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筆:木言聲 責編:二蔓
來源:劉潤(ID:runliu-pub)
文章已獲授權
幾乎每年,我都會聽到這樣的聲音:時代好像突然摁下了加速鍵,未來越來越趕不上了。過去的十年機會錯過了,該怎麼辦?我還能怎麼辦?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每年我都拼命出差,去看看真實的世界。回到辦公室,又繼續伏案研究,試圖為你找到一些啟示。
漸漸,我也有了一些體會:錯過這十年不要緊。要緊的,是你錯過這十年的“原因”。
每一個十年都存在它的機會,而這個“原因”,卻會一直阻攔你,讓你不斷錯過下一個十年、再下一個十年。
比如,對新一代技術的漠視。
而那些能夠抓住十年機會的人,總是那些願意擁抱創新的人。至少,他們會去了解有什麼創新,正在發生。
年初,未盡研究釋出了《看DAO2025》報告,對當下的新技術趨勢進行了總結和展望。
聊了些什麼呢?太空經濟、人形機器人、自動駕駛、推理晶片、固態電池、生物醫藥等等。我仔細研讀了一番,每一點都特別有意思。
關鍵是,在這些領域,不再是歐美的天下。正如報告所說:“如今中國創造的產能,可能會超過二戰之後美國產能在全球的佔比。”
為什麼這篇報告值得一看?
去年,報告主題是生成式AI的十大洞察,比如空間計算、具身智慧、小模型、AI短劇、基因編輯、AI助手等。我們也為你寫了文章解讀。
現在回過頭來看,大部分都在2024年上半年被行業兌現了。
剛過完年,永珍更新。趁著這股熱乎勁,我們今天一起來看看這份科技地圖。
從哪裡開始呢?就從年前馬斯克放的大煙花說起吧。
1月16日,一架飛機正從得克薩斯州南部上空飛行,舷窗外卻突然閃過一串流星,異常壯觀絢爛。
這一天,是SpaceX星艦的第七次試飛。只不過,星艦箭體和助推器分離後沒多久,解體了。碎片墜入大氣層,形成了這串拖著長尾的“煙火”。
馬斯克卻跟個沒事人一樣,發推說“成功是不確定的,但是娛樂是有保障的。”
但他這麼淡定,絕不僅是足夠有錢。而是他更看重的一件事,成功了。
星艦是解體了,但是火箭第一級助推器卻成功返回,穩穩地停在了發射塔的機械臂上。
“筷子夾火箭”的歡喜,足以把空中解體的失敗拋在腦後。
這是他們第二次回收成功了,而且,比去年的那次更穩。
同一天,貝索斯的藍色起源公司也發射了“新格倫號”。
貝索斯的新格倫號,解體是沒有解體,但回收失敗了。二級火箭成功進入了預定軌道,一級火箭卻沒能回收。
細心的夥伴可能留意到了,兩人這次測試的,都是重型運載火箭。
比起之前運送付費遊客去太空中短暫逗留的“小”火箭,這一次的進展,顯然更有突破性意義。
(NASA和SpaceX合作,完成了人類首次商業太空行走)
不管你願不願意,不久後,我們的世界可能就要進入太空經濟時代了。
在SpaceX之前,航空業基本上被認為是一種生產“一次性”奢侈品的行業,成本極高。如今,連重型火箭也可以分級“可回收”。
當箭體“回收複用”完全成為可能,航空業就能像網際網路產品上線一樣,反覆驗證、快速迭代。
不過,怎麼突然一下,連民營企業都跑來,爭著往太空傳送火箭呢?
