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理 | 褚杏娟
近日,寒武紀前首席技術官(CTO)梁軍在個人朋友圈釋出訊息稱,自己被寒武紀起訴,要求以共計 5 萬元左右的金額轉讓其所持有的相關股票超 1150 萬股。寒武紀作為 2024 年 A 股股價“漲幅王”,以最新一個交易日(1 月 22 日)收盤價 641.12 元計算,其 1152 萬股對應市值已高達 73 億元。
梁軍還表示,自己已於 2024 年 10 月將寒武紀告上了法院,賠償訴求為 4286624448 元人民幣(大約 42.87 億),依據是簽署的入職意向書中有關股權激勵屬於勞動報酬的相關約定,離職賠償其股權激勵損失。

梁軍於 2017 年離開華為加入寒武紀,2019 年擔任寒武紀副總經理兼 CTO,主要負責寒武紀 AI 晶片的總體技術研發和團隊管理工作。作為寒武紀核心技術人員之一,梁軍在任職期間曾參與研究並申請發明專利 138 項、PCT 10 項,均為非單一發明人。
2022 年 3 月 14 日,寒武紀公告稱,梁軍因與公司存在分歧,通知公司解除勞動合同。梁軍的離職,會對公司的研發管理工作產生一定影響。梁軍離職後,寒武紀股價當時出現了大幅波動,市值蒸發近 60 億元。

根據《科創板日報》報道,梁軍與寒武紀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公司未來發展方面,尤其是產品廣泛落地以及搶抓機遇期上,而梁軍可能是想在技術方面進行更多投入和鑽研。
在此之前,梁軍曾在華為工作 17 年,積累了豐富的晶片設計經驗。據寒武紀招股書披露,梁軍出生於 1976 年,曾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得通訊與資訊系統碩士學位。2000 年至 2003 年間,梁軍在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北京研究所擔任工程師;2003 年至 2017 年,在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基礎業務部、深圳市海思半導體有限公司,歷任工程師、高階工程師、主任工程師、技術專家、高階技術專家。
值得注意是的,梁軍入職寒武紀當年,寒武紀與華為在手機終端晶片業務上展開了 IP 授權合作。在 2017 年 IFA 消費電子展上,華為釋出的 10nm 製程 AI 晶片麒麟 970,搭載的 NPU 就來自於寒武紀 1A,當時曾在業界引起不小反響。2019 年開始,因華為採用自研 AI 晶片,雙方合作逐漸減少。
財聯社根據寒武紀此前公告統計,梁軍在寒武紀上市前後,透過數次股權激勵,經員工持股平臺間接持有寒武紀股票。其中在上市前,梁軍對寒武紀股東北京艾溪科技中心(有限合夥)的出資額共計 5.26415 萬元,佔北京艾溪科技中心(有限合夥)出資額總額的 37.60%。股權穿透後間接持有寒武紀的權益比例為 2.88%,約有 1152 萬股。
在上市後,寒武紀 2020 年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共授予梁軍 10 萬股限制性股票。根據《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等規定,梁軍離職後已獲授尚未歸屬的限制性股票 8 萬股,不得歸屬並作廢失效。
2024 年三季報顯示,陳天石持有寒武紀 1.195 億股,佔總股本的 28.63%,是第一大股東。中科院計算機技術研究所全資子公司北京中科算源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持有寒武紀 15.73% 的股權,為公司第二大股東。
按照寒武紀方面此前說法,梁軍離職後,根據梁軍與寒武紀上市前簽署的股權激勵相關《持股計劃》等檔案約定,梁軍持有的上述出資額,應按照實繳成本加算年利率 5% 利息的回購價格進行轉讓。據此粗算,寒武紀方面回購價格不超過 10 萬元。
寒武紀證券部工作人員 1 月 21 日向財聯社表示,“實際上樑軍在 2022 年初離職至今,一直沒有配合辦理股權轉讓相關手續。”
