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正直,有是非
上一篇《段永平:想本質,想長遠,知錯就改》講了一月份段永平在浙大對話中介紹的三大成功經驗——想本質,想長遠,知錯就改。這算是認識論的範疇。
他還講了一個價值觀範疇的成功經驗,那就是——要正直,有是非,要對得起自己的未來。這也是此前他在畢業典禮演講中給出的三點建議中的一點。
這次對話中,主持人問段永平:“您的本分哲學中說到做對的事情,那麼大學生要如何判斷一件事是不是對的呢?”
段永平回答說:“其實是知道的。就算有些事情你不知道,那你做了將來也會知道,因為你會受到懲罰。但是呢,你發現錯了一定要馬上停。大部分事情我想是知道的。”
2001年巴菲特在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商學院回答相似問題時,說:“自己是否遵循了價值觀,有一個很簡單的小測驗,想想自己怕不怕這件事如實地出現在第二天的報紙上被所有人都知道。如果問心無愧,那可以做。如果感到猶豫,那可能不該做。”他還說:“在成功的人中,有些人沒有什麼領導力,也沒有什麼正確的價值觀,也成功了。但是,絕大多數成功的人具備傑出的領導力和正確的價值觀。”
巴菲特對價值觀非常重視,幾乎每次講話(不管是演講、接受採訪,還是股東大會發言)都會提到。1998年巴菲特在佛羅里達大學演講時強調的第一點就是價值觀。這個演講被認為是巴菲特最精彩的演講之一,段永平曾多次推薦這個演講,他說自己聽了不止十遍。
在那次佛羅里達大學演講中,巴菲特開門見山地指出,到底能否成功,不只取決於頭腦和勤奮,更取決於品行。他引用了一個朋友的說法:“一個人要是頭腦聰明、勤奮努力,但品行不好,肯定是個禍害。品行不端的人,最好又懶又蠢。”
巴菲特讓學生做個思考遊戲,選一個班裡的同學,買入他今後一生收入的10%,並做空另一個同學一生收入的10%。你會選怎樣的同學呢?顯然,對於前者,你會選擇一個有領導能力、慷慨大方、誠實正直的人。對於後者,你會選擇一個自私自利、貪得無厭、投機取巧、弄虛作假的人。
巴菲特還鼓勵年輕人,大多數行為都是習慣成自然,你們還年輕,想養成什麼習慣、想形成什麼品格,都可以。就看你們自己怎麼想了。
此前,巴菲特在其他大學演講時也曾讓同學們做這個思考遊戲,目的就是要讓年輕人瞭解品行端正的重要性,價值觀比智商、認知、技能等都更重要。
這也是段永平在這次浙大對話中表達的意思,要正直、有是非,這樣的價值觀,加上想本質、想長遠、知錯就改的認識論,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缺一不可。


要不要創業?
這次浙大對話,同學們問的最多的問題是有關創業創新。有人問段永平:“如果您今天是二十歲,您要創業,您會選擇哪個賽道,以及選擇合夥人的標準是什麼?”
段永平坦言:“這個還真不知道。如果我有機會,我還是找份工作,好好享受人生。創業並不容易,你不要只看到有些人的成功,成功率非常低。”
在後面的問答中,他又講到電動車的例子。他說:“同一年創業的可能有一千萬人,大家都看到埃隆·馬斯克成功了,也去做電動車,但看看中國一年電動車失敗的人數,就是這個道理。”
他說:“有想法,有條件,就去做。你如果只是為了創業而創業,那就要小心。這就是我的觀點。我並不知道大家應該做什麼。現在哪知道啊,資訊這麼爆炸,我整天忙著打球,誰還管得著這些事?”
在上次畢業典禮演講時,他還指出:“很多人說我要創業,創業的目的就是為了要創業,如果你心裡沒有一個你真的想做的事情,只是為了創業的話,成功率就會非常低,當然,不管你有沒有真正想做的事情,成功率都是很低的。”
總之,不要為了創業而創業,要有想法,有條件。段永平沒有展開講有想法、有條件具體是什麼意思。筆者猜想,有條件,就是自己要有創業者、企業家的素質稟賦。人群中有創業這種素質稟賦的人佔比極少,所以熊彼特才會說,創業者、企業家是一個社會最寶貴的財富。
創業者好比一個恆星星系中的恆星,自帶能量與光芒,發光發熱,而行星不具備足夠的質量發生核聚變,只能吸收來自恆星的能量,圍繞恆星轉動。更小的衛星再圍繞行星轉動,再小的星際塵埃則彌散在星際氣體中。一個恆星系,恆星數量最少,但是質量佔到整個星系質量的90%以上。比如,太陽系,只有一個恆星太陽,但它的質量佔太陽系的99.8%,所有行星、衛星、星際塵埃加在一起為0.2%。
恆星、行星、衛星、星際塵埃,各守本分,以各自的方式自強不息。行星做不了恆星,衛星做不了行星,星際塵埃做不了衛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不可能的事。絕大部分人都是星際塵埃,必須正視現實。
有想法的意思大概有兩層,一是要有創業的點子,知道創業想做什麼事情;二是要喜歡做這件事情。這非常有道理,既然創業的失敗機率很大,那麼如果一定要創業的話,不如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情做,這樣就算最終失敗了,這個過程中你也獲得了快樂,不吃虧。
實際上,這裡的因果關係也可以倒一倒,創業十分艱苦困難,如果做的事情你並不喜歡,沒有那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熱情,你就更難堅持下去,成功機率幾乎為零。
如果你既沒有條件,又沒有想法,硬是要去創業,最終難免失敗,整個過程還很痛苦,豈不浪費生命。
應該從年輕的時候開始就做自己喜歡、讓自己快樂的事情,這一點巴菲特幾乎每次演講時都會講到,1998年佛羅里達大學的那次演講講得特別精彩。
他說,有一次他去做一個演講,來接他的是一個28歲的哈佛大學的學生。巴菲特聽他講完了他的工作經歷,忍不住勸告他說:“你才28歲,已經有這麼漂亮的工作經歷了,你的簡歷比一般人的漂亮10倍。你還接著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不覺得有點像年輕的時候把性生活省下來,留到歲數大的時候再用嗎?”