現在雖然通訊訊號鋪得很廣,訊號依然有強有弱。在沙漠、海洋、深山上,還有大片沒有覆蓋的網際網路訊號盲區。
為了改進這一局面,擁有更好更快的寬頻 ,除了在地面上繼續建設訊號基站外,就要在太空裡努力了。比如,佈局衛星網際網路。
衛星頻率和軌道都是稀缺資源,這麼多國家在往天上送衛星,怎麼劃分哪塊是誰的?根據國際電信聯盟(ITU)的規定,得按照申報順序,先到先得。
許多領域都遵循這麼一個規律,誰先搭建好基礎設施,誰就能在這一行業掌握最終話語權。
而且,要是其他國家先佔據了我國的關鍵軌道和頻率資源,那就嚇人了。本國的衛星通訊、導航定位等等系統,都要面臨被幹擾或者威脅的風險。
所以你就能理解,為什麼家家都在往天空裡發射運載火箭了。
自從2015年馬斯克實現了中型運載火箭獵鷹9號的回收後,意味著航空業能有更多的試錯機會,並且成本還大大降低了。
太空經濟,已經不僅僅是“國家隊”的事,還是民營企業的必爭之地。
對應馬斯克的低軌網際網路星座計劃,星鏈(StarLink),我們也有中國版,名叫“千帆星座”計劃。緊追星鏈,搶佔資源。
另外,根據看DAO報告,2025年中國商業航天已經站到了“復刻SpaceX成功路徑、縮短十年差距”的節點上:
中國的中型運載火箭朱雀二號改進型,開啟了商業化批次交付;
中國首個商業航發射場在海南投入使用,周邊的衛星超級工廠2025年投產;
中國商業航天企業也緊鑼密鼓計劃下一代火箭的首飛和回收,對標可回收版獵鷹9號;
在可預見的未來,訊號,會鋪設得越來越廣,使用感受也會越來越好。
有意思的是,除了我們天天舉著手機電腦聯網,還有一個角色需要訊號:人形機器人。
機器人,機器人。這些天你可能聽得耳朵起繭了。都“怪”春節。
機器人在舞臺上秧歌一扭,成了焦點。人們開始聊,機器人以後到底會對我們產生什麼影響。進家門?進餐館?進企業?
機器人表示,被窩不被窩的以後再說。但是企業這些,不用等以後,早就進了。
根據看DAO報告的整理,小鵬小米的機器人早已出現在自家汽車工廠,寶馬賓士分別找了FigureAI和Apptronik,擎天柱在特斯拉分揀電池,Agility已經在亞馬遜實習一年了…..
中國的機器人密度,已經趕超日本和德國。就連美國,也只能看中國的汽車尾燈。
想想也是。高危工作可以派給它們,24小時當牛馬都不喊一句累,讓做啥又好又快。多好。
當然,機器人能力參差,再加上還有不少發展空間,並不是誰都滿意。比如DHL就曾經埋汰說,它們跳跳舞得了。工作不行,又笨又貴。
現在,機器人領域又翻過了好幾座大山。在我們面前的,已經不是刻板印象中的機器人了。
機器人的英文Robot的詞根就是“勞動力”,沒有“人”的概念。只要是個自動化的機器,自動化“小車”、工廠裡的各種自動化機械啥的,就可以被叫做機器人。
是,越來越好看了。但再怎麼好看,也就是個被提前編好程式的,自動化“小人”。
現在的機器人,準確來說,比較像是大模型廠商的實驗工具。
比如春晚扭秧歌機器人背後的中國公司宇樹科技,他們的量產版G1已經開源了操作資料集,被英偉達採購用來訓練自適應導航模型。
對於機器人而言,它長出了腦子。對於AI而言,它有了身體。所以人形機器人如今被業內寄予厚望,期待它們成為“終極智慧體”。
這麼厲害,一定價格“恨天高”吧?人家DHL不是說了嗎,它們貴。
的確,比如寶馬賓士的實習機器人,動輒10萬美元一個,換成人民幣得70多萬。70多萬,比得上一輛賓士豪華轎車了。
根據看DAO報告,在本土供應鏈裡,中國的工業機器人佔比已經提升到47%。
試想,咱機器人用得這麼密,要都是十萬來美元的,那錢袋子可太疼了。
春晚跳秧歌的機器人,背後公司是宇樹科技。他們的G1人形機器人,9.9萬。
看DAO報告說,人形機器人需要一個ChatGPT時刻。可能,就在今年。
不過,機器人除了要攻克演算法、資料、算力這些AI面臨的挑戰之外,還有兩個事要克服。
前者,需要推理晶片。後者,需要固態電池。這兩個技術,我們分別展開繼續聊。
比如,雜亂無章的物品擺放,需要精確的手。強光暗光環境,需要鷹一般的眼。把手和眼運送來去,需要腿。
你躺在床上,想讓手動一下,靠的是更順滑的關節嗎?靠的,是你大腦下指令。
大腦不僅可以下指令,還能不斷模擬、想象、回憶、推理。放在機器人領域,大腦對應的,就是晶片了。
相信你也發現了。提升硬體靈活度的關鍵,是提升晶片的“智慧程度”。
今天的人工智慧,基本上有兩種。一種是“訓練”,一種是“推理”。
訓練,或者更精準點,叫“預訓練”,就是用大量資料讓它去學,這個事情到底怎麼幹。據說,ChatGPT就用了超過2TB的資料來訓練他的模型。
訓練出來後,你就問他問題,他來回答你。這個過程叫“推理”。
這阿巴阿巴的,有什麼意義呢?當然有意義。突破卡脖子。
前兩輪美國出口管制,禁運高階晶片給中國。到了今年,出口管制是一點沒鬆動。
1月美國政府出臺一系列政策,美國廠商生產的AI GPU晶片,幾乎全面禁止中國進口。DeepSeek曾說過,公司面臨的問題從不是錢,而是高階晶片被卡脖子。
但有意思的是,到現在該訓練的都訓練得差不多了,是不是輪到我問問題了?
