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時候,那託福,就像
不理我的老公……和不回家的蛙……

你辛辛苦苦的付出著,
背單詞、刷TPO、交錢考試、
轉錦鯉期待脫非入歐……
然而,托福考了一次、兩次、三次四次……
還是沒有過……
這會兒要重整旗鼓繼續努力投入十二分精力
繼續埋頭複習嗎???

這會兒應該靜下心來思考一下
你的備考方法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
1、是不是戰線拖太長
來,你好2018,對我好一點,我要考託福。定個計劃吧,8000個單詞,我每天背30個吧,這樣還有仨月的時間用來刷題呢,這樣今年年底明年年初我就能考過託福辣!半年後,只不過是從頭再來♫。

託福備考,拉長戰線並不是個好方法。尤其是單詞的背誦上,短期內大量的重複重現一個單詞才能夠讓我們記牢它,而過十天半個月的時候你對單詞的記憶已經差不多消散了,這會兒再看到,對於你來說又都跟生詞一樣了。同樣在其他幾個單項的複習上,把單位時間減少而備考總延續時間變長,不但達不到練習提高的效果,還會造成心理生理上的疲乏。像口語和聽力,更是在減少訓練或停滯一段時間後會退步回去。所以託福備考一定要是高強度的,我們備考的週期可以長,但重要的在於能力集中提高和多次重複的複習,而不是每天“輕鬆”學英語的長戰線備考。
2、是不是迷信經驗技巧

看著人家倆月仨月一百幾,裸考分分鐘獲高分彷彿與有榮焉,覺得自己也不用費勁巴拉的去備考就也能獲得高分了。事實上每個人的基礎不同、能力不同、執行度不同、各種不同,他人的經驗並不能完全的適用於你。我們看經驗的確可以避開一些雷區,走一些更順暢的備考道路,並且借鑑一下別人的方式方法來糾正自己的備考思路。但是切忌迷信經驗技巧,而不去用功複習提高,天真的覺得自己肯定也能分分鐘高分。沒有幾個高分是輕輕鬆鬆獲得的,學霸學神也都有專注辛苦的背單詞、磕聽力的時候。
3、是不是松鼠症,收集太多資料
電腦裡存滿了到處搜來的託福資料!網盤都升級好幾回了呢!但是,都,沒,看,過!收藏了就等於擁有,擁有就等於學過啦!存了好幾個G的資料好辛苦的呢!

事實上,就算你就拿著TPO練連單詞書都不買,工夫用到家了也是可以獲得託福高分的。同學們並不需要攢太多的“備考秘籍、資料”,最接近托福考試的試題是TPO,所有託福單詞也都是從托福考試真題中摘出來的。而一些其他的聽力素材啊、閱讀材料啊夠用就好,一定要注重做而不是存,有到處搜尋資料的時間可能已經在TED官網上聽完好幾個講座聽力提高一大截了。拖延症是我們比較能夠自知的,但是松鼠症卻是在結果發生後反思才悔不晚矣,一定要避免松鼠症,減少收藏增加實操訓練。
4、是不是執迷不悟於某些方法
聽說聽抄治療聽力有奇效!抄!一開始聽不懂的時候聽抄,後來聽懂了也聽抄。聽說背範文是提高寫作的好辦法!背!背了N多篇範文,每篇挑一句就能湊夠一篇文章!但是最後還是沒拿高分?難道是聽抄精讀的不夠多,背的範文還不夠好?不是的!

方法都是好方法,但是每種方法適應不同的症狀。並且不同階段的備考也要用不一樣的方法有針對性的練習。像背範文這種方式,適合初學寫不出東西的同學,但是如果一直背範文而不去真正寫出來一些自己的東西,你的寫作能力是無法提高上來的,一些語法上的毛病也不能被糾正。所以你的備考方法要根據自己的能力提升程度不斷改變的,沒有那種方式適用於所有人,也沒有幾個方法能夠一直有效。一定要定期模考檢驗自己的能力水平,然後根據自己的弱勢來有針對性的練習提升。
5、是不是採用題海戰術

考試不是麼!那肯定是有應試技巧的!做題!題做千遍其義自見!TPO、巴朗、開普蘭、朗文……反正是題就做,刷練習冊就像等進度條,覺得刷完這基本這託福進度條也就能滿了,但事實上呢?市面上的託福題目,有的題和ETS的難度和感覺相差甚遠。做完對托福考試並沒有什麼幫助,有的甚至還會打亂之前熟悉的託福套路。所以做題,最重要的需要我們最認真對待的材料,那一定要是ETS給出的全真題和ETS參與出版的官方解析。在數量上也沒有必要過多,重要的在於瞭解托福考試出題思路,以及瞭解自己的弱點弊端。
6、是不是備考練習量不足
與上一個正好相反,但是實際存在。有些同學題目做的過少,練習的質量也不夠高。練習的量不夠,能力還沒有提升上去,就非常自信的考試去了。

正常的情況下,準備託福的時間需要600-800個小時,按照這樣一個比例來算,一個學生一天拿出4-6個小時來學習,那麼,至少需要3-6個月來進行備考。
託福有些題目比較“怪”,比如限時的閱讀,45秒要求說全乎的口語……如果對托福考試的題目、形式不熟悉,即便是英語母語人士也很難獲得高分。在能力提升之外,我們一定要給自己留下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做題,最後階段更是要完整的去做幾套題目來熟悉考試的節奏。

7、是不是做題不總結
結合上面所說,刷題最重要的是質量,這個質量不僅在於你精讀、精聽了題目內容;寫了口語小段改了寫作錯誤,還在於託福題目以及自己的錯題都有認真的分析和總結。總結是學習中讓我們能夠提高最快速的途徑。總結自己的錯誤經驗,從中學習規避錯誤,才是真正的好好利用了一套題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