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念操控iPhone!蘋果聯手「首例ChatGPT腦植入」團隊,大腦將成為你的輸入法

蘋果正試圖讓你「用腦子」刷 iPhone。
沒錯,不是比喻,是字面意思——動動腦子,就能操作 iPhone、iPad、Vision Pro 等數碼電子產品。
根據《華爾街日報》的最新報道,蘋果正在跟腦機介面公司 Synchron 合作開發一項新技術,目標是幫助讓脊髓損傷或漸凍症(ALS)等患者用意念來操控 iPhone。
換句話說,你的腦袋將成為下一個輸入法。
意念操控 iPhone,聽起來離譜,但正在發生
聽起來像天方夜譚,但這項技術確實已經在路上。
Synchron 用到一種名為 Stentrode 的裝置:它形似支架,透過手術植入到大腦運動皮層頂部的靜脈裡,然後 Stentrode 能讀取大腦發出的神經訊號,並將這些訊號轉換為在螢幕上選擇圖示的操作。
你可能會問:這跟蘋果有啥關係?
Stentrode 將接入的,是蘋果自帶的無障礙功能之一:切換控制(Switch Control)。這本來是給行動障礙者設計的輔助功能,支援用按鈕、頭部動作、眼動裝置等來操作介面。
現在,它多了一個新選項:你的腦子。
這樣一來,大腦就成了新的滑鼠,Stentrode 負責「聽懂」你的意圖,Switch Control 負責「翻譯」成系統動作,腦電波被識別為合法的輸入方式,從而控制 iPhone、iPad 等裝置。
一句話總結:腦電波 + 蘋果生態,堪稱最強賽博融合。
報道稱,雖然 Stentrode 目前還處於測試階段,離拿到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正式批准還有好幾年要熬,但目前人類試驗取得的效果還不錯,讓不少患者第一次真正「自己」打開了一臺蘋果裝置。
比如 ALS 患者 Mark Jackson,就是這項技術的首批測試者。
他無法站立,也無法離開位於匹茲堡郊區的家,但藉助這項技術,他可以透過 Vision Pro 「看到」自己站在瑞士阿爾卑斯山的懸崖邊,並「感受」到腿部的顫抖。
透過連線 Stentrode 和蘋果作業系統,他還在學習如何用腦控操作 iPhone、iPad 和 Vision Pro 頭顯。
當然,理想很豐滿,現實略微骨感。
Jackson 自己也說了,現在這技術還遠遠達不到「絲滑」體驗。精細操作,比如滑鼠移動、手勢滑動這些,基本別想;延遲也很高,操作起來明顯比傳統方式慢一大截。
但蘋果的想法已經很明顯了,Vision Pro 不是終點,腦子將成為下一個輸入法。
馬斯克向左,蘋果向右
提起腦機介面,大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還是馬斯克的 Neuralink。無論是 Neuralink 之前的首場直播,還是在 X 上發推文,都引發了不少人對腦機介面的關注。
相比之下,Synchro 在業外可謂是名不見經傳。
不過,兩家公司此前早有過交集,三年前的一個週末,正值 Synchron 在美國首次為患者植入腦機介面裝置之際,馬斯克向 Synchro 的創始人兼 CEO Tom Oxley 撥通了一則電話。
Oxley 後來回憶道,電話裡馬斯克認為腦機介面的方案應該是移除大部分頭骨,並用嵌入式鈦合金殼替代。而他本人則堅信,無需觸及頭骨,也能達成目標。
Tom Oxley
並且,馬斯克還主動提出,如果 Oxley 在這個追求目標的努力中資金不足,尤其是涉及腦機介面的方面,他希望能夠提供幫助。但或許出於理念的分歧,這段「牽手」最終無疾而終。
實際上,過去二十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在人體上測試腦晶片植入物,但幾乎所有這些裝置都需要切開頭骨並將電極刺入大腦,電線從頭部懸掛出來。
