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的沙龍」是一個對話事件,它可能會在我們的公眾號「BIE別的」、播客平臺「別的電波」,或者在我們的線下空間「別的盒子」發生。
我們不再預設主題的終點,只負責搭建討論的初始條件;不追求結論的漂亮,只保留思考的褶皺。對話的形式源於我們對當下知識流動的觀察:真正的理解往往發生在問答和遲疑的間隙。
讓我們來聊聊時尚。
不,我們所要討論的並非近期時裝界的創意總監大變動,也非正在進行的高定時裝週,我們想聊的是:穿衣和時尚背後的性別、政治與營銷。
先思考一下,你是否也是這樣 ——
以為穿 T 恤配牛仔褲是你的“躺平式自由” —— 不料這也許是經過了層層編碼後的“安全句式”;
你說自己“從不關心時尚” —— 但消費主義已經把“不時尚”本身包裝成了另一種時尚。
從學校裡的裙襬長度,到職場裡的著裝規範 —— 每當穿上衣服,我們就已完成了社會身份的編碼與解碼。
因穿著不符合TPO原則而被審視(穿搭的TPO原則要求著裝與時間TIME、地點PLACE、場合OCCASION或目的OBJECT相協調,是國際服裝界公認的衣著標準),衣物背面的水洗標磨得你坐立難安,迷你裙裝配安全褲達成層層束縛,隱藏式內衣又在一步三跌落…… —— 所有難以言說的時尚酷刑的倖存者,都飽受著尷尬情緒的閃回之苦。
如果你也感同身受,歡迎加入“時尚受害者”俱樂部。
“時尚受害者”對穿衣的隱秘憂慮,往往引向不同去處:逃避?自我重修?或是徹底放棄時尚?—— 但也許放棄還為時尚早,服裝是一種規訓,也可以是一種抗議!
我們選擇衣服,就是選擇進擊世界的方式。“在一個依舊試圖透過穿著來控制女性身體的社會中,舒適自在地穿衣無異於一場小型革命。”

在野望Book 出版的新書《穿衣自由?時尚背後的文化與抗爭》中,作者韋羅妮克・海蘭(Véronique Hyland)作為《ELLE》雜誌的時尚專題總監,以“叛徒”之姿回望整個行業,質問穿衣自由的邊界,也重新打量時尚存在的意義。
韋羅妮克・海蘭讓時尚評論首次觸及政治、法律、科技等硬核領域,以女性主義為手術刀,以消費社會為解剖臺,帶你看見時尚工業光鮮表象下的血肉肌理 —— 無論你是時尚愛好者、文化研究者,還是關心身體自主權的普通人,都能在書中找到刺痛與共鳴。
拒絕 leggings 的學校和航空公司,到底在害怕什麼?女性凝視究竟意味著什麼?穿得隨便,就是一種自由嗎?為什麼我們越穿越相似了?……時尚,與其說是一種選擇,不如說是一個囊括所有人的系統,我們生活在其中,對其做出反應。
歸根結底,時尚會對你產生影響,哪怕你只穿 T 恤、牛仔褲。

7月13日(週日),野望BOOK聯合別的盒子biebox,特邀媒體人、播客《隨機波動》主播張之琪,以及媒體人、播客《異見房間》主播張蘋,從大家日常穿衣感受到的不適開始,聊一聊穿衣和時尚背後的性別、政治與營銷。
在這個夏日午後,被女裝和時尚“背刺”過的人將圍坐在一起,傾聽彼此、分享經驗,在父權制和社交媒體的演算法牢籠中撕開一些可能。

「別的沙龍」線下第二期
“時尚受害者“互助會
對談人:張之琪、張蘋、趙雪雨
📅
7月13日(週日)14:00-16:00
📍
別的盒子 biebox
北京市朝陽區THE BOX 朝外 | 年輕力中心 A館
L5層天台
🙋🏻♀️
參與方式
掃碼報名
38元/人(含一杯特調飲品)

名額有限,報滿為止

嘉賓介紹

張之琪
媒體人,中文播客《隨機波動》主播

張蘋
媒體人,中文播客《異見房間》主播

趙雪雨



「別的盒子」是「BIE別的」產出內容和輻射人群的即時載體,也是一個承載著某種相同氣質和信念的文化場景,我們希望那些積極用創造力和獨立思考介入生活的人們能聚在這裡,一起填充這個「盒子」。
歡迎關注📕@別的盒子biebox
新增客服號@biebox_bj,進入社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