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從我爸媽和我說完體檢的事後,我就一直心心念念他們的體檢報告。
前兩天終於等到了結果:65歲的媽媽查出有一點骨質疏鬆,醫生要求吃鈣片;71歲的爸爸查出輕微白內障,目前不需要任何治療和操作。
聽完這個結果,我在心裡默默把各路神仙都拜了一遍,雖然父母身體有點小毛病,但感謝他們目前還算健康。

晚上接到老家打來的電話,原來是爸爸要我幫忙“砍一刀”;大清早接到媽媽的影片,原來是告訴我從老家郵寄了東西……這些對中年後的我來說都是幸福——虛驚一場的幸福。
人到中年後,自己的喜樂——尤其是發自真心的、持久的——雖然與物質豐盈有關,但更多是由自己的心態決定的。
如果說,“消費降級”是我們在寒冬時的不得已,那人到中年後的“期待降級”,則是一種智慧:認清現實,與煩惱和解。


“兒子學習差,
但他心態好呀!”
“期待降級”這種心態在育兒上尤其好用,只要爹媽對娃期待夠低,幸福生活手到擒來。
去年,在山東某小學的家長會上,一位“學渣”父親的高情商發言上熱搜引發熱議。

👆截圖來源網路
這位“學渣”爸爸毫不掩飾兒子在學習方面表現不佳,他承認兒子學習成績差拖了班級後腿,自己深感抱歉,但是他依然相信兒子能夠有個美好的未來。
原因有兩點:除了爸爸口中說的學校好、老師負責之外;另一個原因是“兒子心理特別強大”。
“他學習成績這麼差,仍然能吃能喝能睡,連我都很佩服他,他的心態比我還強大,將來走向社會之後,一個人心理強大和情商高,這是成功的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
你看,這位爸爸不僅格局大、情商高,還精準實踐了“期待降級”的原則。成績不好又如何?孩子能吃能睡心態好啊!
你跟我談學習成績,我和你談軟實力。在應試教育的大前提下,這種“期待降級”,非常適用於像我這種家裡沒有學霸的家長。
於是,我也試著對兒子實踐了一下“期待降級”原則:
你雖然成績一般,但你能吃能睡身體好,可以了;
你雖然身高普通,但作為當初早產了50天的孩子,你現在沒有被判矮小,可以了;
你雖然不愛閱讀,但你愛看漫畫啊,每一幅圖片上也有幾個字,綜合下來也能讀不少,可以了;
你雖然不愛思考,但你喜歡搶答啊,雖然答案不一定對,但能證明你態度積極,可以了……
期待一降低,我那原本破碎了一地的親媽濾鏡居然又找補回來一些。

這種“期待降級”思維也適用於品鑑伴侶:
老公賺得不多,但他的工作相對穩定,可以承擔部分家庭開支,可以了;
老公不會做飯,但他能洗碗並順手把灶臺蹭兩下,可以了;
老公工作很忙,但他能提供情緒價值,可以了;
老公喜歡躺沙發上刷手機,但他能經常陪娃玩,可以了……
只要想得開,中年人的幸福也能像涓涓細流,總會滲透出來一些。

人到中年,“向下相容”

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認清生活的本質後,依舊熱愛生活。

這句話出自《米開朗基羅傳》,也正是在40歲時,羅曼.羅蘭寫出了這部著作(如此樂觀的一句話,果然只有懂事的中年人才寫得出)。
多數人前半生幸福稀缺、煩惱如常,到了中年,才能逐漸學會與煩惱和解。
網上曾有一個很熱的話題 #老一輩糟糕的育兒建議#,彙總了隔輩人帶孩子各種糟心的經驗。
比如,給寶寶綁腿,讓寶寶睡扁平頭,喜歡拿“你爸媽不要你了”說事兒,孩子生病時總愛找偏方治……好友看完後十分恐慌,擔心生了孩子後,自己那位思想傳統的婆婆也會對娃搞這一套。

👆截圖來源微博
但現實是,孩子出生後,猶如從天而降的巨石劈頭砸來,半夜餵奶哄睡、孩子生病大半夜跑醫院、週末無休帶娃……這讓雙職工的好友夫妻自顧不暇。
她現在再看出錢出力幫忙帶孩子、做飯的公婆,就像看活菩薩一樣充滿謙卑與感激。
果然,中年人的懂事,總能在飽受錘打、向下對比、降低期待後開竅。
再向下相容一點,就算出於種種原因無法對你伸出援手,也沒什麼可埋怨的。對於中年人來說,爹媽醫保齊全、養老金夠花、生活能夠自理,已經是中了大彩了。

