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隔多年,沒有想到阿嬌的戀愛又翻車了。
其實這件事在四年前就能看出來端倪,當時她剛剛離婚,在直播間打賞一個00年的男主播,還跟他互動說讓男生唱淡黃的長裙,也有過誇他長得帥等等。

那會兒我還寫過文章說,可能是離婚之後的成熟姐姐,透過和年輕小男生互動來回春,也不是壞事。
沒想到四年之後,這個叫餘衍隆的男主播又認識了一個女生,是這個女生爆料,說阿嬌沒多久就和餘衍隆戀愛了。
根據爆出來的聊天記錄,阿嬌在戀愛中還挺卑微的,餘衍隆出門玩,她就在家等他回來。

男方要深更半夜去吃宵夜,阿嬌也陪著,吃到自己身材走形。

談了沒多久,阿嬌還跟餘衍隆回家見父母,提出要跟他結婚,男的以自己年齡小負不起責任為理由拒絕了。

甚至,阿嬌還給餘衍隆發過自己的私密照片。

這段真的是很多網友都不太理解了,阿嬌明明多年前就在私密照的事情上吃過虧,怎麼現在又做同樣的事呢?
當然如果退一萬步說,兩個人兩情相悅情到深處做這些事,也就算了。
可關鍵在於餘衍隆很明顯從始至終就沒什麼真心,和阿嬌戀愛的時候腳踏兩條船,讓另一個女友為自己打胎,分手之後又拿著以前的聊天記錄給新女友炫耀。
而且現在事實證明,餘衍隆就是個吃富婆軟飯的小白臉,甚至是小白臉裡面都比較惡劣的那種,要不到錢就跟富婆惡語相向:

現在已經被富婆告詐騙,刑事拘留了。


所以這麼梳理下來,其實就是阿嬌在這段戀愛當中又一次遇人不淑了。
當然,這個事情的主要責任肯定是男方是渣男,但與此同時,吃瓜群眾也難免會對阿嬌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困惑:
為什麼她一直以來總是遇到,並且喜歡上一些不太靠譜,花心浪蕩的男人?
最早的陳冠希,大家都知道。
後來交往過余文樂,房祖名,也都是香港娛樂圈有名的玩咖。
以至於後來她自己也說,我可能不太想談戀愛,只想直接結婚。
於是找了個男人結婚,但這個老公似乎也不怎麼樣,一直被頻頻曝光和各種女網紅糾纏不清,對阿嬌也談不上多好。
這段婚姻只持續了短短14個月就潦草告終。
於是很長一段時間,大家提到阿嬌就會想到她看男人的眼光似乎不太行,又容易戀愛腦,明明43歲了,感情這一塊好像和20出頭也沒什麼變化。

為什麼會這樣呢?
在我瞭解阿嬌的這些情史之後,看到的其實是一種莫名的矛盾感。
一方面,她的擇偶偏好就是浪子型的,痞壞的男人,這麼多年,審美一直穩定。
甚至包括她這次喜歡餘衍隆,也有網友說他長得有那麼點像低配版陳冠希。
這本身無可厚非,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型別。
但同時另一方面,她還一直堅定地渴望婚姻。
之前各種說自己恨嫁,離婚之後呢,一度說不想再結婚了,但實際上這次談戀愛又跟男方提結婚。
這就有一點擰巴的感覺。
她想結婚,又總是喜歡不適合結婚的男人。
所以與其說阿嬌看男人的眼光差,也許更準確的說法是,這兩種矛盾的需求擰巴在一起,造成了她的情路不順。
如果知道阿嬌的人生過往經歷,這個問題倒也不難理解。
她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在外打工,一直把她寄養在親戚家。
阿嬌一直被親戚家的表哥欺負,後來又跟著母親工作調動,整個童年都在不斷地換寄養家庭,不斷轉學,連個穩定的住處和人際關係都沒有。
到了初中,阿嬌的母親再婚,她無法融入新家庭,又早早去了寄宿學校。
可以說,一直沒有過安定的感覺。
這的確一定程度上會塑造出,阿嬌在情感上的兩種訴求:
首先,她從小被欺負,顛沛流離,肯定是自我相對比較壓抑的,也就是我們看到的,她總是表現出內向,敏感和自卑。
這樣的女生確實比較容易喜歡上看起來和她“互補”的,也就是魅力很外放,能夠引領她,帶著她,帶一點壞壞氣質的男人。
因為這這種男人,往往會接近女生想象中的,父親的角色,她會想象自己的父親就是這樣的一個強者,是一個有魅力,有趣,能夠保護和帶領她的男性。
她在感情中過度的付出和依賴,也像是一個缺愛的女兒在努力尋求父親的愛和認同。
更進一步說,為什麼她會沉迷於這種不安定的感情?
因為她自己的成長過程就是動盪的,她沒有得到過篤定平穩的情感模式,所以戀愛中,繼續重複這個過程,她才會覺得熟悉。
而熟悉,意味著安全。
看起來這是個悖論——渴求安全感的缺愛女孩,總是喜歡給不了她安全感的男人。
但事實上,這種不安定可能在她隱秘的邏輯裡,才意味著另一種安全。
這只是阿嬌情感模式的一個切面。
另一面,則是她又極其渴望穩定的婚姻和家庭。
她接受採訪的時候不止一次說想結婚,想做媽媽,想要給自己的小孩一個平穩的成長環境,一個幸福安穩的童年。
本質上,這是她在補償過去的自己,想把自己沒有得到的,都給到未來的小孩。

在這裡我們會發現,阿嬌最關鍵的問題並不是看男人的眼光如何,而是她自己身上就是存在著兩種互相矛盾的需求,她自己都不知道,哪個才是她最核心的,主要的需求。
所以,她無法做取捨。
說實話,如果阿嬌只想要純粹的戀愛感,以她的條件,完全可以成為蕭亞軒,不斷和符合她審美的小鮮肉談戀愛,享受浪漫和刺激。
但她就得一定程度上舍棄結婚生子這塊的期待,灑脫一點對待感情,男友千千萬,這個不行咱就換,談個戀愛而已,沒必要那麼強大託付心態,把自己一股腦扎進去。
這是一種選擇。
如果她的主要需求是長期穩定的婚姻,那可能就反過來,需要捨棄對新鮮的,動盪的戀愛感的追求。
去選擇心智更成熟,狀態更穩定,客觀條件上也更加和自己適配的男人,這樣才更容易走向穩定長久的婚姻。
還是那句話,兩種選擇本身都沒有錯,都可以過得好,但最可怕的,是既要又要,覺得這兩種選擇可以在同一個人身上兼得。
站在此岸看彼岸,結果是兩頭不到岸。

所以我們為什麼會說談戀愛的時候,搞清楚自己真實的,最主要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
有時候我們會說,脫不了單是因為要求高,其實與其說是要求高,不如說就是沒有拿準主次需求,寄希望於在同一個人身上實現所有的,哪怕可能是矛盾的需求。
既想要一個男人年輕,有活力,戀愛腦,粘人,又想要他有上進心,事業有成,穩重體貼。
或者既想要女朋友漂亮有魅力,高學歷會賺錢,又要她溫柔顧家,做家務生孩子。
這種看起來像是貪心的背後,都是分不清主要需求的表現。
而現在我們也都看到了,如果自己都拿不準自己需求的主次,那就算是成為阿嬌這樣有錢有顏的頂流女明星,都難免在找物件的時候頻頻受挫,翻車。
更何況,我們都是普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