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5日上午,安徽黟縣碧山村,碧山供銷社。
來自北京、上海、廣州、杭州、南京、南寧等地的專家學者、出版人、媒體人、鄉建人,匯聚一堂,共同溯源中國鄉建歷程,分享劉子《歸鄉村記》《大地上的中國》釋出的喜悅。

|(左起)左靖、週中華、劉子、秦朔,共同為新書釋出揭幕
以下是嘉賓分享的主要內容摘要:
秦朔
人文財經觀察家,
中國商業文明研究中心 &《秦朔朋友圈》創辦人

“‘386199’等鄉村問題不僅是中國的問題,也是全球性問題。我對於關注三農問題,又是以民間身份關注的人士是肅然起敬的。劉子在創作中,也帶動了我以及整個‘秦朔朋友圈’,我們去了不同的地方,看過不同的鄉建人的創造。對劉子來講,遇到我們這樣的創作與傳播平臺似乎是一種幸運,對於我們來講,遇到他這樣的作者,持續不斷地創作三農方面的優質內容,也是一種幸運。
“現在是中國文化自信抬升的時代。但我們不能簡單地說,外國人跑到上海買泡泡瑪特,韓國人在上海街頭看豪車,中東網友喜歡打中國開放的手遊,這就代表了對中國文化的認可,我們因此就擁有了文化自信。我很希望看到的是,在中國鄉村建設中,能湧現出更多像碧山這樣的地方,讓大家在這裡再一次體會鄉村的創造,再一次呼吸,再一次覺醒,這可能才是中國現代化程序中應該有的主體性、內源性、內生性的自覺和探索。
“中國的民間鄉建者在鄉建道路上不停奔波、探索,這項工作的難度,比我們去接觸500強、獨角獸,不知道要難多少。向你們的工作表示致敬和感謝,也希望劉子未來能在這樣的道路上繼續創造出更加優秀的作品,奉獻給我們這個時代和這片大地。”
左靖
安徽大學副教授,策展人,
碧山供銷社&《碧山雜誌書》創辦人

“‘江西才子’劉子一下子推出三本書,這個在當代鄉建研究領域,是沒有過的。重要的是他有這麼多的視角去觀察鄉村,他走過這麼多地方,是一步一步用腳丈量出來的,特別不容易。我曾經把這本書推給做藝術媒體的朋友,他看到覺得非常驚訝,因為藝術媒體可能都是從藝術角度來描述鄉村建設,但劉子的視野卻是一個全方位的,並不是我們的專業限制所能看到的那一面,這是我想表達對劉子的一個致敬。
“再就是秦老師剛才講的,我們中國的復興不一定是一線、新一線城市,還是要從一線大城市走到中國的深處。這讓我想起賈樟柯曾說過一句話,他說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只是一個個盆景,真正的中國是在鄉村……現在,大家在鄉村做的很多東西,是專案,而不是鄉建,這是兩個概念。
“前者是為了完成一個委託,完成後拿了錢走人,後者是你真正能夠跟這個地方建立一個陪伴的關係。2007年我們來到碧山,2011年又在碧山安家落戶,2017年建碧山供銷社,到今天已經有18年。這是我們做鄉村建設的一個原則,叫服務社群。就是我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為這個社群服務,為這個社群的人服務,這是區別於‘專案’和‘鄉建’,最大的一個區別。”


《山中問答》——李白
問餘何意棲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閒。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別有天地非人間。
這首印在碧山村村口白牆上的詩,印證著這方山水的綠意和文化詩意。碧山,不僅是徽派生活以及中國田園的代表,也是21世紀中國“文化鄉建”的聖地。

在這個未被商業過度包裝,依然古樸、純樸、恬靜且生活著的皖南小村,我們能感受到中國人骨子從未散去的鄉愁。“此心安處是吾鄉”“笑而不答心自閒”,便是我們對這裡最美好的體驗和祝願。
2021年8月,劉子來到這裡,拜訪左靖等人,有感“文化鄉建”的重要和困難,寫下《我在鄉下搞文藝》以及《鄉關日暮》等文,並收錄到《大地上的中國》以及《歸鄉村記》兩本書中。
2025年6月24日,劉子和他的朋友們,又帶著這兩本新書再赴碧山,既是一次鄉建思想碰撞,也是對中國鄉建的一次溯源。