👆圖源《重啟人生》
人到中年,要爬的坡太多,太苦太累爬不動時,不妨暫時“向下相容”一會兒,讓自己喘口氣。

搞不定煩惱,先搞定自己
中年人之所以對幸福的敏感度降低,是因為我們的麻煩通常是全方位的:工作晉升無望、孩子雞不動、伴侶不省心、健康亮紅燈、對父母愛莫能助……當麻煩搞不定時,就成了我們的煩惱。
在《不反應的練習》裡,作者草薙龍瞬把那些因自己無能為力而產生的負面情緒,稱之為煩惱。

👆《不反應的練習》
草薙龍瞬認為,“生活中的很多煩惱,都始於無謂的反應。”
比如,早高峰堵車時,我們會忍不住感嘆,“好煩啊,今天怎麼又這麼堵”;
在一些重要場合,我們不自覺在心裡想,“要是搞砸了怎麼辦”;
曾作出過一個錯誤的決定,從此一直沉溺於過往,“要是當初不那樣就好了”……
這些無意義的反應,不僅會浪費我們的精力,還會加劇負面情緒,從而導致更多心理壓力。
因此,書中給出的處理方法是:不反應。
“不反應”這項技能是可以後天習得的,草薙龍瞬提出了“三步走”:
第一步,精準描述/寫下自己的煩惱。
我們經常把煩惱稱作“一團亂麻”,或者“越想越心煩”。
因為當你想的時候,可能是好幾個煩惱混在了一起,或者由一個煩惱又延伸出了好多個煩惱,反而忘記了自己最需要解決的那個,所以才會越想越心煩。
比如,煩惱孩子成績不好,解決的方向應該是如何提升成績。但在腦子裡想著想著,可能就變成了:
“孩子成績不好他爹也不管,不僅不管孩子的學習,平時也不咋做家務,下了班就知道刷手機,怎麼就嫁給這個男人了,唉,自己命苦啊……"
一個煩惱直接牽扯出一場大戲。

這時,用語言或文字表達出自己的煩惱,可以幫你專注於自己究竟想要什麼?到底能不能解決?怎麼解決?而不是受困於自己的情緒。
第二步:感受自己的心情。
我們的周遭無時無刻都充斥著各種雜事、雜音,當身處“高密度資訊區域”時,我們很難去分辨自己真正的情緒,你在害怕、擔心?還是憤怒、沮喪?
只有篩選出自己真實的感受,你才知道是不是情緒控制了自己,這件事到底值不值得讓自己煩惱。
第三步:給煩惱分類。
草薙龍瞬將“煩惱”大致分作三類:
慾望型煩惱——不合理、過分的期待。
比如為什麼自己沒有更大的房子、為什麼伴侶不能“既有還有”、自己成績平平卻一定要讓孩子上名校。
憤怒型煩惱——因為某件事,突然讓自己進入到憤怒的狀態。
比如被人否定、不認可,經歷了失敗、挫折,都容易讓自己產生憤怒型煩惱。
妄想型煩惱——說白了就是想太多。
比如,領導今天對我說的那句話,是不是為了辭退我放出的訊號?看到體檢報告上的非常規指標,就開始想自己的孩子以後沒了娘該有多可憐。
作者認為,我們大部分的煩惱都是妄想型煩惱,想太多會讓我們滑向抑鬱的邊緣。
透過這三步,我們會弄清楚自己到底在煩惱什麼,是客觀事實還是自己的主觀臆想。而那些沒有意義的、自己暫時無解卻不斷折磨自己(以及身邊人)的煩惱,是不值得我們把珍貴的情緒和精力耗費在上面的。

不管是“期待降級”還是“不反應”,不是說讓我們認命,而是更能認清自己的能力、看清自己真正在乎的東西,讓我們能在雞飛狗跳中從容地生活,這是我們人到中年對生活的一場校正。

編輯丨
菠蘿
題圖丨《德雷爾一家》截圖

-
中年夫妻婚姻實錄曝光:你我本無緣,全靠娃糾纏……太真實了 -
重新認識中年危機,城市中產的快樂法則 -
看完《裝腔啟示錄》發現,中年父母的崩潰,往往就在一瞬間… -
人到中年有多難?這部9.6分神級家庭劇,講透了父母說不出口的真實生活(含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