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毯叔。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你交過AI稅麼?你被AI稅暴擊過麼?
AI時代來勢洶洶,現在不掌握點AI技能,都不好意思和人聊天。
我估計不少朋友,都已經瞭解和掌握了一些AI工具,比如AI繪畫、AI做PPT、AI寫文案等等。
但我要和你說,這些只是AI應用中非常小一部分,因為AI應用的大頭其實是在企業生產端。
現在很多企業都在用AI提效,比如銀行利用AI建立智慧客服,服裝廠利用AI打造數字化生產線等等,AI正在賦能各行業、各產業進行升級。
但想法很美好,真正應用起來,就遇到問題了。
什麼問題?就是開頭我和大家提到的“AI稅”。
大家都知道,我們使用AI工具,是需要算力支撐的,比如你用Chatgpt寫段文案,用Midjunery繪畫,想要效果好,還都得買個會員,因為這些平臺需要為你提供伺服器和算力支援,而這些都是需要花錢的。
個人如此,那就更別提企業了。
企業部署AI需要高昂的硬體、軟體和人才成本,一臺高效能伺服器的價格可能抵得上小企業半年的利潤,而定製化AI開發費用動輒數十萬,許多企業都望而卻步。
說到這兒,你就明白為啥英偉達股票能一直往上漲了,今年很多巨頭企業都向英偉達大量採購GPU,訂單動輒都是10億級別金額。
所以說,AI帶給我們的不止有紅利,還有巨大的使用成本,很多公司都要將大量資金用於購買算力,這就是我說的,一筆相當昂貴的“AI稅”。

圖源:網路
這筆“稅”,大企業還能支付得起,但很多中小企業就無能為力了。
前不久我和某創業公司的老闆吃飯,他是做低空經濟領域的,談到AI這個紅利時,他和我吐槽,現在他們公司的資金投入,80%都用來購買了算力。
要知道,他們公司已經拿到兩輪融資,算是比較有資金實力的潛力股了,而在中國,更多的公司,都是交不起“AI稅”的公司。
現在中國有5000多萬中小企業,其中“專精特新”企業有13萬家,這些企業創新能力強、潛力大,對AI算力需求也大,但因為缺乏低成本的算力、高質量的資料等資源,很多企業在AI業務升級上實際非常緩慢。
這就導致什麼現象呢?
那些巨頭企業在新的AI產業競爭中很快可以佔據優勢,而中小企業因為沒錢搭車,只能眼看著差距一步步被拉大,面臨被收購、甚至破產的命運。
這就是我說的,AI時代,企業的貧富差距進一步被拉大的真實原因。

但今年年初,一個國運級的產品出現了,它就是DeepSeek。
為什麼說它是國運級的產品?不僅僅因為它打破了美國獨家壟斷AI的局面,還因為它的出現,很多程度上解決了“AI稅”的暴擊。
DeepSeek大幅推動了技術普惠,透過混合專家模型(MoE)架構、FP8混合精度訓練技術等,大幅提升模型效率,實現成本壓降與效能提升,顯著降低中小企業的使用門檻。
說簡單點,就是以往你需要10個算力才能解決的事兒,現在可能1個算力就夠了。
這一次,DS重構了市場格局,透過低成本、高效能、開源使用的模式,讓更多中小企業以AI+業務升級的方式參與道新的市場競爭中。
當然,僅靠DS還不夠,畢竟企業們還是需要交“AI稅”,只不過少交點而已。

圖源:網路
那怎樣才能更大幅度降低“AI稅”呢?
這個問題,我注意到了,你注意到了,國家當然也注意到了,而且已經開始行動。
現在以中國移動為代表的央企,正在以雲服務的形式,推動AI算力規模落地,積極最佳化算力資源佈局,讓中小企業和大企業一樣,能最大程度地用好AI,更好地連結到DeepSeek能力。
前陣子我去福建參觀一個紡織廠,叫“東龍紡織”,他們在做經編花邊的時候,以往都是靠人工質檢員去做識別,不僅效率低,關鍵還容易出錯。
現在他們聯合福建移動,在經編花邊領域引入AI瑕疵檢測技術,結合福建移動5G+雲+算力的優勢,透過5G+AI視覺識別演算法,自動化檢測織布機過程中的瑕疵,相當於引進了一個“AI質檢師”,用火眼金睛給產品找茬,瑕疵識別準確率達95%以上。