OpenAI一路升級到o3,已經證實了“推理”是新的擴充套件正規化。
在2024年年底的某次AI盛會上,OpenAI的聯合創始人Ilya Sutskever曾提出“預訓練將死”。根據看DAO報告,大模型的主戰場,已經開始從AI晶片主線,轉向了第二個戰線,那就是推理晶片。
如果說訓練是“實驗室探索”,那麼推理就類似“工廠量產”。
推理的主要工作,就是提高模型部署後,開始實際應用的效率。也就是讓硬體靈活度更高,用起來更順暢。
你擅長的我落後,你卡我脖子。我就等你弄差不多了,站你肩上,幹我擅長的事。
在卡脖子的高階AI晶片戰線上,中國也做了很多努力。
在現在的時點,我們的推理晶片還處於“贏得後發優勢”的機遇期。畢竟是等模型部署後,應用層面的提效嘛。
但可以預見的是,不久後的將來,這又會成為被圍堵的另一個重要方向。
好了。說完了第一點的推理晶片,接下來要說的第二點,關於續航的,就輕鬆很多。
它主要由4個元件構成,正極和負極材料,隔膜,以及電池之所以稱為“液態電池”的電解液。
這液態電池的4個部件,無一例外,全被中國“斷崖式壟斷”。
續航里程這件事,從新能源車誕生開始,就一直都是新能源車的重要心病。在機器人領域,也一樣會被續航絆住腳。
能量密度高的電池,一塊小小巧巧的就夠用很久。密度低的,磚頭大還得壘三塊。
要是電動汽車的電池易燃易爆炸……不敢想不敢想,要是這樣,電動車車主這輩子不敢開車了。
根據看DAO報告,美國至今仍在大量進口鋰電池,其中7成都是從中國進口。
光看這些冷冰冰的“數值”,你可能還沒什麼感覺。我再給你舉幾個例子。
他們鼎鼎大名的“刀片電池”,不僅突破了傳統鋰電池的能量密度,在安全性上還通過了堪稱業內“珠穆朗瑪峰”的針刺測試。
他們的全球首款磷酸鐵鋰4C超充電池,充電10分鐘續航400公里,幾乎比上了燃油車的加油速度。
如今,比亞迪和寧德時代在鋰電池上的全球出貨量,簡直狂風一樣席捲全球。
尤其是磷酸鐵鋰電池。它的結構創新被中國企業探索了個底朝天,把全球鋰電池的成本瘋狂壓了下來。中國本土甚至還能再低約1/4。
別忘了,中國還是產能怪。在產能這一塊,唯一能打的特斯拉4680自研電池,產能都還在爬坡,還沒跟上。
去年底,歐洲最大的電池企業之一Northvolt宣告破產,合作方Galp也停了在葡萄牙投建鋰廠。
液態,爭也爭不過中國了。算了,算了。但歐美也意識到,如果不想被中國“卡脖子”,就得尋找出路。
四大元件一次性替換個遍,不現實。那替換其中一個呢?比如,從液態變固態。
也就是說,把液態電解液換成基於氧化物、硫化物等的固體電解質。這一換,其他三個元件也會慢慢跟著轉變,這不就能製造一些轉機嗎?