巴菲特敦促大家:“或早或晚,你們都應該開始做自己真心想做的事……或許以後你喜歡的東西會變,但是現在做你喜歡的工作,你會收穫很多。”
“你財富自由之後想做什麼工作,現在就該做什麼工作,這樣的工作才是理想的工作。做這樣的工作,你會很開心,能學到東西,能充滿激情。每天會從床上跳起來,一天不工作都不行。”
然而很多人的想法是,我不開心是因為我沒錢,等賺錢了,我就會開心;賺的錢越多,會越開心。巴菲特對這種想法不以為然,他說:“如果你現在有一塊錢,以為將來有兩塊錢的時候,自己能比現在過得更幸福,你可能想錯了。你應該找到自己真心喜歡做的事情,投入地去做。別以為賺10倍或20倍能解決生活中的所有問題,這樣的想法很容易把你帶到溝裡去。”
他說:“當年我錢很少,但我也沒盼著以後錢多了要過不一樣的生活。”
他認為有錢人和沒有那麼有錢的人的生活是差不多的:“從衣食住行來看,你我之間有什麼差別嗎?我們穿一樣的衣服,我們都能喝天賜的可口可樂,我們都能吃上麥當勞,還有美味的DQ冰激凌,我們都住在冬暖夏涼的房子裡,我們都在大螢幕上看橄欖球賽。你在大電視上看,我也在大電視上看。我們的生活完全一樣,沒多大差別。要是你生了大病,會得到良好的治療。如果我得了大病,也會得到良好的治療。”
他指出了他認為的有錢人與沒錢人唯一的生活質量的區別——“我們唯一不一樣的地方是我們出行的方式不同。我有一架小飛機,可以飛來飛去,我特別喜歡這架飛機,這是要花錢的。除了我們出行的方式不同,你說有什麼是我能做,但你做不了的呢?”
有什麼是有錢人能做而沒錢人做不了的?巴菲特的這個問題發人深思。這個問題的回答可能因社會而異、因人而異,就不展開來講了。不過,有一點似乎是肯定的,巴菲特之所以如此健康、長壽、快樂、幸福,有一個秘訣就是和喜歡的人做喜歡的事,錢是副產品。


談風險
這次浙大對話,段永平還講了另一個深刻的道理,他說:“不能用自己的必需資金去賭不需要的錢。我一年賺個10%到25%就挺好的。搞一個500%回報,但可能會虧得一乾二淨,那我為什麼要去做呢?所以我一般不會碰這樣的事情。”
這個道理巴菲特在佛羅里達演講中也講到,他用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做案例。他說:“約翰·梅里韋瑟、艾瑞克·羅森菲爾德、拉里·希利布蘭德、格雷格·霍金斯、維克多·哈格哈尼,還有兩位諾貝爾獎桂冠得主羅伯特·默頓和邁倫·舒爾茲,把他們這16個人加起來,他們的智商該多高,隨便從哪家公司挑16個人出來,包括微軟,都沒法和他們比。”
這16個人智商超群,經驗超級豐富,人品超好(他們大多數人都幾乎把自己的整個身家財產投入了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結果破產了。
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對風險的理解出了錯。他們用波動性來衡量投資風險。
巴菲特說:“為了得到對自己不重要的東西,甘願拿對自己重要的東西去冒險,哪能這麼幹?我不管成功的機率是100比1,還是1000比1,我都不做這樣的事。”
他還打了一個形象的比方:“假設你遞給我一把槍,裡面有100萬個彈倉,其中只有一個彈倉裡有一顆子彈,你說:‘把槍對準你的太陽穴,扣一下扳機,你要多少錢’,我不幹,你給我多少錢,我都不幹。”
多賺一點錢,少賺一點錢,其實沒有區別。他說:“假設年初你有1億美元,如果不上槓杆,能賺10%,上槓杆的成功率是99%,能賺20%,年末時你有1.1億美元,還是1.2億美元,有區別嗎?沒有一點區別。”
然後他講了一段發人深省的有趣的話:“要是年末你死了,寫訃告的人可能有個筆誤,雖然你有1.2億,但他寫成了1.1億。多賺的錢有什麼用?一點用都沒有。對你、對你的家人,對別人,都沒用。”
那麼為什麼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那16個人會那樣鋌而走險呢?巴菲特認為:“他們太依賴數學了。以為知道了一隻股票的貝塔係數(波動性),就知道了這隻股票的風險。要我說,貝塔係數和股票的風險根本不搭界。會計算西格瑪,不代表你就知道破產的風險。”
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案例和俄羅斯轉盤的比擬,巴菲特在不同的演講中多次講到。
這裡涉及統計學上一個概念:預期價值(Expected Value, EV), 計算方法是預估每個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以及盈利或損失,然後相乘加總。