簡單來說,就是在頭頂開一個洞,然後放入一塊 Apple Watch 大小的裝置。先不說手術過程的風險,即使手術成功了,人類大腦也會對裝置產生排異反應,這是侵入式腦機介面的技術難點之一。
而 Stentrode 則不存在這個痛點。
它的手術方式近似於植入心臟支架,產品會透過頸靜脈植入進大腦的運動皮層(表達人類運動意圖的區域)。大腦對 Stentrode 的排異方式是把它推入大腦組織內,所以 Stentrode 在幾周內就會被組織覆蓋並固定在該區域。
Stentrode 檢測到的任何大腦訊號透過一根電線傳送,電線沿著靜脈向下延伸,連線到縫在患者胸部的 iPod Shuffle 大小的接收器上。
類似於心臟起搏器中的電池,接收器電池續航時間長達 10 年之久。
該接收器透過藍牙將指令傳輸到患者的計算機或 iPad,使他們能夠訪問簡訊並控制其他應用程式。一旦安裝了 Stentrode,患者就會進行校準練習,Synchron 的工作人員會指導他們思考移動身體的不同部位。
在植入方式和理念上的分歧,自然也造就了技術性能上的差異。
舉例來說,Neuralink 的裝置 N1 擁有超過 1000 個電極,可以捕捉更多的神經資料;而 Stentrode 僅有 16 個電極。N1 的電極直接植入腦組織中,因此捕獲的資料更豐富,可轉化為更靈敏的滑鼠點選和鍵盤輸入。
在之前的報道中,Neuralink 使用者同樣能透過意念移動游標,而且速度甚至超過部分普通使用者的滑鼠操作。
儘管如此,為什麼蘋果最終選擇與 Synchron 深入合作,而不是馬斯克的 Neuralink?這背後,其實藏著蘋果對腦機介面的另一種答案:安全。
正如上面所說,Neuralink N1 是高密度、侵入式植入,可能引發炎症或組織反應。
而 Synchron Stentrode 手術風險低,恢復時間短,尤其適合不適合進行開顱手術的患者。
當然,Stentrode 的代價就是因為電極不直接接觸神經元,訊號質量和解析度較低,資料頻寬較低,僅適用於基礎層級的神經訊號解碼。
一個念頭,打出一條推文
技術引數只是宏大故事的一部分,Synchron 真正吸睛的,是它已經做到的那些事。
2024 年 3 月,Neuralink 患者在 X 平臺釋出了一則推文,然而將時間倒回三年前,62 歲的漸凍症患者 Phillip O'Keefe 已經用 Synchron 腦機介面在 X 平臺上「打出」第一句話:
Hello world!
注意,這是人類史上第一條透過腦電波「發出來」的推文,沒有鍵盤、沒有語音、甚至不是眼動追蹤,全靠「想」出來的。雖然推文不長,但對他本人來說,可能勝過十萬字長篇小說。
Synchron 的故事當然沒止步於此。
當整個世界都被 ChatGPT 佔領的時候,很多人都在想怎麼用它寫論文、寫程式碼、寫情書,而 Synchron 想的是如何用 AI 來改善腦機介面的技術。
64 歲的 Mark 就是第一批體驗 AI 腦機融合的使用者之一。儘管受漸凍症影響失去了大部分肢體與語言能力,他依然可以靠腦電波玩蘋果紙牌遊戲、看 Apple TV,甚至在 Vision Pro 上「仰望星空」。
具體來說,Synchron 讓 ChatGPT 等大型語言模型以文字、音訊和視覺的形式獲取相關上下文,預測使用者可能想要表達的內容,併為他們提供一個可供選擇的操作選單。
並且,在加入 GPT-4o 之後,Synchron 腦機介面迎來了 4 個方面的顯著變化:
1.
輔助通訊:GPT 生成預先設定的回答選項,使用者不需要逐字輸入
2.
智慧預測:GPT 結合上下文預測可能需求,顯著減少操作步驟
3.
多模態輸入:GPT-4o 接收文字、音訊和影片輸入,透過多種方式提供資訊
4.