而且他們還融合移動5G+AI+算力的能力,對92臺織布機、驗布機做了適應性改造,將“事後質檢環節”前置。
什麼意思呢?
以前都是生產完再檢測,現在是檢測與織布同步進行,僅這一個改變,不僅讓生產成本降低了,生產效率也大大提升了。
而這個專案總共才花了897萬,相對於產出效果來說,價效比拉滿。
如果沒有移動算力能力的加持,只靠自己去解決這個問題,光是購買伺服器、算力、裝置等資源,花費都不止這個數了。

而這樣的現象,正在全中國各行業、各企業之間發生。
比如,蘇州的某機械廠,基於中國移動OnePower-輕工廠產品,深度融合5G+工業網際網路技術,為汽車零配件生產線量身打造了一套智慧化管理系統,生產流程實現全面了視覺化、數字化管理,極大提升了生產效率,管理成本也大幅下降。
還有,珠海的某離散製造企業,透過部署移動雲的SaaS產品,實現了採購流程自動化、圖紙管理高效化和生產管理智慧化,採購成本降低25%,交貨週期縮短20%。

圖源:網路
還有電池工廠、燈具企業、無人商鋪等,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
而且不光是中小企業,包括水利、能源、農業、政務司法等關鍵領域和行業都在被賦能。
比如水利行業,國家高度重視智慧水利體系建設,中國移動推出了“九天·物聯”水利大模型,支援DeepSeek、九天雙引擎,整合水利大模型平臺與智慧體開發平臺,以“邊緣計算+AI智慧決策+軟硬體融合”為核心,實現千億級物聯水利大模型向端側裝置的無失真壓縮與動態部署,賦能數字水利建設。

還有石油能源行業,中國移動幫助中國石油這家能源巨頭,部署了國內首個全棧全規格全尺寸的國產私有化央企DeepSeek專案。
針對中國石油的業務特點,中國移動自主研發了涵蓋多模態、語言、視覺、語音及結構化資料的崑崙大模型,同時移動雲憑藉強大的算力網路能力,為大模型提供了快速響應、靈活擴容的高質量資源支撐,進一步加速了崑崙大模型的應用效果最佳化、研發週期和健康生態的構建。
中國移動利用自身的數智技術、算力資源,幫助無數企業乘上AI的發展東風,可以說推動了企業版的“AI科技平權”。
而且為了推動AI更廣泛的落地,最近中國移動還召開了《2025中國移動雲智算大會》。

這次大會上的兩個方面的內容格外引人關注:
一個是圍繞“算力資源能力升級”,探討AI時代下如何深化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另一個是圍繞“AI技術與行業深度融合”展開一步步推動AI技術應用落地,各種高效的演算法模型和智慧的應用場景賦能中小企業。

這次大會上聚集了各方力量,有政府部委,有國企,有民企,有高校,有硬體製造商,也有軟體開發商,還有系統整合商,大家擰成一股繩,合力推動AI規模落地。
在這裡面,中國移動作為央企,在AI時代扮演的就是“供給者、匯聚者、運營者”角色,連線著產業鏈上下游眾多的合作伙伴,透過自身的數智化升級,做AI產業技術推動者,加快推動新一代資訊科技的應用。

所以,回過頭來說,中小企業所面對的“AI稅”的困境,絕非死局。
AI的到來,不是要拉大各企業之間的差距,而是要科技平權,全面賦能各層級產業的發展。
透過以中國移動為代表的技術普惠和生態協作,AI從大企業的奢侈品,也可以變成中小企業的必需品,中小企業同樣能在AI時代構建強競爭壁壘。
AI對中小企業來說,不再是一種稅,而是深度提效、縮小差距的萬能助手。
歸根到底,在AI時代,不再是“大魚”吃掉“小魚”,而是“快魚”吃掉“慢魚”。
如今,成千上萬的企業在AI的賦能下,已經從”慢魚”進化成了“快魚”,未來AI產生的變革還會更多,直到徹底改變整個產業發展形態,乘著這股東風,慢車道的企業也能切換到超車道,我們又怎麼會不起飛呢?

*「毯叔盤錢」所有內容繫個人觀點,僅以交流個人想法和分享知識為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或參考。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請讀者結合個人財務狀況,獨立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