1990年,巴菲特在斯坦福大學的演講中,說:“我的工作就是評估這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以及預計的盈利或損失。如果一件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有90%,預計順利能獲利3個點,事情不發生的可能性有10%,預計會損失9個點,那麼該事件回報率的數學預期價值就是2.7%減去0.9%,即1.8%。”顯然,人們應該選擇做預期價值為正的事情。
數學計算公式是很容易的,真正的困難在於估算發生的可能性以及預計盈利和損失。

俄羅斯轉盤(對著太陽穴扣一下扳機)的遊戲中,喪命的機率是確定的,100萬分之一。接下來要估算的是你的命值多少錢。如果你認為你的命值100萬元,那麼理論上有人願意給你一元讓你玩這個遊戲,你就應該答應玩。如果你認為你的命值100萬億,那麼理論上有人願意給你一億元讓你玩這個遊戲,你就應該答應玩。
這樣的數學計算是完全正確的,但是用這個計算來決定生死顯然哪裡不對勁。用這個計算來做投資決策也不太對勁。
比如,現在很多AI公司用傳統的市盈率估值法(股價與盈利的比率)沒法估值,因為沒有盈利,沒有分母,沒法算;用非傳統的市銷率估值法(股價與銷售收入的比率)也沒有辦法估值,因為沒有銷售收入,也沒法算。所以又出現了一種新的估值法,叫機率估值法。
假設某公司有1%的機率成為像英偉達那樣的公司,那麼就用英偉達的估值乘以1%,得出自己的估值。英偉達目前市值3.37萬億美元,1%就是337億美元(2025/01/17 16:00:00美東時間)。你一看,按照這個估值,目前股價太合算了,趕緊買進。這其實和玩俄羅斯轉盤對著自己的太陽穴扣一下扳機是一樣的。
投資不是賭博,對於成功機率極小的事情,完全靠隨機運氣試圖賺錢,那是賭博,不是投資。所以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講,投資特別難做,因為我們中國人天生好賭。2020年2月13日,在Daily Journal的年度大會上,芒格談到中國,認為中國人在其他方面都很好,但就是好賭,中國股市投資者的平均持股期很短,喜歡“炒股”,很愚蠢。這說明保持理性是多麼困難。
把股市當賭場玩,是對股市的侮辱抑或尊重?這且不論,反正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這一點是肯定的。
巴菲特向來不投成功機率極小、自己看不懂的所謂創新的技術、商業模式,因為這和賭博差不多。
他在1998年佛羅里達大學的演講中說:“在座的各位,沒有看不懂可口可樂公司的,但是某些新興的網際網路公司呢,我敢說,在座的各位,沒一個能看懂的。”
他接著說:“今年在伯克希爾的股東大會上,我說要是我在商學院教課,期末考試時,我會出這樣的題目,告訴學生一家網際網路公司的資訊,讓他們給這家公司估值。哪個學生給出了估值,我就給他不及格。”
那次演講是在1998年10月15日,一年半後網際網路泡沫破裂。
和巴菲特一樣,段永平對於成功機率極小、自己看不懂的所謂創新的技術、商業模式,也避而遠之,他說:“有很多新想法,但是無法馬上形成成熟的商業模式。像我們這樣的投資人,我就不會去投,因為沒有那麼多時間,我要打球。很多人說,哎呀,你看這個,我說我不關心。等到他好起來了,我再來也可以,我不是個職業投資人。”
他不是一個職業投資人,他投資的都是自己的錢,而不是替人理財。
可以看到,段永平是深刻領會到了巴菲特的思想精髓,全世界這麼多人學習巴菲特,中國這麼多人學習巴菲特,真正能參悟巴菲特投資之道的人很少,能在認知論和價值觀兩個層面上都領會的更少,而能知行合一的就鳳毛麟角了。段永平算是一個,當得起“中國巴菲特”這個美譽。
/// END ///
No.6188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悟00000空
作者簡介:曾在復旦學習、任教9年;曾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供職20年。微信個人公眾號:無語2022,微信影片號:無語20220425。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圖片 視覺中國/豆包
歡迎點看【秦朔朋友圈影片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