“我來自江西宜春一個普通農村,村裡讀村小,鎮上讀初中,縣城念高中,省城讀大學,大學畢業後又在北上廣工作過,做過廣告、房地產、金融。2019年,180°大轉彎,我又放棄金融創業公司,全身心投入鄉村研究+寫作,‘回到自己’。‘走過世界,回到鄉村,看見自己’,也就是今天的主題”,劉子這樣開啟他的分享。

2019年3月,劉子老家一位親人在一次化工廠爆炸中去世,在回鄉參加葬禮的過程中,他重新看見那座“兒時曾經想要逃離的村莊”,聽見了那些“沉默的村民,進城打工的堂兄表妹們的聲音”,進而“反思了地產、金融這些高大上的行業從業期間的內心拷問”,並寫下《鄉下春天的葬禮》一文(收錄在《歸鄉村記》中),正式開啟了鄉村創作之旅。
他將目光投向包括婚姻、養老、教育、農業、就業、基層治理,以及酒席、“廁所革命”、光棍潮、疫情等細節或印記,全景式描述了一座鄉村的切面。
他從微觀出發,期望以此“管中窺豹”,反思一座沉默的村莊背後的“時代迴響”,並最終將鄉村問題歸納為“一老一小”“解放的生產力與落後的鄉村治理”“中央集權與地方政府公司化”“文化斷裂”“唯物主義+市場經濟意識形態對鄉村的根本壓制”五大根本問題,據此構成了《歸鄉村記》一書。

不耽於鄉愁的文學、抒情,隨之,他走向全國各地的縣域、鄉鎮、村莊,廣泛訪問縣委書記、鎮長、村長,社會企業家、藝術家、公益人、下鄉青年等群體,傾聽大地上的各種聲音,總結出“十大鄉建流派”,並總結、分析他們可相對複製的方法、路徑,從社會學到經濟學,尋找中國鄉建發展與鄉村振興的真實答案,並集結為《大地上的中國——中國鄉村振興的真實路徑》一書。
他將這本書定義為“中觀”,“鄉村振興問題,跟土地產權、農民養老金等具體問題一樣,翻來覆去談值不值得、要不要繼續、有沒有錢……沒有意義,談方法才有意義”,並希望據此總結從“縣域經濟到鄉鎮復興到鄉村振興”一體化的,可以形成啟發、相對複製的鄉村振興方法論,助力地方政府、村集體、鄉建者、下鄉青年、新農人在內的各種鄉建群體的實踐。

經過五六年不間斷的調研、思考、寫作、總結,劉子深刻意識到,“鄉村問題,只是中國問題在最弱勢、面積最大的(鄉村)領域身上的投影”,鄉村問題不只是自身的問題,也是國家、社會、時代轉型的問題。反之,各種鄉建反思、實踐、探索,也不只是鄉村建設的進步,也是時代反思和時代進步的印證。
把握鄉村振興的當下,洞悉百年鄉建的過往,展望城鄉融合的未來,2024年,劉子啟動了《鄉村振興與時代覺醒》一書的撰寫。
他把這本書定義為“宏觀”,透過回到鄉村振興的“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期望探索鄉村、國家和社會、時代發展之間真實的、內在的邏輯。據悉,這本書將於今年九月出版。屆時,劉子“鄉村三部曲”將告完結。

“城市化不是歷史的終結”。
“救鄉村就是救城市”。
“父性的城市,母性的鄉村”。
“用共同富足代替共同富裕”。
“土地產權並非鄉村經濟的命門”。
“鄉村振興,首先是縣委書記的振興”。
“從重建設到重運營”……
從家鄉小村,到大地上的中國的新鮮的故事、新穎的轉型探索、各種新鮮的觀點,足以讓各種研究、關注、參與鄉村建設、鄉村振興的群體受益。
帶著《歸鄉村記》,去《大地上的中國》行走,最終將在《鄉村振興與時代覺醒》中,透過“重新理解中國,從重新理解鄉村開始”的方式。
向奮鬥在中國鄉村振興一線的鄉建者、傳播者和關注者們,致敬!
—— · END · ——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tougao9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