根據梁軍朋友圈資訊,其認為最早和寒武紀創始人陳天石簽署的個人入職意向書中的股權激勵部分,在最早就約定為勞動報酬的範疇。所以,梁軍也向海淀法院提起勞動爭議訴訟,要求寒武紀賠償其股權激勵損失,共計 42.87 億元。
根據相關人士說法,通常股權激勵協議都會約定員工離職情況下激勵股權的處理方案,根據員工離職的原因有所不同。和平分手的一般有機會保留股權或者公司按照相對公允的價格回購,否則通常會被公司要求無償收回,甚至可能追加索賠離職員工給公司造成的損失。
雖然寒武紀的股價漲勢喜人,在 2024 年成為 A 股股價漲幅冠軍並被調入上證 50 指。但其實,寒武紀依然處於虧損狀態。
寒武紀此前在多次融資中獲得了高估值,但與當前的財務狀況和業績表現不匹配。根據最新財報,寒武紀 2024 年度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預計將出現虧損,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預計 -39,600.00 萬元到 – 48,400.00 萬元,與上年同期相比,虧損收窄 42.95% 到 53.33%。誠然,寒武紀在 2024 年第四季度實現了盈利,但年度依然虧損。這一成績讓一些網友直呼“暴跌是遲早的事”。
不過得益於人工智慧發展需求和美國對華晶片限制,寒武紀預計 2024 年實現營收約 10.7 億元 -12 億元,同期增長 50.83%-69.16%。寒武紀表示,公司始終專注於人工智慧晶片產品的研發與技術創新。報告期內,公司持續拓展市場,積極助力人工智慧應用落地,使得報告期內收入規模較上年同期顯著增長。
當前,寒武紀的產品體系覆蓋了雲端、邊緣端的智慧晶片及其加速卡、訓練整機、處理器 IP 及軟體,用以滿足雲、邊、端不同規模的人工智慧計算需求。從財報看,寒武紀的收入主要來源於智慧晶片及加速卡的銷售,以及終端智慧處理器 IP 授權。
寒武紀的雲端智慧晶片及加速卡已應用於多家主流伺服器廠商的產品,比如浪潮資訊、聯想、中科曙光,寒武紀還透露,在視覺大模型和語言大模型領域,寒武紀與頭部演算法公司合作,提供算力支援。根據報道,寒武紀透過雲端智慧晶片及加速卡為阿里提供算力支援,還與百度飛槳(Paddle Lite)完成適配。
開始的幾年,華為是寒武紀的重點客戶,隨後地方政府的智算專案成為是寒武紀的重點。2021 年和 2022 年,寒武紀的第一大客戶之一是江蘇崑山高新技術產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第二大客戶之一是南京市科技創新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珠海市橫琴新區管理委員會商務局也曾是寒武紀的重要客戶之一。媒體推算,2023 年寒武紀第一大客戶為台州市黃岩置成物產管理有限公司。
根據財報,造成寒武紀業績虧損的主要原因則是高額的研發投入。2020 年至 2023 年,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為 7.68 億元、11.36 億元、15.23 億元、11.18 億元,佔營收的比例分別達 167.41%、157.51%、208.92%、157.53%。
2023 年,寒武紀在最佳化管理結構和控制成本做了很大努力,當年除了減少研發費用,管理費用更是大幅下降了 48.23%。2024 年,寒武紀調整戰略,暫停部分預期毛利率較低的研發專案,同時最佳化資源配置,控制成本。
不過有網友指出,寒武紀雖然在 AI 晶片領域有所突破,但相較於國際巨頭仍有較大差距,且技術迭代速度不夠快。
寒武紀一度被稱為“中國英偉達”,常被拿來與英偉達做比較。但當前我們看到網上對寒武紀的討論更多還是其股價的表現,而對於產品本身的討論相對較少。
參考連結:
https://www.cls.cn/detail/1926201
https://www.cls.cn/detail/960030
今日好文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