的前景。
陸嬌嬌:馬總提到資本的壓力,把我們拉回到了現實。家璐總,您怎麼考慮您投的神經調控類專案的退出路徑?
吳家璐:我認為在資本市場實現退出,離不開商業化的成功。回顧我們所有的投資,企業一旦在商業化上取得突破,將來走到上市是順理成章的。因為這個行業目前商業化的公司屈指可數,市場仍是一片藍海。在未來幾年乃至十幾年內,這個市場的參與者可能依舊很少。但是市場的容量夠大,基本可以判斷品馳終將上市,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對於後來的創業公司,若已實現數千萬的營業額或盈利,未來也有IPO的可能。還是那句話,這個市場的進入門檻極高,先發優勢尤為顯著。對於那些仍處於研發階段的企業,建議創業者們現實些,加速產品商業化。企業自身的發展狀況是決定能否退出的關鍵因素,我們作為早期投資基金,期望在過程中能進行部分老股退出,而公司是否值得投資,需讓大家看到潛力和苗頭。
06
短期投資方向
陸嬌嬌:最後,請4位嘉賓用一分鐘,介紹下近兩年看好的賽道。
吳家璐:我相對比較現實些,近兩年來我們並未在腦機介面領域進行新的投資。原因在於在2021年之前,腦機介面一度炙手可熱,國內掀起了一波投資熱潮。如今每個細分領域都已形成了一定的競爭格局,後來者面臨融資困難,生存壓力更大,作為投資人,投資壓力也更大。但我相信這個行業會不斷湧現新的機會,只是這個機會不是投資人能預判的,而應當是在裡面更專業的各位專家、創業者告訴我還有什麼機會,然後我們投資人從商業邏輯去做判斷。
馬 睿:品馳和景昱不應被歸類為腦機介面,而是腦深部刺激,這說明當前已商業化的不是最新的科技,最新的科技,需要一段時間去實現商業化。我們還是看好測量和調控,可能是透過新的方式,例如採用柔性電極、用非常小的電極來刺激神經元,以實現與DBS粗的一樣的效果。然而,我贊同吳家璐總的觀點,即在當前階段,利用柔性電極治療帕金森病,也難以超越品馳。因此,創業者需要探索新的治療形式,或開拓治療其他病種的可能性。
李 喆:我們對未來科技推動的創新仍然非常有信心,縱觀這些年科技的發展,進入一個多學科推動的、快速複合的疊加創新。大方向看,我們看好交叉技術的應用,比如未來手術的術式,我們認為未來一定是走向微創,甚至走向無創。我們對任何能給患者帶來益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療法技術都非常感興趣。國外有透過血管介入的電極技術,試圖替代從大腦皮層介入的電極植入方式,這非常難,但也是一種新的思路——用微創的技術實現訊號測量。從治療的角度來看,有許多值得探索的,比如器官間的通訊,其實就是神經刺激通路,我們理解為神經電訊號。所以我們投資了一家公司,專注於透過神經刺激來治療自身免疫疾病和代謝性疾病。現在GLP-1這麼火,我們有沒有辦法透過神經刺激來提供一種GLP-1受體,最好是體外的。器官通訊中的神經電訊號涉及了code和decode,可以沿著這一思路探索。我們的基金始終密切關注全球前沿技術的進展和突破,尤其是當這些技術進入實際臨床應用階段時,我們看來這是最佳下手的時機。我們會迅速評估其是否得到驗證,並關注國內是否有更聰明的同行在進行類似甚至更先進的研究。
陸勤超:我們認為,腦科學領域在發展初期,技術是不斷迭代的。當下在硬體和軟體方面存在一定的技術壁壘,主要是中美之間的競爭,所以本土技術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我們的基金會持續關注那些尚未滿足的臨床需求。去年我們還投資了利用腦外超聲治療腦部疾病的腦伽科技、為製藥公司提供輔助性靶點預測的Metanovas、可侵入性柔性電極智冉等企業。今年我們將投資兩個治療領域項目,特別關注那些具有技術迭代能力、能最佳化現有治療方法的技術,例如更小型化的電極,能夠在治療重大疾病的同時減少腦部損傷和副作用。此外,我們也會高度關注現在沒有有效治療方法的疾病,如抑鬱症、艾爾茲海默症,都有可能透過腦機介面技術進行腦部刺激,結合調控手段實現預防、治療及監控。老齡化帶來的疾病不僅限於腦部,還包括眼部等,我們也關注腦脊刺激在癱瘓和昏迷病人中的應用,未知的新領域仍然很多,我們每年會交割幾個腦科學方面專案。
為打造服務於科技成果轉化的聯合孵化投資平臺,UP STEP 轉化營 由上海市天使投資引導基金託管機構創業接力聯合早期投資機構共同發起,以找人為核心,透過補足前沿科技成果轉化專案在創業初期的3大短板(事、人、錢),讓企業獲得持續經營能力。
首期轉化營以腦機介面及腦科學方向為主題,邀請擁有前瞻技術能力的科研人員和行業認知深厚的經營管理人才報名入營。
丹麓資本創始合夥人陸勤超、比鄰星創投管理合夥人李喆、峰瑞資本合夥人馬睿、拾萃資本創始合夥人吳家璐等在腦科學賽道已有佈局的投資機構合夥人,均將作為孵化夥伴入營分享。

*封面圖片來源:123rf

如果您想對接文章中提到的專案,或您的專案想被動脈網報道,或者釋出融資新聞,請與我們聯絡;也可加入動脈網行業社群,結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