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本拿比市悄悄敲定了一處新流浪漢庇護所的選址,訊息一齣,立刻在本地社群掀起軒然大波。這個由BC Housing主導的專案,計劃將位於3020 Gilmore Diversion的一棟辦公樓改造成可容納80人的永久性庇護所,預計2026年春季投入使用。然而,由於該專案跳過了公眾聽證會,直接進入實施階段,許多居民感到被忽視,甚至憤怒。

從官方公佈的資訊來看,這個庇護所的設計似乎考慮得相當周全:半私人睡眠艙、24小時管理、餐飲洗衣等基本生活設施,再加上圍欄、監控和定期清潔等安保措施,理論上應該能減少對周邊社群的影響。但問題在於,BC Housing以“土地用途無需變更”為由,繞過了公眾聽證環節,直接推進專案。這一決定讓不少居民感到不滿,尤其是那些已經深受現有庇護所影響的社群。
一位住在Douglas Road庇護所對面的公寓業主直言,自從庇護所設立以來,他們的生活就陷入了混亂——大樓頻繁遭人闖入,公共區域甚至出現排洩物,地上常能見到吸毒留下的針頭,救護車和警車幾乎成了社群的“常客”。他無奈地表示:“支援庇護所的人很多,但他們從沒真正住在旁邊。”

新的庇護所選址靠近養老院、BCIT校區以及正在開發的Gilmore Place住宅區,這讓周邊居民憂心忡忡。他們擔心,80個床位意味著白天可能有不少人在附近遊蕩,隨之而來的可能是治安問題、毒品氾濫,甚至是對商業區和居民區的侵擾。有網友諷刺道:“市政廳的人是不是覺得我們生活太安逸了,非得給我們‘加點料’?”
更讓居民不滿的是,儘管BC Housing承諾會在2025年秋季向社群介紹運營細節,並安排了一場線上資訊釋出會,但許多人認為這種“事後通知”的方式缺乏誠意。畢竟,庇護所的選址和建設已成定局,所謂的“溝通”更像是走個形式,而非真正聽取民意。
當然,並非所有人都反對這一專案。部分市民認為,過度依賴公眾聽證會會導致社會專案寸步難行,尤其是在住房危機日益嚴重的當下。他們指出,許多人對庇護所的態度是“可以建,但別建在我家附近”,這種“鄰避主義”(NIMBY)思維恰恰是解決問題的最大障礙。此外,BC Housing強調,線上會議仍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居民可以透過這一渠道表達訴求。

這場爭議的背後,其實是城市治理中的一個經典難題——如何在保障弱勢群體權益的同時,維護社群居民的生活品質?支持者認為,庇護所是社會福利的體現,不能因為部分人的反對而擱置;反對者則強調,他們的安全感和財產權同樣值得尊重。
目前,BC Housing的立場並未鬆動,但居民的抗議聲浪仍在持續。有人呼籲重新選址,遠離密集住宅區;也有人要求政府增加警力巡邏,並升級周邊公共設施(比如附近的Jim Lorimer公園),以降低潛在風險。
無論你是支援還是反對這一專案,這場爭論都反映了一個更廣泛的議題:城市的公共政策該如何平衡不同群體的利益?

你怎麼看?
– 庇護所是否應該建在居民區附近?
– 政府跳過聽證會直接推進專案,是否合理?
– 有沒有更好的方式來解決流浪漢問題,同時減少對社群的影響?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