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豔已能消酷暑,暗香時復散清風。”7月22日,我們迎來大暑節氣。這時荷花開得最盛,泛舟蓮葉間,暑意頓消,好不愜意。
古人對荷花的鐘愛,早已超越納涼消暑,更化作器物上的詩意表達。這件銅鍍金嵌琺琅轉鴨荷花缸鍾,集走時打點和表演功能於一體,算是一件集大成者。它高122釐米,缸徑49釐米,錶盤徑17釐米,缸面成荷塘景觀,中心有鴨圍成圈,蓮荷婀娜多姿散佈塘中,數朵荷花錯落有致。其中頗具巧思的是,有三朵荷花可開合,花心中分別端坐西王母、持桃童子、持桃仙猿。開動後,在樂曲伴奏下,花瓣張開,露出花心中的西王母、童子、仙猿,西王母穩坐不動,童子、白猿跪拜呈獻桃狀。

鐘錶本是由西洋傳教士帶入中國的舶來品,他們進入宮廷教授鐘錶製造的技術與方法,國內能工巧匠又憑藉高超技藝,為鐘錶增添了豐富的表演功能。因此,鐘錶類文物修復的最終目標,遠不止外觀復原。“得讓它回到百年前的狀態,能正常地運轉、完整地表演,這才算我們真正修復完成。畢竟鐘錶是動態的,這跟其他文物不同。”故宮博物院亓昊楠解釋說。
一次展出機會,讓亓昊楠與這件精美絕倫的文物結緣。當時開啟這件文物,發現這件文物有兩個非原配的機芯,一個廣東造的走時機芯,另外一個是法國產的八音盒機芯。因為年久失修,兩者均有鏽蝕。亓昊楠透過化學檢測分析鏽蝕成分,對症除鏽,再精心組裝調校,最終讓這件珍品恢復了表演功能。
“乾隆時代的鐘表,不僅外觀優美獨特,而且內部機芯相對複雜,除了走時、打點與打樂這種常有功能之外,必須加上流水、跑人、跑船等各種複雜的聯動機械裝置。”亓昊楠說,製作一件大型鐘錶往往耗時費力,要花費幾年時間。也正是因為清宮做鍾處的能工巧匠,在與西方最新技術的交流融合中不斷學習創新,逐漸使得御製鐘錶有了自己的風格和特點,達到了世界頂級水平。
來源:科技日報
設計:楊凱
記者:李夢一
原圖提供:視覺中國
學術支援: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
編輯:王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