這很有意思。論鋰電池的發明創造,最開始還是美國日本,結果被中國迎頭趕超。
比起歐美傳統的研究電化學,中國傾向於用AI探索新材料,光是寧德時代一家企業就有2萬名研發者,哪怕是傳統材料學出身,但並不耽誤他們迅速調轉矛頭,走AI探索的路。
比如能量密度上,能衝破液態電池的天花板。傳統液態鋰離子電池120Wh/kg到260Wh/kg,固態電池能做到500Wh/kg,甚至720Wh/kg。
6倍的差距什麼概念?原本需要6塊液態電池,換成固態電池現在可能就只需要1塊了。
所以說,固態電池,幾乎是必然趨勢。但它真的會是歐美的轉機嗎?我們先把疑問放在這裡。
現在的固態電池依然離不開鋰,依然還很貴。各種材料都被嘗試了一遍,還沒能大規模商業化。技術工藝上,也還有不少空間。
根據看DAO報告,未來2年,基本上就是目前固態電池領域的關鍵時間區間。豐田、三星SDI和比亞迪,都把量產時間設定在了2027年。
汽車行業除了巴巴等著電池的迭代外,還有一個即將改變行業格局的事,這兩年就差懟到我們眼前了。
畢竟,自動駕駛這東西,頗有點像喊狼來了的小孩。前兩年也只是聽說、聽說、聽說。
去年,本以為會繼續“聽說”,結果這“啪”的一下,無人駕駛汽車真的開上馬路了。
或許,汽車行業不再僅僅是“製造業”,而是進軍“服務業”。比拼的就是,讓顧客有更好體驗的“司機”。開車穩當,熟悉路段,停車方便。
有意思的是,這“司機”,(字面意思上的)越來越不是人。
對於普通大眾來說,可能是一下子就做到了駕駛全自動。但在業內,自動駕駛水平其實分了許多層級,一層層慢慢爬坡的。
比較廣泛的劃分方法,是美國汽車工程師學會制定的從L0到L5一共6個分級標準:
L0無自動化,也就是傳統意義上,油門(眼)、剎車(腳)和方向盤(手)全由人類司機操控。
L1駕駛輔助,開始“脫腳”,有能力接管方向盤和剎車。比如在高速公路上的定速巡航,或在緊急情況下自動剎車。
L2部分自動化,開始“脫手”。在高速路或者暢通的大馬路上,行駛可以交給汽車,但人必須在車上,隨時看路,隨時準備插手接管。
L3有條件自動化,開始“脫眼”。相當於L2的升級版,只需要在複雜道路上,才需要人類司機接管。恭喜你,可以玩手機了。
L4高度自動化,也就是蘿蔔快跑已經實現的技術。汽車可以在比如園區,或者特定的某段城市道路里提供無人駕駛出租車服務。
L5完全自動化,則是在任何環境下,都可以完全接管汽車,不需要人類駕駛員存在。
隨著智慧化發展這麼快,有一種關於L6的說法在民間流傳甚廣。
這更像是對L5之後的一種暢想。介入人工智慧技術後,車不僅能自己開,還能最佳化駕駛,甚至參與交通管理。
根據看DAO報告,一線廠商開始和各種中國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提供商紛紛繫結。比如大眾和地平線,豐田和小馬智行,博世和文遠知行,華為賦能賽力斯等本土品牌。
現在,L2已經比較普及了。L3以及更高的技術,車企們還在紛紛探索中。
去年7月,我去參訪了一家做“慣性導航”的公司。什麼是慣性導航呢?