適應性學習:系統逐漸學習使用者偏好,實現高效個性定製
更重要的是,這種 AI + 腦機介面的多模態資訊輸入模式,與大腦本身的行為模式有一些相似之處,Synchron 團隊的解釋是:
我們這樣做的原因是,多模態「4o」是不同的,因為它使用的是來自環境的輸入,這些輸入的行為就像是使用者大腦的延伸。當用戶開始與提示互動時,它將獲得環境中發生的一切的即時資訊流。
在接受媒體的採訪時,Mark 表示最打動他的,正是 Vision Pro 中一款觀察夜空星座的應用:
這太酷了,它真的栩栩如生。使用這種增強現實技術的效果非常顯著,我可以想象,對於處於我這種境地的人或其他失去日常生活能力的人來說,它也會如此。它可以把你帶到你從未想過會再次看到或體驗的地方,為我提供了另一種體驗獨立的方式。
這是 Mark 的新體驗,也是很多人對於腦機介面的最終幻想。
而 Synchron,真的把這件事做成了。
在 2025 年英偉達 GTC 大會上,Synchron 推出全球首款認知 AI 大腦基礎模型 Chiral™,並帶來了一段相當震撼的演示影片。
一位名叫 Rodney 的 ALS 患者,手部完全失能,但透過腦機介面和 Vision Pro,大腦變成了遙控器,能夠用意念控制智慧家居:調節燈光、播放音樂、控制室、啟動家用電器。
當時,Oxley 更是信心滿滿地表示:
我們正利用生成式預訓練技術,構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腦基礎模型」。Chiral™ 直接從神經資料中學習,從人類認知的源頭進行抽象,從而創造出能夠切實改善使用者生活的功能。而這一切,都建立在我們能夠大規模獲取神經資料的基礎之上,正如將腦機介面技術普及到如同支架植入手術般便捷。
所以無論是 GPT-4o,還是腦機介面,它們的終極目標其實是一致的:找到適合每一個人,尤其是被技術忽視的那一部分人,和計算機對話的新方式。
對於像 Mark 這樣的使用者來說,他們終於不用再依賴別人,也能再次說出自己想說的話,看自己想看的星星,甚至打幾把紙牌遊戲。
如果這不是人類科技的終極浪漫,那什麼才是?
最需要腦機介面的,是他們
可這些進展,最終是為了誰?
我們或許該把視線拉近一點,看看這項技術對某些人來說意味著什麼。
Synchron CEO Tom Oxley 表示,目前腦機介面公司需要「欺騙」計算機,讓其認為來自植入裝置的訊號是來自滑鼠。但如果有專為這些裝置設計的標準,技術潛力將進一步釋放。
如今,據外媒報道,蘋果正用類似方式推動腦機介面裝置與蘋果生態系統的整合,並計劃在今年晚些時候釋出這一新標準的軟體介面,供第三方開發者使用,推動腦控技術的進一步應用。
自 2019 年以來,Synchron 已在 10 名患者身上植入 Stentrode。
摩根士丹利估計,美國約有 15 萬人因上肢嚴重功能障礙而成為腦機介面裝置的潛在首批使用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21 年的資料,全球約有 1540 萬人患有脊髓損傷,而脊髓損傷是導致癱瘓的主要原因之一。
當你在抱怨手機不好用時,有人連「用手機」這件事,都是奢望。
對於癱瘓、漸凍症患者來說,操作一臺裝置從來不是理所當然的事,他們無法點選按鈕、滑動螢幕、甚至無法抬手發出一個簡單的指令。
人類社會對「操作」的定義,也一直都過於狹隘。我們曾以為「操作」意味著點選、滑動、語音、手勢,也一直在追求「更自然」的互動方式。
可這套定義,從一開始就沒為他們預留位置。
腦機介面的出現,改變了這一點,當意念也能成為操作方式,也意味著不再是人去適應裝置,而是讓裝置去理解人。哪怕這個人無法動彈,無法說話,只剩下一顆仍在清醒地思考的大腦,他依然能與這個世界建立連線。
就像那句再簡短不過的「Hello world」, 也是他們用盡全力,對這個世界,說出的一聲:
我在。
文 | Oxley
我們正在招募夥伴
📮 簡歷投遞郵箱[email protected]
✉️ 郵件標題「姓名+崗位名稱」(請隨簡歷附上專案/作品或相關連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