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為什麼要購買管理軟體?
軟體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利用軟體解決業務問題。
那問題來了:客戶如何判斷哪一個軟體能“更好”的解決他的問題呢?
如果某一個產品的能力是“壟斷”型的,比如企業微信的連線微信,那客戶當然沒得選。
但現實就是,大部分軟體的功能都差不多,至少客戶沒辦法找到明顯差異。
在這種情況下,客戶就會看軟體背後的公司——他們認為,只有具備同樣成功經驗的公司,甚至只有比自己更優秀的公司,才有能力幫助自己解決問題。
有一個真實的案例。
客戶已經購買了 Oracle ERP 軟體,現在需要購買專業實施服務。
兩家實施公司進入了最後的決勝環節:一家是報價 800 萬的國內某 IT公司,一家是報價 3000 萬的國外著名諮詢公司。
最終是國外公司贏得了訂單,對於客戶來說,800 萬看起來更便宜,但購買的只是軟體的交付服務,所以其實是貴了。
而 3000 萬看起來更貴,但是能購買到先進企業的寶貴經驗,其實很划算。
這個例子能解釋一個問題:為什麼Oracle、SAP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滿,但是現在搞國產化替代,中國軟體公司反而虧損了呢?
核心原因就在於,中國軟體公司根本拿不到 Oracle、SAP 的價格。
但是,這個價格差異並非是我們的產品不行——畢竟標準功能不夠,定製開發來湊——何況中國軟體的本土化體驗,還遠遠好於國外軟體。
真正的問題在於,Oracle、SAP 在中國超大型企業眼中,那是國外領先企業。
而中國軟體公司,在這些行業龍頭眼裡,都不是什麼先進企業。
所以,這就是中國軟體最大的笑話:
天天說要幫客戶管理變革,但自己的管理卻非常落後;
天天說要幫客戶降本增效,但自己卻虧得一塌糊塗。
當我們自己都搞得一塌糊塗,客戶憑什麼相信,一個失敗者,能幫助他成功?
有人會說:這是盲目崇洋媚外!
也許吧,但是我們更應該看到國外軟體成功的背後原因。
比如,Oracle的財務軟體為什麼被公認為世界第一?
其實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 Oracle 自己就是 Oracle財務軟體最成功的應用案例之一。
Oracle 在很早就透過自己的財務軟體,成功建立了全球財務共享服務中心。
這不但證明了 Oracle 軟體有能力支撐最領先的財務管理實踐,也證明了Oracle 公司有資格向中國企業分享領先的財務管理實踐經驗。
國產化替代這件事情,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相:
我們與國外軟體的差距,絕對不只是市場規模的差距,也不只是企業付費能力的差距,更重要的是我們與國外軟體公司實力上的差距。
挑幾點簡單說說:
1、創新
創新的反面就是抄襲,一個靠抄襲起家的軟體公司很難得到客戶的尊重,更不可能相信你能提供什麼先進經驗:抄襲,還需要你來教?
中國軟體公司的相互抄襲都快成災了,看看那普遍超過 25% 的研發投入率,有多少是用在抄襲競對上了?
相比之下,歐美軟體公司尊重智慧財產權,他們寧願收購,也不願意濫抄。
2、重視質量
歐美軟體公司也拼價格,但是人家有質量底線。
大部分中國軟體公司都是無底線的拼低價,不但賺不到錢,還搞砸了口碑。對於行業來說就是劣幣驅逐良幣。
3、國際化
歐美軟體公司大多在早期就開始參與全球競爭,雖然面對更大的挑戰,但是也擁有了更大的可能性。
而中國軟體公司大部分都立足於國內,沒有在全球競爭的經驗,自然也很難贏得超大型企業的尊重。
4、盈利
頭部歐美軟體公司大多已實現盈利,即便還處於虧損狀態,其財務指標也非常健康。
比如虧損了很多年的 Salesforce,一直保持高速增長,而且近幾年也開始規模化盈利。

Salesforce 財報,來源:百度股市通
還有 Workday,一直保持高強度的研發投入,也虧損了很多年,但是 2024 財年也盈利了超過 13 億美金。

Workday 財報,來源:百度股市通
這樣的公司來教你成功,是不是更為可信?
反觀我們的軟體公司,一直都在用“做 SaaS 本來就要虧損很多年”來自我安慰,但是捫心自問,他們真的有信心實現規模化盈利嗎?
說實話,很多時候我們都把中國 SaaS 的問題歸咎於“中國市場環境不好”。
但是,如果我們的軟體都出海競爭呢?
恐怕比國內混得還要慘。
這背後的原因,難道不值得我們反思麼?