開車的朋友知道,不少地方開著開著,GPS覆蓋不到,沒訊號了。
GPS失靈,沒有準確的定位,自動駕駛就沒用了。就得人工接管。
顧客衝著自動駕駛,花了幾十萬買的車。你這動不動就讓人自己開,太麻煩了,誰受得了。
這家公司做了什麼呢?他給車安上三個感測儀,分別是陀螺儀、軸速計、加速度計,測你傾斜的姿態,根據輪轉的次數來測整個車向前進的速度。
三個儀器足夠精確的話,是能夠根據你失去訊號前的方向和力度,推算出你往哪個方向走多遠,在地圖上推測出你的準確位置。
他們和我說了一句話,我覺得很有感觸:“機器人一定有未來,但是不會早於自動駕駛。”
因為自動駕駛的技術一旦做好了,一輛擁有自動駕駛技術的車十萬二十萬,就是一年有兩千多萬輛車的大市場。
這樣一來,就能把大量的技術運作成熟,再輻射到其他市場,太多技術就可以往前走了。
看DAO報道說,在這麼卷的汽車行業想要做出頭,基本上就剩下了三條路,分別是自動駕駛的技術、製造和服務,對應著自動駕駛巨頭、量產整車企業和移動出行平臺。
現在,國家開始一步步推進L3和L4級別的量產智慧網聯汽車上路准入,比亞迪和蔚來等車企聯合體已經加入試點。
好,聊完了太空、機器人、晶片、電池、自動駕駛等各種“不是人”的技術,你可能覺得還稍微離自己比較遠。
這些大事裡尤其重要的,就是和生病對應的,醫藥領域。
年前TikTok難民湧入小紅書,在討論貓貓狗狗、文化不同之外,還有一群難民,對完賬後崩潰大哭。
就拿美國來說。美國老百姓看病的賬單,人均醫療支出幾乎可以說是全球最貴,沒有保險無法想象。
美國的衛生總費用佔GDP高達17%到19%,其他發達國家大約是10%。但在美國仍有約7.5%的美國人沒有任何醫療保障。
做手術貴,藥品價格也高。有的藥品比起加拿大、英國能高出50%。
根據看DAO報告,中國已經成為美國醫藥供給的“副廠”,個別領域達到“原廠”水平。
美國的藥其實很多來自中國。但是美國不開心,又舉起了打壓的手。怕智慧財產權透過合同和合作流出,怕生物資料被拿走,怕原料藥供應鏈過於集中,美國開啟針對中國的《生物安全法案》。
不僅民眾不樂意,美國藥企和資本更不樂意美國和中國脫鉤。為什麼?
根據看DAO報告,要是換成別國供應,交付時間比中國長2倍。如今8成美國藥企,至少與1家中國企業簽訂了1份合同,真要都換掉要8年。
如果是以前,供應裡更多成分是“幫人生產”仿製藥,但是現在,供應裡還加上了來自中國的創新藥。
供應鏈最佳化需要創新,藥品研製本身更是創新聖地。兩條創新,左腳右腳互相成就。
根據看DAO報告,經歷了十年前的撕裂重來,國內創新藥高速發展。
從做全世界的工廠,到去全世界開工廠,這句話的含金量在醫藥領域還在不斷上升。
如今,中國企業啟動的臨床試驗,已經接近美國水平。中國新藥上市數量接近美國一半,全球排第二。在研新藥更是火力全開,目前已經佔了全球三分之一的水平。
不知道你看完,是一種什麼感覺?如果你不是緊密追蹤的業內人士,我想,你一定會有一種“恍惚”但是“自豪”的心情。
太空經濟、人形機器人、推理晶片、新能源電池、自動駕駛、生物醫藥,在這麼多高精尖技術裡,我們已經不再是那個站在原地,傻傻看著別人狂奔的小孩。
看DAO報告總結說,全球工業和科技產能,正前所未有地向中國集中。甚至會超過二戰之後,美國產能在全球的佔比。
工業時代,總有人大聲痛斥機器搶了人們的工作,自己卻從來沒有碰過機器。網際網路時代,也總有人認為這不過是年輕人“玩玩”的東西,上不得檯面。
他們會在剛有機器時,就對著手寫說明書一點點學習機器怎麼用。他們也會在網際網路萌芽時,自己組裝計算機,透過調變解調器撥號,也要嘗試上網。
而我們如今的成就,就是無數個“他們”,在自己的領域裡,一天又一天,日夜兼程,才做出來的結果。
就像看DAO報告的那句話那樣:“中國在工業化和技術進步方面,收穫了史上最大的學習追趕紅利。”
每一次“好機會”出現,衝上來跟你打招呼,但你選擇不看不聽。下一次,就註定還是會錯過。
希望,總在神采奕奕的新玩家手裡。他們對發現新事物的好奇心,對學習新東西的渴求心,讓這一整片土地,熊熊燃燒。
現在,我們又一同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只是這次,你是否會選擇去“看到”呢?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參考資料 :
1、《看DAO2025》,未盡研究
3、《2023年美國人醫療保健支出佔GDP六分之一》,美國駐華大使館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131125793095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