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軍真實陣亡人數:量化對比分析


資料自己會說話,俄軍陣亡30萬+。
昨天看到知乎上一個老師找到的新資料,截止9月15日,Pechalbeda 200在網際網路上(主要是地方網站和VK),共收集到俄羅斯軍隊的訃告數量,達到7萬整。原文截圖如下(連結附後):

https://www.zhihu.com/pin/1818962994819911680

按照他提供的資料,我簡單換算成日均訃告數量,做了個曲線圖如下:

上面是俄方信源。好死不死,我手裡正好有烏軍官方的每日殲敵數量曲線圖,統計截止到今年5月底:
上圖的第一格資料可以略過不看(2022年2月,烏軍有組織地還手也就3-4個戰鬥日吧,日均意義很小):這兩張圖,在資料來源完全不同,統計口徑和方法也有很大差別的情況下,曲線走勢居然出現了驚人的相似——烏軍報告的2023年2-3月間的第一個高峰,和2024年5月的第二個高峰,與第一張圖中的兩個高峰(籃圈處)幾乎重合;烏軍報告的2022年4-7月的第一個低谷,和2023年4-9月的第二個低谷,與第一張圖中的兩個低谷(綠槓處)也是基本重合。同時,2024年6月以後至今的資料,第一張圖的趨勢,也與烏軍最近戰報的走勢吻合:在第二個峰值的基礎上,繼續不斷走高中。
兩個分屬不同陣營,完全不可能合謀的統計者,逐日統計釋出的資料曲線,走勢出現了驚人的一致,已經不能用偶然性來解釋了。合乎邏輯的最大可能,是他們用不同的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在描述同一個真相。同時,他們也用相似的曲線,彼此印證了各自統計的相對可靠性——俄軍訃告曲線,居然成了我判斷烏軍戰報靠譜的一個旁證(參見《其實戰報自己會說話……》)。
這也是我之前一直反覆強調的,在技術上,當某個資料一旦被連續統計並公開,且口徑不變時,不但人為造假變得幾乎不可能,資料本身也會發生質變——它們開始變得有生命,會說話
下一個定量問題,就是俄軍訃告數量和全部真實陣亡數量的差異——這個問題,在戰爭期間,甚至戰後很久,可能都具有強大的“不可證實性”——也只有理解了這一點,才能理解我接下來的分析的意義。
按照同一位老師的資訊,俄方相對明確而獨特的武裝團體瓦格納,可統計的訃告數量7600餘份,而普里戈津本人親口披露的,瓦格納僅在巴赫穆特一個戰役的陣亡數量就超過兩萬:僅僅看這兩個數,瓦格納武裝的訃告/陣亡比就達到了1:3+

瓦格納是私人武裝,核心團隊在全球各地並肩征戰多年,江湖義氣濃重(否則普里戈津也不會為此發兵莫斯科)。他們戰鬥力強,打仗做事都有自己的一套規矩,政治或官僚色彩相對較淡——可以合理推斷,他們的訃告統計和公開效率,在俄方武裝力量中,屬於首屈一指的存在;俄國防軍的效率,各方面都不如瓦格納,沒有理由認為釋出訃告會更積極(別忘了每一份訃告認定的繁瑣程式,且背後都是真金白銀和社會影響。另外,隨便舉個例子,中了菸頭的莫斯科號巡洋艦上的水兵,有人知道一共出了幾個訃告嗎?);而俄方陣營的其他武裝,無論是盧頓軍、志願軍、囚犯還是其他神秘來源,陣亡者是否會有可統計的訃告,都嚴重存疑(例如趙睿之流)——綜合起來,如果瓦格納武裝的訃告/陣亡比都在1:3+,保守推斷之下,整個俄方武裝的訃告/陣亡比不應該低於1:4(又是個1:4,我也是很無語)。
如果按照這個比例,我有理由認為,截止9月15日,俄軍的實際陣亡數量,應該是可統計訃告數量7萬的四倍以上,也就是28萬之上,30萬左右的水平。這個數字偏保守,但和烏軍戰報的累計殲敵數量(假定俄軍陣亡/重傷比為1:1),再次驚人地吻合了。
上面是說的總量,我們再核對一下日均數字:Pechalbeda 200 最近一萬份訃告用了72天,日均139份,而烏軍戰報這一段日均殲敵約1100人(假定其中陣亡約550人,重傷約550人)——按照俄方訃告/陣亡=1:4的假設,139X4=556人,和烏軍每日戰報居然是畫素級吻合
針對上面曲線中顯示的兩個俄軍傷亡低谷,我也核對了當時的烏軍戰報:

開戰第35天,當日殲敵僅100人

以上是曲線上的第一個低谷期。下面是第二個低谷期

烏軍戰報的單日殲敵數平均穩定過千,是今年以來才出現的現象,質疑這一點的讀者,不妨認真做點功課。曾幾何時,烏軍單日殲敵過500,都是烏友的難得開心日,離今天並不遙遠。
非常意外的是,兩份不同陣營、不同口徑、不同方法的連續公開統計資料,在符合邏輯的分析之下,展現出驚人的一致性,這應該不是偶然——嚴謹地說,在沒有被實質證偽之前,這兩份報告互相印證,彼此加強了各自的可信度
我知道,很多讀者對我之前分析的俄烏交換比,一直在冷嘲熱諷,實際上,我自己也不知道1:4是高是低。但是,面對雙方傷亡數字的巨大“不可證實性”,我這種業餘軍盲能做的,大概也只有“拼湊碎片-驗證事實-合理假設-被證偽-繼續假設-繼續被證偽”這個無限迴圈,並在這個過程中,逐漸逼近戰場真相
以上,純屬我這個遊戲迷軍盲的個人腦洞,基於有限事實,使用了合理假設和邏輯推理,歡迎讀者指正,也等待事實證偽
在我看來,無論立場如何,對於具體戰爭的分析,都應該實事求是,來不得半點虛假,否則任何此類內容,都會變得毫無意義。烏友如我,無論戰事如何,哪怕烏克蘭最後滅國,自己心中的反侵略信念之火,也不會熄滅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